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针对灌区无喉堰的量水问题,通过模型试验观测水流从自由出流到淹没出流的全过程,确定了淹没的临界条件,淹没的临界条件与堰渠宽度比和上下游水深的比值有关;从理论上推导出了自由出流和淹没出流两种情况的流量计算公式,在自由出流情况下,流量系数与堰上水头、堰高、堰渠宽度比有关,在淹没出流情况下,流量系数与堰上下游水深、堰高、堰渠宽度比有关;根据实测数据得到了自由出流和淹没出流情况下流量系数的经验公式,并进一步分析了计算误差。上述结论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了前人的研究工作,对于指导实际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枷担湾堰塞坝为原型,考虑坝料粒径、坝体高度、坝体下游坡度等影响因素,设置了4种试验工况,制备了相应的试验用坝,并在上游来流量相同的条件下(0.15 L/s),观察不同工况下各坝体的破坏过程,进而分析堰塞坝溃口演变机制。结果表明:堰塞坝的溃决主要可以分为持续时间较长、溃决过程较缓和的溃口贯穿阶段,及持续时间较短、溃决过程较剧烈的溃口拓展阶段两大阶段;溃口演变在纵向上主要体现在陡坎侵蚀和溯源推进,横向上体现在水流淘脚、边坡坍塌;堰塞坝颗粒粒径决定了坝体的抗冲刷能力,颗粒越大,坝体抗冲刷能力越强;坝高反映了水流的冲击能力,坝体越高,坝体溃决时能量越大,危害性也越大;坝体下游坡度反映了坝体的稳定程度,坡度越缓,坝体稳定性越好。  相似文献   

3.
驼峰堰临界淹没度(hs/H0)cr计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数学力学原理出发,对驼峰堰淹没流太判别进行探讨,得到了驼峰堰临界淹没度(hs/H0)cr的理论计算式,可供实际工程参用。  相似文献   

