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介绍船艏侧推筒体封盖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侧推封盖系统工作时所需要的控制内容和控制电路原理,设计PLC简体封盖的主控程序、分时使用封盖开关状态指示灯程序和专用报警程序。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某科考船艏侧推加封盖安装方案进行详细的论述,从专业厂家预制艏侧推封盖分段,船进坞座坞,加强艏侧推结构,拆除原船部分艏侧推结构,设备进舱,安装艏侧推封盖分段,要求艏侧推孔中心线偏差±3mm,侧推板对接错位±3mm以内,安装船旁喇叭口外板,安装和调试设备、电缆、控制线路,进行舱室水密性试验,出坞后进行艏侧推封盖整体系统调试与验证,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21 000 TEU船是目前航运市场大型的集装箱船。随着集装箱船的不断增大,对设备的扩大和相关技术要求也在不断增加,文中就21 000 TEU船的艏侧推筒体的装焊、本体与延伸筒体组合件的安装等工艺进行了研究。施工结果表明,采用创新的装焊工艺后未发现艏侧推的过度振动,为船只的成功建造及交付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4.
为响应我国设计与建造新一轮海洋科学考察船的未来规划,通过细分特种设备类型、功能及其布置区域,分类研究与挖掘海洋科学考察船特种设备安装控制要点,并最终较为系统地形成了各类特种设备的安装控制要素。通过加强海洋科学考察船特种设备装船要素的长期积累,为我国后续新造海洋科学考察船的设计与建造提供参考,推动我国海洋调查研究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本船侧推器与船舵桨的匹配优化分析,寻求侧推器容量估算的基本方法,为相类似船的侧推器选型和计算积累经验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吕军 《中国修船》2002,(2):20-21,23
文章通过对“滨海292”轮海损事故中艉侧推装置遭到严重破坏情况的分析,提出了侧推装置的选型及倒流筒体的安装,特别是对新老轴线与筒体的找正拉线均做了详细的工艺流程,实践证明这一工艺方法对工程降低成本,缩短施工周期及提高工程质量都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朱光华 《造船技术》1995,(11):24-28,36
本文阐述了海洋多用途拖船(包括多用途海洋救险船)的几种实船使用的侧推装置的布置形式和一种新型的艏部推进装置的两种布置形式。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和预测侧推封盖系统在使用工况下的运行特性,在侧推封盖系统运动构件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建立侧推封盖系统刚柔耦合模型,分析施加水动力载荷后模型的运动特性及受力状态,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水动力载荷的前提下,液压缸受力与空载状态相比增加27%,连杆最大应力从2.8 MPa增加至42.72 MPa;柔性化后仿真模型运动曲线存在一定波动,波动主要出现在运行初期和载荷施加后,后者影响大于前者;由于加工误差和装配间隙的存在,连接关节处存在较大的摩擦力矩,液压缸所受力试验值大于仿真值,最小差值为5.9%,最大差值为19.1%。  相似文献   

9.
结合国内外海洋科学考察船及其动力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科考船动力系统在电力推进、柴电混合推进等新型动力型式方面的发展趋势,提出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动力系统大型化、集成化、低噪声、智能化、节能环保等方向的发展建议,对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动力系统选配、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海洋科学考察船动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国内外海洋科学考察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详细地分析了国内外海洋科学考察船动力系统的发展现状,明确了科学考察船动力系统采用电力推进、大型化、集成化发展趋势,提出了大型化、集成化、低噪声、智能化、节能环保等的发展方向,对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动力系统的选配、设计起到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胡小林  陈雷  陆响晖 《船舶》2020,(2):110-115
针对当前FPSO船体管路系统中压力泄放阀的计算与选型都依赖于阀门厂家的实际情况,详细介绍了压力泄放阀的类型及应用范围,并以SBM FPSO船体管路系统为例,采用API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和选型。计算方法优化了超压模式及阀门流通面积的选择,从而保证了压力泄放阀的正确选型和FPSO船体管路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水力式升船机通过控制水流实现对升船机运行特性的控制,流量控制阀是水力式升船机的重要控制设备。结合景洪水力式升船机的水力学特性,比较了蝶阀、球阀及活塞阀的抗气蚀性能及过流能力,通过比较选择活塞阀作为流量控制阀。根据水力式升船机上下游对接精度要求高、空中运行要求快的特点,对流量控制阀的多种组合方案进行比选,创新提出了主辅阀门控制方案,辅阀小流量主要负责上下游对接,主阀大流量主要负责升船机空中运行,最终确定1台E型活塞阀为主阀、2台SZ型活塞阀为辅阀的阀门组合设计方案。景洪水力式升船机已正式投入试运行,流量控制阀设计方案经受了工程实际检验,研究成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某热力系统中蒸汽阀动态流阻特性对其总体性能设计十分关键。由于该蒸汽阀结构特殊、流速高,无法借鉴一般蒸汽阀门的流阻特性,且仿真分析难以获得较准确的数值,需进行试验研究。基于蓄热器放汽过程流量计算原理,建立了蒸汽阀动态流阻特性试验研究的一般原理、试验分析数学模型等试验研究方法,并通过多工况动态试验验证,获得了本蒸汽阀的动态流阻特性,为该热力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该试验研究方法,可推广应用于类似蒸汽调节阀的动态流阻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侧向推进器水动力性能数值分析与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震球  严周广 《船舶力学》2012,16(3):236-245
