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日,新型水面流速流向跟踪测量管理系统已研制完成,于10月30日在南京长江大桥桥区航道进行首次测试。长江南京航道局、长江南京航道处对此次测试工作高度重视,该处班子全体成员和长江南京航道局测绘处副处长翟信德一同来到"宁道测502"轮,现场指导测试工作。经测量人员现场测试,新型测量浮标由浮球  相似文献   

2.
江木春  韩亚民  李勇 《水运工程》2020,(10):110-114
澜沧江—湄公河航道二期整治项目全长631 km,具有落差大、水流湍急、流速大、水情复杂等特点,是典型的国际山区航道。现场水文测量采用多种设备和技术方法,分段管理和实施,包括比降观测、水文断面测量和表面流速与流向测量等,其中电子浮标法在流速大的河段表面流速与流向测量中效果良好,可为长距离山区航道整治水文测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范东华 《水道港口》2014,(4):463-468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可以测量多层水深的流速流向数据,但目前只使用其中符合传统"六点法"的数据,多余数据被舍弃浪费。文章根据传统的"六点法"垂线平均流速流向的计算原理,给出了"多点法"计算垂线平均流速流向的计算公式。根据上海洋山港海域和招远海域实测流速资料,对采用"六点法"和"多点法"计算垂线平均流速流向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六点法"和"多点法"计算的垂线平均流速值基本相当,但垂线平均流向差值随着垂线平均流速的减小而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4.
《水道港口》2017,(1):99-102
在连云港港30万t级航道二期工程准备工程龙口流速测量项目中,针对测区现场不利自然条件,选择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中文简称"阔龙")进行测量。采用"浮标"的安装方式测量剖面分层流速、流向数据,取得了良好的测量效果。通过对项目测量全过程的描述,总结了阔龙在龙口等大流速区域进行测流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各种表面流速流向测量方法的优点及不足,结合长江上游山区航道的特点,提出了由测量终端、服务器、监测系统组成的流速流向测量系统,引入长江上游泸州——宜宾CORS系统的差分信号和监测功能,经过实践证明该系统实用性较强,能够高效、安全的完成外业数据采集,并利用Excel进行数据快捷处理,整个系统应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雷达部分和信号处理部分论述了电流流速仪的设计原理,这种电波流速义是采用雷达多普勒技术,向水面发射微波,运动的水面将一部分微波反射到雷达天线,分析反射波,便可测量出水的流速。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航道表面流速流向及航迹成图原始数据利用率低、人工过多依赖、制图流程繁琐的问题,以能够快速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简化成图步骤,采用AutoCAD二次开发及EPPlus开发组件等技术,选择.NET平台作为系统开发平台,C#为开发语言,对系统进行设计和实现。系统经测试和应用实践后表明,成图系统具有良好的可视化界面,能实现航道表面流速流向及航迹原始数据的预处理和一键成图功能,操作简便高效,能显著提升内业成图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研制了一种用于河流、湖泊、浅水、近滩自主航行的无人水面测量系统。该系统可搭载多种传感器,包括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单波束测深仪、声纳等。其组成包括岸基(母船)控制单元和无人水面测量单元,其中岸基控制单元利用无线网桥通信遥控测量船自主航行或走航测量并实时接收测量数据,无人水面测量单元搭载差分GPS、惯性导航系统、单波束测深仪、摄像头和数据交换工控系统。目前已经过多次湖试,验证了无人水面测量船用于水下测量、水质采样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栗志刚 《港工技术》2009,46(6):52-53
结合长江下游某工程定点流速、流向观测和实测数据分析,认为在受海潮影响较大的测区水域,定点流速、流向观测数据比表面流速数据能够更准确和全面地反映流场情况。建议长江下游水上工程项目要进行定点流速、流向观测。  相似文献   

10.
安彪 《珠江水运》2004,(7):45-46
结合山区河流航道滩险特点,探讨适宜的测量方法.着重对测量重点、断面布置、流速流向及水位观测要点进行分析,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根据大型集装箱船进蛇口航道的操纵经验,分析了特定情况下船舶产生水动力矩对船舶操纵的影响,从引航员的角度提出了对这种偏转的抑制手段和方法。一、蛇口航道的概况如图1所示,蛇口航道位于珠江口东侧,以潮流影响为主.潮流是不规则半日混合潮流,并具有一般河口的往复流特征,涨潮流向320°~355°,落潮流向130°~165°,流速一般在1~3 kn,并与潮差成正比。在丰水期流速偏大,有记录的最大流速超过6kn。在蛇口航道1号浮到3号浮之间蛇口航道走向是037°,而落水流向是130°~165°,流向与航道走向接近于垂直。船舶进入蛇口航道,为了抵御水流的影响,在船舶操纵进港时就需要加上一定的流压差。流压差与船速、流速的关系如表1所示(为简化问题,认为水流流向与航道走向垂直)。  相似文献   