4.
尾水壅水堰是电站尾水位下降整治中一种全新的工程措施.根据模型试验观测结果,研究了在闽江水口水电站尾水渠修建壅水堰后尾水渠水位变化及近坝河段的水流条件变化.结合地形、地貌、尾水渠的特点对原方案堰轴线进行旋转得到了3个修改方案并进行了优化,其模型试验结果分析表明:优化方案的各项水力要素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理想无旋流模型,用边界元法计算过宽顶堰的水流流动,得到 了流量系数、堰面压力分布、各种p/H的水面线以及内部流场等资料, 并将它们与实验资料进行比较,表明该计算方法可行。在能头和自由液 面位置均未知的情况下,本文提出了宽顶堰流的最小可能能头假设,解 决了同时调整能头和自由液面位置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条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船舶的行驶安全,因此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景洪电站为研究背景,将引航道透空隔水墙的闸孔出流通过流量相等原则等效为堰流出流,把多连通计算域变为单连通计算域,此方法便于在平面上修改节点高程,解决了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难以处理多连通域边界的问题。计算结果表明,按透空结构的隔水墙边界处理后,最大回流、最大纵流、最大横流有着不同程度的减弱,且最大回流的减弱程度最为明显,这与物理模型的试验结果相比也是吻合的,说明等效堰流法处理此类边界较为有效,计算结果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7.
唐家山堰塞坝"9·24"泥石流堵江及溃决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5·12"汶川地震导致唐家…高速滑坡堵江,形成唐家山堰塞湖.经过6月10日正常泄流后,堰塞坝体右岸还存在唐家山残留山体稳定性以及附近大水沟、小水沟泥石流等潜在危害.现场实地调查显示,受地震影响,大水沟、小水沟及无名沟沟域内崩塌和滑坡发育,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松散物源,具备发牛坡面和沟谷泥石流的所有条件,也成为唐家山堰塞湖成功泄水后,仍对堰寨湖正常利用起控制作用的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之一,"6·14"和"9·24"2次大规模泥石流又导致通口河分别堵江断流4和17 h.在查明唐家山堰塞体右岸3条冲沟内松散物源分布及稳定性的基础上,重点结合"9·24"泥石流发育状况,对大水沟、小水沟和无名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及其动力学特性,尤其是在不同降雨频率下一次冲出泥石流时唐家山堰塞坝体泄水槽的堵江状况及溃决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条冲沟形成泥石流堵江后,一次全溃决的可能性很小,其溃决模式为"扇缘部位首先过流→水流挤压左岸并淘刷左岸堰塞体→逐级冲开堆积扇".这一模式对震后地震灾区泥石流的研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分析堰筑隧道工程特点及典型案例,重点关注结构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减小堰筑隧道埋深的措施和高水头深埋大跨结构处理等角度,进行堰筑隧道结构断面形式比选,提出“折板拱 + 仰拱”的组合断面形式。以某堰筑隧道工程为例,对比分析隧道结构采用“折板拱 + 仰拱”组合断面形式的合理性。结论可为类似隧道结构断面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5·12”汶川地震导致唐家山高速滑坡堵江,形成唐家山堰塞湖.经过6月10日正常泄流后,堰塞坝体右岸还存在唐家山残留山体稳定性以及附近大水沟、小水沟泥石流等潜在危害.现场实地调查显示,受地震影响,大水沟、小水沟及无名沟沟域内崩塌和滑坡发育,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松散物源,具备发生坡面和沟谷泥石流的所有条件,也成为唐家山堰塞湖成功泄水后,仍对堰塞湖正常利用起控制作用的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之一,“6·14”和“9·24”2次大规模泥石流又导致通口河分别堵江断流4和17h.在查明唐家山堰塞体右岸3条冲沟内松散物源分布及稳定性的基础上,重点结合“9·24”泥石流发育状况,对大水沟、小水沟和无名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及其动力学特性,尤其是在不同降雨频率下一次冲出泥石流时唐家山堰塞坝体泄水槽的堵江状况及溃决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条冲沟形成泥石流堵江后,一次全溃决的可能性很小,其溃决模式为“扇缘部位首先过流→水流挤压左岸并淘刷左岸堰塞体→逐级冲开堆积扇”.这一模式对震后地震灾区泥石流的研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北盘江石板寨河段实际情况的勘察,结合历史流量和输沙率资料,采用准二维泥沙数学模型对石板寨水库有堰和无堰两种设计方案进行了计算比较.最后给出了无堰方案更有利于确保电站及水库的安全运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北盘江石板寨河段实际情况的勘察,结合历史流量和输沙率资料,采用准二维泥沙数学模型对石板寨水库有堰和无堰两种设计方案进行了计算比较.最后给出了无堰方案更有利于确保电站及水库的安全运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新政电航枢纽船闸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论述了嘉陵江新政电航枢纽船闸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探讨了船闸引航道导航墙的结构、布置对口门区水流条件的影响,提出了改善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广东省交通集团8月27日对外表示,备受关注的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项目近期又有新进展。深中通道东人工岛及其范围内的隧道、堰筑段隧道施工图通过设计审查。在近日召开的项目东人工岛及堰筑段施工图设计审查会上,相关专家对东人工岛及岛上主线隧道、机场互通匝道隧道、堰筑段隧道施工图进行了设计审查。与会领导和专家认为,设计单位编制的施  相似文献   

14.
为优化湘江大源渡航运枢纽设计方案,为设计,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对该枢纽 整体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文中介绍了有关枢纽总体布置优化,泄水闸堰型选择港洪能力的验证,消能工布置及泄水闸门调度方式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汊道水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建立了水流运动二维数学模型,给出了处理分汊河道复杂边界的方法,通过梅子洲河段流速,水位及分流比的验证,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较好,说明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的建立和以及处理方法合理。  相似文献   

16.
拟建松花江大顶子山航运枢纽位于松花江干流哈尔滨市下游 70km处 ,哈尔滨市防洪问题是决定兴建枢纽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断面模型及整体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成果 ,分析了不同堰型、堰顶高程及泄水闸孔数的综合泄流能力 ,提出满足泄流能力要求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我国液堰挖掘机技术引进工作是在上世纪70代未规划、在80年代实施的,该项工作对我国液压挖掘机行业的整体发展具有当时的现实意义和后来的最大的、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船闸采用共用引航道时,引航道内的水流条件受船闸输水的影响较大。本文介绍了淮安新建三线船闸及原有一线船闸为改善共用下游引航道水流条件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及模型试验研究成果,可供类似船闸设计参改。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大源渡枢纽施工导流模型试验结果,着重分析了一期施工期间利用束窄后河道泄流及通航的水流条件。通过分析表明,束窄后河道具有明显的急流险滩特点,坝址流量大于5000m^3/s时,船舶航行困难。针对施工期通航水流条件,提出最佳航线设计和改善施工期通航条件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20.
冲沙船在水流复杂的航道中冲沙作业时难免受到斜向水流的作用,要保持船舶在既定的航线上作业,要求具有良好的控制位置稳定性。本文应用稳定性理论研究了冲沙船在斜流中工作时的稳定性,并用排序法寻优计算得出最佳的操纵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