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房室结细胞体外分散培养及形态学特征。方法取新生3 d乳兔房室结组织采用差速贴壁分离技术加机械破坏非心肌细胞法进行原代细胞培养,观察记录各类培养细胞的生长状况,并进行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在培养的房室结细胞中,至少有4种自发性收缩细胞及少量的不规则细胞和多边形细胞。其中梭形细胞最多,圆形细胞和三角形细胞次之,多角形细胞最少;多角形细胞和圆形细胞收缩频率最高,其次为梭形细胞,三角形细胞收缩频率最低。细胞化学染色显示:三角形细胞肌原纤维最丰富,其次为梭形细胞,多角形细胞和圆形细胞肌原纤维最少。结论兔房室结由多种形态不同的细胞构成,多角形细胞和圆形细胞可能是起搏细胞,梭形细胞可能是过渡细胞,三角形细胞可能是普通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2.
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兔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和鉴定的方法,为MSCs的进一步诱导分化和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抽取兔胫骨骨髓,密度梯度离心,得到骨髓单个核细胞,接种后形成单层贴壁细胞,经胰蛋白酶消化后传代培养扩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和传代细胞的生长特性。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流式细胞分析和透射电镜鉴定细胞。结果分离培养的骨髓MSCs贴壁、呈梭形,原代细胞呈集落生长,7~10d达到融合,传代后增殖速度加快;骨髓MSCs表达CD90,反复传代后表达效率增高,不表达CD34;透射电镜可见细胞表面有大量的绒毛突起,胞浆中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核大,形态不规则。结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以及消化传代能有效分离纯化和扩增骨髓MSCs,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骨髓MSCs的基本表型和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急性分离成年大鼠窦房结细胞的方法,了解其形态结构特点,系统观察钠通道各亚型在窦房结细胞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钠通道在窦房结功能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取成年大鼠窦房结组织,Ⅱ型胶原蛋白酶联合蛋白酶酶解分离活性窦房结细胞,行钠通道亚型Nav1.1、Nav1.2、Nav1.3、Nav1.5、Nav1.6、Nav1.7、Nav1.8、Nav1.9的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亚型在窦房结细胞的表达。结果在急性分离的窦房结细胞中观察到梭形、弧形、细长弯曲形等细胞形态,以梭形为主,细胞横纹清楚、活性好,可存活6~8h;钠通道Nav1.1、Nav1.5、Nav1.6、Nav1.7、Nav1.8、Nav1.9在大鼠窦房结细胞呈阳性表达,Nav1.2、Nav1.3表达呈阴性。结论Ⅱ型胶原蛋白酶联合蛋白酶酶解分离方法是可靠的成年大鼠活性窦房结细胞分离方法,钠通道各亚型在成年大鼠窦房结细胞呈差异性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鼠肌源性干细胞(MDSCs)的原代培养方法及其分化潜能,为肌性泌尿组织的细胞修复、治疗奠定基础。方法运用中性蛋白酶(DispaseⅡ)、胰蛋白酶及Ⅰ型胶原酶联合消化法分离小鼠MDSCs,并运用差速贴壁法进行纯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RT-PCR法鉴定MyoD及Desmin的表达,同时对分离的细胞进行成骨、成脂等分化诱导并鉴定。结果运用中性蛋白酶可很好地消化组织,差速贴壁法能得到纯度较高的MDSCs;RT-PCR检测发现MDSCs不表达MyoD以及Desmin,提示其为不同于肌卫星细胞的肌源性干细胞;成骨诱导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成脂诱导油红O染色(+);其可自体分化诱导为心肌样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cTnI)呈现阳性结果。结论利用此分离方法可获得纯度较高且具有较强分化潜能的肌源性干细胞,有助于进一步进行组织工程研究。  相似文献   

5.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GFP转染标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和培养方法,检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MSCs的瞬时表达及转染效率。方法应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MSCs,贴壁法不断纯化,流式细胞仪检测2代细胞表面CD34、CD71和CD90的表达,然后用pEGFP-N3与Lipofectamine 2000不同浓度比例转染MSCs,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瞬时表达及转染效率。结果①原代MSCs多呈纺锤形或梭形,有聚集生长的倾向,多3~5个细胞成为一个集落。传代后,细胞变为形态均一的排列有序的成纤维细胞样,长梭形,胞浆突起较少,胞体轮廓不甚清晰,胞体也相对较大;②GFP转染后24 h即可见绿色荧光蛋白表达,72 h表达最强,此后逐渐减弱,到4周时仍可见少量表达;③转染效率与质粒和脂质体的浓度比例有关,1∶2到1∶3最高。结论利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可以获得比较纯的MSCs;GFP转染是一种较好的MSCs标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大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SD大鼠心衰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固有心率、窦房结起搏电流HCN2及HCN4亚型mRNA在心脏重构过程中的变化,以及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对它们的影响。