为研究侧向推进器的水动力性能,采用CFD方法以四叶Ka型螺旋桨侧向推进器模型实验为依据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吻合度高。在此基础上,模拟和分析零航速时不同螺距比、盘面比、通道长度和船艏两侧倾斜角度对侧向推进器流场和水动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侧推器通道长度对侧推器效率影响较大,在2D时,效率最高;侧推器进出口处两侧倾斜角度对性能也有影响,船艏水线与侧推器轴线的夹角大则效率高。另外,研究了有航速时,首侧推器受航速影响的规律并分析了侧推器失效的原理。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全回转推进器螺旋桨的单向流固耦合问题,实现螺旋桨桨叶结构强度精确评估,文章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和有限元法开展了螺旋桨桨叶的结构强度计算方法研究,重点探讨了桨叶表面随机分布压力从流体域到固体域的转换技术。在此基础上,文中提出了桨叶固液交界面上水动力载荷的转换方法,详细研究了插值加权系数和有限元网格尺寸对桨叶结构强度计算精度的影响规律,给出了适用于桨叶强度评估的插值加权系数和单元网格尺寸选取原则。最后,该文以5000 kW级全回转推进器螺旋桨为例,开展了桨叶结构强度数值计算和安全评估,获得了桨叶的应力和变形分布规律,整体上建立了全回转推进器螺旋桨桨叶结构强度评估方法,可为大功率全回转推进器螺旋桨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极地船海水冷却系统中的蝶阀及管道为研究对象,在Fluent平台上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及DPM模型,计算得到了海水—冰晶两相流在蝶阀管道中的流场特性及冲蚀磨损,并选取3个有代表性的蝶阀开度即30°、60°和90°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蝶阀的开度越大,流场越稳定。各开度下阀板前、后缘与管壁间都存在2个高速区,且阀板前后压差随开度增大而减小,阀板后存在负压区域,涡流现象随开度增大逐渐消失。此外,蝶阀开度越大,蝶阀受到冰晶颗粒的冲蚀磨损越小,最大冲蚀速率也随之减小。研究还得到了蝶阀管道受冲蚀磨损较严重的位置,为船用蝶阀在不同工况下提供科学预测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舵桨装置基座及加强结构为舵桨合一悬挂装置的支撑结构,其受力状态和结构形式复杂。该文通过分析舵桨装置的工作运行特点,提出了该基座及加强结构在不同海况、各种工作状态下的载荷计算方法,通过结构有限元分析,对这部分结构进行了综合优化,从优化结果可见其应力分布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在舰船水管路系统中,采用控制阀进行管路系统阻力匹配设计并实现低噪声配置。控制阀在水力激励下形成振动噪声并通过管路传递形成船外辐射噪声。为降低管路系统振动及船外辐射噪声,有必要进行低噪声控制阀的设计研制。该文提出了控制阀水力及声学设计方法,采用流体动力学数值方法进行了低噪声控制阀原理分析,验证了分流、多级和迷宫拐角式低噪声设计原理。基于低噪声设计原理设计了包含上层穿孔、中层多迷宫流道和下层少迷宫流道三部分重叠形成的阀套流通结构的分层迷宫式控制阀。阀内流场分析结果显示:阀套出流不均匀形成高速低压区域,易发生空化增大噪声;阀套腔体和阀套沿出流方向出口处形成大尺度漩涡结构,为主要噪声源区域。  相似文献   

19.
Subsea development is moving constantly toward simplification, digitalization, and cost-out strategies because the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of hydrocarbons are moving toward deeper and remote sea water areas. Usage of all-electric subsea technology instead of hydraulic technology is growing and will be the future of subsea systems due to the former's environmental and functional advantages and reduced costs. The benefits of all-electric subsea systems are health, safety, and environment(HSE)and improved reliability, flexibility, and functionality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hydraulic-electrical systems. Existing electrohydraulic technology for a typical subsea system, hydraulic and electric actuators, and subsea manifold valves including valve types and selection philosophy have been reviewed in this paper. Some major worldwide oil companies such as Equinor and Schlumberger hav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with subsea electric actuators. Considering the benefits of all-electric technology especially in terms of cost and HSE, as well as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two major oil companies, further research in this area is warranted. One of the gaps in existing reviewed literature is the effect of using all-electric actuators for manifold valves. Thus,three main questions related to electric actuator selection, requirement of safety integrity level(SIL), and effect of using electric actuators on manifold valve selection have been addressed and answered. Forty hydraulic actuated manifold valves from nine past subsea project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mainly Africa and Australia, have been selected for the analysis of all-electric actuators. Results show that 93% of the valves require spring-return electric actuators, whereas 7% can be operated with conventional electric actuators without any spring. The manifold valves do not require SIL certification because they are not connected to an emergency shut down system. Introducing the electric actuators to the manifold valve will not change the valve selection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20.
控制阀在舰船管路系统中运行时受流体激励产生振动噪声,抑制阀门节流口空化及降低阀内流动脉动是低噪声控制阀设计的关键。该文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以某型分层迷宫式控制阀为对象,进行了低噪声的优化设计。优化设计方案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抑制空化、均匀流场并降低流动脉动措施,包括应用双层渐变开孔阀套、入流整流装置、阀芯吸振装置、出流导流装置等。优化设计方案的流动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优化设计方案有利于降低振动噪声源。通过对普通控制阀、分层迷宫式控制阀和新型低噪声控制阀台架试验对比结果表明,相同水力状态下新型低噪声控制阀水动力噪声、振动响应和空气噪声皆显著降低,优化设计方案得到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