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越来越多的用到法律文献进行商务交际与谈判,作为一个重要语言工具,国际商务英语的法律文献翻译从法律上规定了商务活动中的权利与义务,文章进一步从法律文献的翻译角度探讨国际商务英语,不仅要保留法律特征,也要语言通畅无误。  相似文献   

2.
电影字幕翻译是电影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也是翻译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翻译研究对其译者地位的关注却还远远不够。文中从德国翻译功能理论角度对字幕翻译译者地位进行研究,探讨译者在字幕翻译行为中的多重角色。对电影《霸王别姬》字幕译者贾佩琳(Linda Jaivin)的采访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使文中对译者地位的论述更为客观全面。  相似文献   

3.
从关联理论探求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的标准。而最佳关联性又取决于处理努力和语境效果。由于译者的认知不可能等同于原作者及译文读者的认知.译者必须通过推理构成对原著的认知心理图式,再通过译文将自己形成的认知图式传递给译文读者.努力使译文读者的期盼和原作意图相吻合,这就为译者提供了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空间。译者的主体性贯穿翻译始终。翻译的成败有赖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高校章程翻译文本具有以下特征:文本的无我性和逻辑性,思想的指导性和敏感性,目的的交际性和外宣性,内容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依托《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章程》英译本案例,思考并探讨了高校章程类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身份及角色,以期为中国文化更全面地"走出去"提供切实有效的借鉴。从"译者中心"理念出发,分别从翻译伦理层面的译者责任,翻译操作层面的译者中心和翻译价值层面的译者发展三方面分别探讨处理章程翻译四大特征时的译者身份和角色,最终实现高校章程翻译的翻译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5.
阐释学是一门对于意义的理解和揭示的理论。本文借鉴乔治·斯坦纳阐释运作理论,从译者主体性视角评《理智与情感》的两个中译本。认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使同一著作拥有风格迥异的译本,每个译本都满足了不同读者群的需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审美价值。文学翻译批评能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文学翻译的过程做出一个更全面、深入的描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从关联理论看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多集中于对翻译的性质、翻译的标准和翻译技巧的探讨,而对作为翻译活动中最具主观能动性、最积极活跃因素的译者却缺少关注。本文主要从关联翻译观的视角,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关于读者认识和接受译者主体性程度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进行过深入细致地探讨,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译者的地位与主观能动性,但有时却片面地夸大了译者操控原文的权利.本文首先梳理了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然后通过分析一份问卷调查/了解并探讨一般读者对于译者主体性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还应考虑读者的认识与接受程度,它是受各种受动因素制约的,并且从始至终译者的权利都是有底线和极限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对翻译定义多、乱的疑惑开始梳理,在分析了翻译及翻译学的性质后,指出了翻译定义的重要性和规范性,由此推论得出翻译的标准也应达成共识,以实现翻译理论的系统性.但由于译者在思堆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文化对应空缺问题和读者需求问题,译者不可能消极地遵守标准毫无变通.译者应根据实际的情况在必要时进行再创造,在翻译各影响因素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9.
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从作者-译者-读者的三元关系出发,历史地考察译者主体的特定二重性,动态性和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翻译过程是译者在文化、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制约下发挥其主体性的过程.本文试图借助阐释学,关注和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并在比较<名利场>译本的基础上,认为译者对文本的主体性选择、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以及译者作为译文作者体现出的创造性是译者主体性的三大表现.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首先是商贸的全球化,商贸的全球化首先是商品的全球化,商品的全球化,离不开广告的全球化.面对不断提升的国际商业竞争,如何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广告的效用不容小觑.语言的差异是广告宣传的最大阻碍,于此不同语言之间的广告翻译显尤为重要.然而,不同于文学作品等问题,广告的翻译中的一些问题一直为翻译界所轻视,如功能对等、文体对等和翻译技巧等.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其重大作用有目共睹;但是,译者的地位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总体上看,国内外对译者地位还缺少深入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本文试图在梳理中西方翻译发展历史中,讨论译者的地位问题,寻找译者地位变迁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从“翻译过程”和“译者主体”两条路线,回顾了近十年来国内译者主体的相关研究,发现一般有两种模式:文化模式和认知模式.文化模式确立了译者认知的主体地位和普遍性,却忽略了其受动性和差异性;认知模式则主要基于心理语言学,属于探究译者语言能力的信息处理模式,忽略了译者作为“人”的社会性和非语言能力对翻译过程的影响,提出将社会心...  相似文献   

14.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翻译伦理研究已成为焦点。以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的翻译伦理思想(五种伦理模式)为指导,对我国外宣材料的翻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译者可以根据外宣材料的类别,分别以不同的伦理模式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有概念、人际功能和语篇(成篇)功能.但在具体的文本类型中,反映和折射语言三大功能的文本功能由于翻译目的的不同而呈现一些突出的功能.本文首先解释了旅游语篇的文本功能是诱导功能,即通过提供丰富的信息,有感染力的描写,使读者(潜在旅游者)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接着论文通过对庐山风景区的汉英翻译例子的分析,阐述了在翻译中首先要保持再现诱导功能,就要以读者为中心和目的.而且由于文化背景及语篇模式上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采用增、删、补等翻译策略,最终使文本各功能相对对等.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传递。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很容易受母语文化和语言规则的影响。本文将从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来阐述母语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在中西方的文学翻译中,虽然译者的身份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从文本和译著的角度来说译者兼具几重身份,他是文本的读者、阐释者和评论者,是译著的作者,也是文本和译著两者间的媒介。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外贸函电的特点出发,以具体实例探讨合作原则中的四个准则在外贸函电翻译中的运用问题。笔者认为,英语和汉语属不同语系,它们在语法规则、表达方式、语言习惯和修辞手段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给外贸英语函电翻译增加了难度。文中阐述的合作原则中的四个准则对外贸英语函电翻译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在翻译中原语意图效应与译语意图效应如何转换再现的机制,从原语有形的结构,以及隐藏在其有形结构之下的内涵意义这两方面上,如何翻译表达出原文意图.前者对于难解难译的棘手之作,有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功效;后者有助于翻译界拓宽分析研究翻译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