12.
明月峡长江大桥建成后,桥下左岸洪庙角礁石将影响该滩段航道尺度的进一步提高。为避免这一情况,针对其河势及滩情,考虑长江航运远期发展的需求,在原3. 7 m炸礁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加深炸除方案。采用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对此方案进行论证研究,并用实测水面线和流速分布验证该模型,结果表明模型验证较好、可正确模拟该滩段实际水流运动。方案实施后,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的断面平均流速及沿程流速变化均小于0. 01 ms;沿程比降没有明显变化,仅在炸礁区域上游水面略有下降,最大约0. 01 m;炸礁区流场改善明显,流向与航槽夹角显著减小,改善了船舶的航行条件。  相似文献   

13.
VOF方法在山区河流航道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复杂地形航道中船行与水深和流速场密切相关,为分析航道中水力要素分布特性,应用VOF方法模拟了矩形弯道水槽的自由水面和流速场,模拟结果与试验的测量结果相吻合;对嘉陵江干流上某滩险数值模拟结果表明,VOF方法能较准确地模拟出复杂航道中的水位和流速场。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研究开敞水域中,水流斜跨航道进入航槽后的水流特征,垂直连云港外航道布置水文测量断面进行现场观测。通过观测分析,总结了槽中流速的垂向分布规律,以及流向对槽中流速的影响,并给出了槽中流速与边滩来流流速间的经验关系式。研究成果能为开敞水域航槽选线和回淤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现行的《港口工程荷载规范》没有体现出小流向角对船舶水流力的影响,而船舶水流力的变化与流向角及流速密切相关。为精细化研究小流向角及流速对系泊船舶的作用力影响规律,基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流速为1. 0、1. 5、2. 0 m/s,流向角θ为0°~15°的条件时30万吨级油船的船舶水流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纵向力和横向力均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当流向角θ为0°~15°时,纵向水流力与使用规范公式的计算结果吻合较好,横向水流力的试验结果约为计算值的2倍。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鸭绿江河口实测水文泥沙资料的基础上,采用MIKE21 FM模块建立了基于多重嵌套网格模式的河口潮流场和泥沙场数学模型,模型范围为上游丹东市的江桥至河口江海分界线以外6~7 m等深线附近,并对2个潮位站、15个流速流向和含沙量测站进行了验证,对现状条件下的河口水域流场和泥沙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落潮流速一般大于涨潮,沿程变化上浪头港以下2 km附近及斗流浦航槽内平均流速较大,至河口段水面逐渐放宽,致使落潮水流流速有减小趋势;含沙量沿程呈递增趋势,最大含沙量出现在各分汊水道的上口,即斗流浦水域。  相似文献   

17.
采用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对铜锣峡炸礁方案进行论证研究。模型对铜锣峡河段的实测水面线和流速分布进行验证,计算结果与天然实测资料较为一致,可正确模拟实际河道的水流运动。方案实施后,铜锣峡河段在设计水位及设计水位以上2 m时航道通航水流条件变化不明显,断面平均水位降低幅度较小,断面平均流速和比降无明显变化,炸礁区域设计水深足够;且铜锣峡河段流态尚好,航槽内左侧流向较方案前更加顺直,流速总体不大。总体来说,炸礁方案实施后航道通航条件较好,炸礁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18.
水利枢纽船闸改扩建是内河航道整治工程中的控制性工程,以右江金鸡滩水利枢纽二线船闸工程原型观测实践为例,对船闸改扩建原型观测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主要包括比降观测、表面流速流向测量、断面流量和流速流向观测、泥沙测验和底质取样等5个观测方法。通过现场实践生产,在枢纽上下游多维度同步观测和采样,并对观测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为枢纽船闸改扩建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等建设技术方案提供水文基础资料,为模型试验、航道整治工程提供准确的工程实施数据,值得类似项目借鉴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韩钢 《中国水运》2014,(11):31-32
根据原油码头水域潮位、潮流预报表,利用数据库和计算机绘图,通过对潮位、流速的数据分析,建立流向数据模型,找出在大潮汛期间的潮位、流向、流速的变化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稳泊优化措施,确保大型油轮在港稳泊安全.  相似文献   

20.
在宾夕法尼亚国家应用研究实验室(ARL)的小水筒中,测量了流经空腔产生的单调音。提出并讨论了空腔单调音的频率与流速和空腔流向开口尺寸之间的关系。还利用测量的腔壁振动级、腔内非稳态压力和流动显示,分析了空腔单调音和Helmoltz共振的产生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