方法通过腹腔动静脉造瘘术建立慢性大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心力衰竭模型,并以假手术组动物为对照。共同饲养2月后,随机分别给予安慰剂或比索洛尔。4周后再次行超声心动检查;测定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固有心率;提取RNA进行实时定量RT-PCR测定各组HCN通道各亚型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造模后2月,超声心动图显示,手术组大鼠心脏扩大,左室厚度显著增高,射血分数则显著降低(P<0.01)。比索洛尔干预4周后未能逆转大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引起的心腔扩大(P>0.05),但可改善心脏功能(P<0.05)并提高固有心率(P<0.01)。HCN通道蛋白mRNA检测显示:①大鼠窦房结组织中HCN2表达占优势,HCN4相对较少(79%、21%);②安慰剂组HCN4mRNA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0.09±0.02 vs.1.04±0.13,P<0.01),而HCN2mRNA表达在各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③比索洛尔治疗后,HCN4基因mRNA水平明显回升(0.99±0.15 vs.0.09±0.02,P<0.01)。结论①比索洛尔干预在改善心衰大鼠心脏功能的同时,可以降低基础心率、升高固有心率;②大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导致心衰大鼠窦房结HCN4通道mRNA的表达降低,比索洛尔治疗可以逆转该通道的重构。这是其影响固有心率、改善心功能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研究了TFH对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的跨膜电活动及搏动的影响。结果表明:TFH可使细胞搏动频率显著降低,搏动幅度下降,细胞动作电位复极50%和90%的时程(APD_(50)APD_(90))缩短,4相去极化斜率下降,其它参数未见显著变化。此外还观察到TFH可使异常自发搏动节律转为有规律的搏动。提示TFH对培养心肌细胞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Ca~(2+)跨膜转运和促K~+外流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麝香酮含药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增殖及其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初步了解麝香酮单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贴壁筛选法提取大鼠BMSCs,培养至第3代,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成骨成脂诱导,鉴定认为培养成功后,利用制备的不同浓度麝香酮含药血清干预。测定细胞增殖率、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钙盐沉积量、骨钙素分泌量等,研究麝香酮含药血清对大鼠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筛选纯化的BMSCs呈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贴壁生长,以长梭形为主;表型鉴定:CD45阴性,CD44、CD95均呈阳性表达;用含药血清干预后的增殖率、ALP活性、钙盐沉积量、骨钙素分泌量、钙化结节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麝香酮含药血清可以促进BMSCs的增殖、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9.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其形态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离和培养大鼠骨髓组织中的间充质干细胞 ,并观察其生长形态。方法 利用造血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同生长特性 ,采用贴壁法分离并用含 15 % (体积分数 )FBS的低糖型DMEM培养基培养。结果 分离培养得到的细胞中随着换液次数的增加红细胞和造血细胞逐渐减少 ;骨髓组织中贴壁得到间充质干细胞呈梭形、纺锤形和多角形。结论 贴壁法可以分离培养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Wnt-11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最适浓度。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SD大鼠BMMSCs,取第2代BMMSCs培养48h后进行定向诱导,根据Wnt-11终浓度的不同分为A组(100ng/mL),B组(200ng/mL),C组(400ng/mL)和D组(空白对照组),诱导72h后更换为完全培养液继续培养4周,D组仅用完全培养液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对BMMSCs表面联合标记物进行鉴定。各组细胞培养至第4周时,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检测结蛋白(Desmin)、间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表达情况。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分化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各组细胞在诱导后培养第1、2、4周时心肌早期转录因子GATA-4、Nkx2.5及α-MHC的表达。