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汽车自燃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汽车自燃的原因 常见的汽车自燃起火,可分为:行驶中起火(动态自燃)、停车后起火(静态自燃)、碰撞或翻车后起火等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正近期国内纯电动汽车电池起火事故频发,引起消费者高度关注,关于纯电动车是否安全成为热议。建立车辆自燃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响应非常地迫切,本文主要阐述纯电动汽车发生自燃的主要原因、预防自燃车的突发事件和发生自燃后如何应急处理。1新能源汽车自燃原因分析新能源汽车起火,基本上都是所搭载的动力蓄电池起火,那么造成动力蓄电池起火的原因,除了动力蓄电池在制造或存储过程中的因素外,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希海 《商用汽车》2007,(2):127-128
车辆自燃事故经过 某单位一辆自卸汽车,驾驶员收车后停于车库内,晚上突然起火,造成驾驶室严重损坏而使该车报废.尤其是在夏季高温时,车辆自燃时有发生.众所周知,车辆自燃一般包括以下原因.  相似文献   

4.
由于载货汽车火灾事故现场痕迹呈现出车内自燃、爆炸、放火等诸多特征,各种火灾可能性并存,因而火灾发生原因非常复杂。需要获取全面的痕迹物证,通过多源证据融合,依托多学科知识和技术支撑,才能准确认定起火原因。本文以一起真实的货车火灾事故为例,利用火灾痕迹物证,通过多源证据综合分析认定了车辆起火原因。科学、客观、公正的鉴定结论对于维护当事方的合法权益,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日渐增多,报载汽车自燃的事例也有所增加。汽车自燃是指汽车行驶途中或停放后不久,发动机舱内或车厢中冒出微烟,继而浓烟并伴有橡胶焦味,直到明火燃烧的起火过程。如不及时扑救,火势会迅猛发展,严重时会在10min内将汽车焚烧得惨不忍睹。这里所指的自燃,不包  相似文献   

6.
谈到汽车自燃,大部分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环境温度是造成自燃的主要原因。其实不然,如果温度是主要因素的话.那么在非洲汽车失火概率应该非常高。当然,环境温度在汽车自燃中,也有某种作用。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汽车自燃主要是由于油路泄漏、线路发生搭铁、短路等原因造成的。一般的自燃都会经历焦糊味、黑烟、火苗的过程,在起火初期司机就可以闻到发动机舱内的焦糊味.这时采取行动可以预防更多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轿车情报》2010,(4):6-6
今天开车行驶在高架上,突然车流变得缓慢起来,前方一阵浓烟飘过,原来又是一辆车发生了自燃,大家协助灭火的同时,不禁感叹,为什么天稍微一热,就总是会有车辆自燃呢々诚然,车辆发生自燃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为了安装一些炫酷的灯光和电器而私自改动车辆电路,就很容易造成短路而发生起火;  相似文献   

8.
林剑 《汽车运用》2014,(2):44-44
自燃原因①燃油系统有个别部位漏油或机械元件缺少润滑而摩擦生热,导致自燃。②电器设备中有失效短路现象,导致起动机长时间启动,引发热效应而起火。③点火系统中点火线老化漏电,引燃发动机、喷油器、燃油压力调节器等处泄漏的汽油。④在车内放置易燃易爆物(打火机、电池、酒精等),遇高温时,可致该种物品自燃或自爆。  相似文献   

9.
2012年5月26日凌晨,深圳滨海大道一辆时速超过180公里的汽车追撞两辆出租车,其中一辆电动出租车比亚迪E6自燃起火,后座三名乘客死亡;另一辆桑塔纳四轮朝天,司机和乘客死亡。自电动汽车面向市场以来,自燃事件已经屡见不鲜,并且已经成为横亘在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最大问题。从2011年4月,杭州首批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夏季的到来,很多车友在用车过程中往往忽视一些安全隐患,最终引发车辆自燃等严重后果。那么,车辆自燃前有哪些征兆呢?车辆发生自燃时该如何处置呢?一般汽车自燃前有三大征兆:1.车辆出现异响、异味;2.汽车启动突然出现困难或行驶中抖动明显加剧;3.汽车耗油量比平时突然增大。当车辆发生自燃后,千万要沉着冷静,首先应当熄火停车,如条件允许最好能将车停在避风处,然后查找起火点,注意不要随意打开前机盖。因为空气进入后反而容易助燃,  相似文献   