结果 1原代BMMSCs于第2周形成集落,多呈梭形、星形,少数形状不规则。传代后细胞体积变大,诱导后细胞多为长梭形,呈一致性生长。2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对BMMSCs表面联合标记物的鉴定结果显示CD29、CD45、CD9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9%、0.4%和99.5%。3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检测结果显示:诱导后常规培养至第4周,A组、B组、C组细胞胞质均呈阳性表达Desmin、Connexin43和cTnI,而D组细胞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B组细胞的阳性表达率均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各诱导组细胞于诱导后常规培养至第4周,胞质内可见平行排列的肌丝及亚细胞结构如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5RT-qPCR检测结果显示:BMMSCs经诱导后,常规培养第1周时各诱导组细胞均表达GATA-4及Nkx2.5基因,在第2周时表达减弱,在第4周时表达增强,就基因表达而言,三个诱导组相比较,B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α-MHC基因在诱导后常规培养期间均不表达。对照组细胞在常规培养期间GATA-4及Nkx2.5基因的表达量为1,而不表达α-MHC基因。结论 Wnt-11可在体外诱导SD大鼠BMMSCs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其诱导分化最适浓度为200ng/mL。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并优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体外获取及培养增殖的方法并鉴定;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为其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hUCMSCs,通过传代培养、扩增,倒置光学显微镜及原子力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表型;体外向成骨、脂肪方向诱导分化,并通过特异性染色鉴定其分化能力.结果 采用酶消化法能有效分离纯化hUCMSCs.接种24h,贴壁细胞形态多为长梭型、多边形或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大小均一.P3、P7代细胞的生长曲线基本一致,增殖能力强.流式细胞仪分析,第3代细胞强烈表达CD29、CD44、CD105,不表达CD34、CD45和HLA-DR.经成骨诱导分化后4周,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茜素红染色可见明显钙结节;经成脂诱导3周,油红O染色呈阳性,有明显的脂滴出现.结论 本实验建立了一套体外稳定培养扩增hUCMSCs的方法.所培养的细胞成分单一、扩增迅速、生物学形状稳定,并能使其在体外诱导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有望成为组织工程较为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获得瘢痕疙瘩来源的高纯度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培养方法。方法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皮肤科住院的4例患者的瘢痕疙瘩标本,所取病变部位均位于前胸及后背皮肤,采用DMEM∶F12/(100mL/L)胎牛血清(FBS)初步培养,再改用低糖DMEM/(100mL/L)FBS培养,接着用低糖DMEM/(10mL/L)FBS培养,最后用无血清的干细胞培养基(SCM)培养,并通过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及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情况进行鉴定。结果经血清梯度培养后得到了长梭形、形态均一,纯度较高的纤维样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后细胞表面标记物表达情况为:CD29为99.99%,CD44为99.7%,CD45为0.69%,CD73为99.96%。结论血清浓度逐渐降低的梯度培养法可获得高纯度的瘢痕疙瘩MSCs。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了60例中期妊娠水囊引产的人胎胰组织,用Ham′s F_(10)培养基,在37℃恒温箱经闭式培养法培养观察不同的胎龄,不同的培养天数,不同的细胞形态释放胰岛素及C肽的能力。结果表明:细胞培养最佳期为1~6天,圆形细胞比梭形细胞释放胰岛素、C肽能力强(p<0.01),不同胎龄的胰岛组织释放胰岛素、C肽的能力无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大鼠肝脏干细胞的Pdx-1基因表达系.方法 逆行穿刺SD大鼠乳鼠肝脏门静脉,经胶原酶Ⅳ消化并分离肝脏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大鼠肝脏干细胞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8/19、甲胎蛋白的表达;构建pEGFP-Pdx-1表达载体并酶切鉴定,用脂质体2000介导表达载体转染大鼠肝脏干细胞后,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表达,免疫组织化学鉴定Pdx-1的表达.结果 肝脏门静脉逆行穿刺分离培养大鼠肝脏干细胞具有分裂增殖能力、角蛋白18/19、甲胎蛋白表达阳性;pEGFP-Pdx-1表达载体转染后的肝脏干细胞可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和Pdx-1蛋白.结论 成功建立了大鼠肝脏干细胞Pdx-1表达系.  相似文献   

15.
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分离培养新生鼠神经干细胞并获得细胞克隆 ,同时建立良好的传代方法。方法 取新生大鼠大脑室管膜、脑室周围及海马细胞 ,经消化及机械吹打后接种于加有N2添加剂及生长因子的DMEM/F12 培养基 ,悬浮培养 ;用含血清而不含生长因子的培养基贴壁培养 ,促使分化 ;最后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染色鉴定。结果 分离培养的细胞多聚集生长 ,并形成细胞克隆 ,可以传代 ;细胞为圆形或椭圆形 ,经鉴定为nestin抗原阳性 ;分化后细胞分别表达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抗原。结论 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 ,表达神经干细胞的特异性抗原nestin ,是神经系统的干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CD4+CD25-CD45RBhighT细胞转移性肠炎模型,并分析其在炎性肠病中的研究价值。方法流式细胞仪分选和纯化CD4+CD25-CD45RBhighT细胞并通过静脉注射移植到Rag1-/-小鼠,记录每组小鼠体质量变化,根据标准程序制作结肠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检查,分离肠黏膜固有层CD4+T细胞并采用ELISA方法检测TNF-α和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 CD4+CD25-CD45RBhighT细胞重建Rag1-/-小鼠3周后出现体质量下降,至第6周时体质量下降更加急剧并伴有明显腹泻。结肠组织切片结果发现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结肠上皮出现局灶性溃疡,炎症进一步蔓延至黏膜下层。结肠黏膜固有层CD4+T细胞TNF-α和IFN-γ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CD4+CD25-CD45RBhighT细胞转移性肠炎模型在研究炎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鼠来源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分化能力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离、培养及鉴定SD大鼠来源脂肪干细胞,为后续实验选取合适的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切取SD大鼠腹股沟处皮下脂肪,利用酶原消化合并差速贴壁的方法获得细胞,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增殖特征,测定其生长曲线,进行冻存复苏实验。第3代细胞在成骨诱导液作用下向成骨方向分化,进行Ⅰ型胶原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使用成脂诱导液诱导其向成脂方向分化,进行油红O染色。结果从大鼠脂肪组织获得的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经成骨诱导液培养后,表现出成骨细胞特性,Ⅰ型胶原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经成脂诱导液培养后,表现出脂肪细胞特性,油红O染色后,胞浆内可见脂肪滴。脂肪干细胞在液氮中冻存2个月复苏后,其生长增殖活性和多向分化能力没有明显降低。结论成功分离和培养大鼠脂肪干细胞,获得的细胞增殖旺盛,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为后期运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组织损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腺病毒介导的GFP标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分离、培养以及鉴定的方法,同时应用腺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Ad-GFP)检测细胞转染的效率。方法应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Ficoll)对hMSCs进行分离,经贴壁纯化后用MTT法检测增殖能力;并对其成骨、成脂、成平滑肌诱导分别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油红O染色及α-SMA免疫细胞化学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用Ad-GFP转染,并应用荧光显微镜与FCM检测转染效率。结果 hMSCs镜下为成纤维样形态,约在第4天进入对数增长期;分化诱导后ALP染色、Von kossa银染、油红O染色以及α-SMA均为阳性;FCM检测CD14、CD31、CD45表达阴性,CD44、CD73、CD106及PDGFRβ表达阳性;当感染复数MOI=200,细胞培养48h时感染效率较高,FCM检测显示为99.81%。结论经过对增殖、分化能力以及表面标志的分析,证明用Ficoll可以分离得到较纯的hMSCs,Ad-GFP可以很好地感染细胞,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体内示踪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19.
小鼠胚胎肠神经嵴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分离培养及鉴定小鼠肠神经嵴干细胞(gut neural crest stem cells,GNCSCs)的方法,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分离胚鼠肠管,消化后接种于添加N2、B27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DMEM/F12培养基,贴壁培养;连续传代后用血清促进GNCSCs分化;最后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染色鉴定。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聚集生长,形成的克隆球可以传代;克隆球p75染色阳性;分化后的细胞分别表达肠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特异性抗原。结论分离培养的克隆球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表达肠神经嵴干细胞的特异性抗原p75,是肠神经嵴干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稳定过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因子(NT-3)的脂肪干细胞系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联合差速贴壁法获取大鼠脂肪干细胞,向成骨方向诱导2周、4周后,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采用Lenti-BDNF-GFP重组慢病毒液和Lenti-NT-3-RFP重组慢病毒液转染第3代脂肪干细胞,确定最佳感染复数值,按照最佳感染复数值感染脂肪干细胞,建立稳定过表达BDNF和NT-3基因的脂肪干细胞系。结果成功分离和培养的大鼠脂肪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向成骨方向诱导后,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呈阳性。Lenti-BDNF-GFP重组慢病毒液和Lenti-NT-3-RFP重组慢病毒液转染脂肪干细胞的最佳感染复数值为100,感染时间72 h,共转染组BDNF和NT-3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均呈稳定高表达。结论成功建立稳定过表达BDNF和NT-3基因的脂肪干细胞系,这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有重要意义,可以解决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过程中神经因子分泌数量少和半衰期短等问题,为进一步研究脊髓损伤的修复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