11.
动力电池热失控是电动汽车安全事故的致命隐患,为了减少电池热失控而引发的一系列电动汽车自燃事故,文章对电动汽车自燃和电池热失控的机理进行分析,从电池包防火能力、电池热失控预警系统、整车非金属阻燃性能几个方面,来提升电动汽车的整车防火安全能力,并对电动汽车的防火安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介绍纯电动客车动力电池组的几种连接方式,分析造成电池自燃火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合武铁路安徽段自2005年10月以来,先后有7座隧道发生可燃气体燃烧现象。大别山区系非变质岩区,隧道着火为铁路施工史上的首次,给客运专线瓦斯隧道施工提出了新课题。通过对区域性地质的研究,分析了瓦斯的成因和运移特性,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保证施工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一系列客车自燃事故,结合在客车产品方面的检测经验和结构、工艺、使用、管理方面的了解,分析可能导致客车自燃事故的原因,提出提高客车安全水平、避免自燃事故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给隧道双火源事故中的人员疏散和应急救援提供参考,研究隧道内部双火源火灾条件下的燃烧行为和火场环境,搭建1∶10缩尺寸模型隧道,开展不同火源间距下的双火源油池火试验,研究燃烧速率、火焰形态和隧道内纵向温度分布;同时,采用PyroSim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隧道内部双火源之间距底面高度0.1、0.15 m处的温度分布。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隧道内双火源火灾,燃烧速率受火源间距影响较大,当间距从2D(D为油盘边长)增加到8D时,燃烧速率从20.43 g·m-2·s-1下降至15.61 g·m-2·s-1,并逐渐接近单火源燃烧速率;燃烧过程中火焰相互倾斜,倾角会随着间距增加逐渐减小,由18.3°减小至13.7°。由于两火源之间相互限制,火源之间区域内的热量不断积聚,双火源间近顶板温度明显偏高;双火源外侧远端近顶板处纵向温度呈指数衰减规律,与单火源远端顶板温度分布规律保持一致,但温度衰减因子会随着双火源间距的增加逐渐变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双火源之间温度分布呈现出凹形分布规律,随着距火源距离的增加,温度迅速下降,后逐渐保持稳定,但稳定区间内的温度仍然较高,会对人员造成伤害。双火源间距对火源之间的温度分布影响较大,随着间距增加,双火源之间的稳定温度逐渐下降,对人员疏散影响逐渐变小。双火源之间温度分布规律研究结果可为火灾初期被困人员的施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造型优美的大跨悬索桥能更好地保持原始设计性能,以获得更长久的安全使用状态,梳理分析了构成索桥吊索危害的最不利火灾工况,构建计算仿真模型,分析吊索极限断裂情况,提出了防护和承重载荷兼顾的新型吊索结构.在分析此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背景可通行的危害标的物选择油罐车火灾燃烧模型,依据试验数据和引用参考确定吊索材料热...  相似文献   

17.
桥梁上油罐车燃烧可分为油罐车火灾和燃油泄漏油池火灾2种,为了建立2种定量分析的火灾模型,基于火灾学原理,采用理论分析与FDS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考虑危化品种类、桥面风、油罐车尺寸等因素的油罐车火灾最大热释放速率定量计算方法;建立了燃烧油池最大直径、扩散时间以及直径扩大速度的求解方程,提出了可表征不同泄漏孔径下油池扩散、燃烧动态过程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前人的试验结果对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通过对依托工程的分析,结果表明:油罐车火灾时,最大热释放速率与桥面风速正相关,但增长幅度逐渐减小,风速从4.96 m·s-1增至10.84 m·s-1时,最大热释放速率的变化范围为62.89~113.54 MW,随风速增加至10.84 m·s-1,燃烧时间逐渐变短,缩短至原来的57%,火焰高度逐渐降低,趋近于9.5 m(含油罐车高度);火焰核心区域随风速增大而增大,且向下风向倾斜。泄漏油池燃烧时,泄漏孔径的变化对热释放速率和油池扩散时间影响较小;泄漏速率比接近于泄漏孔半径的平方比,油池最大直径比、扩大速度比与泄漏孔半径比相当,燃烧时间随泄漏孔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减小速度变缓;随着燃烧油池直径增大,火焰高度增加,火焰核心区域增大;当扩散至最大直径时,其火焰的水平影响区域比油罐车燃烧更广,但燃烧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Super Spark Ignition(Super SI)燃烧方式,即稀薄混合气在近自燃温度状态下点燃燃烧,分析了这种燃烧方式的可行性和燃烧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气稀薄时提高发动机的进气温度可显著降低平均指示压力(pmi)的循环波动,缩短燃烧持续期,拓展点燃燃烧的稀薄极限;Super SI燃烧方式具有热效率高...  相似文献   

19.
对特长公路隧道火灾防灾救援安全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分析了隧道火灾特点和原因,结合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火灾试验提出隧道防火的基本原则。通过对隧道火灾防灾的各个子系统的分析,本文提出的对特长公路隧道火灾防灾救援安全策略的相关观点,对我国隧道防火设计和火灾救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失火是发动机常见故障之一。失火的原因有很多。油路、电路和机械零件中的故障可能导致发动机失火。发动机失火故障发生后,不仅降低了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动力性和经济性,而且会增加因燃油燃烧不完全或不燃烧而产生的排放污染。因此,有必要对汽车发动机失火故障诊断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