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动转向系统及其发展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汽车的转向,通过汽车转向系统来完成。依据提供转向能源的不同,汽车转向系统可以分为机械转向系统和动力转向系统两大类。机械转向系统以驾驶员的体力为转向能源,系统的所有传力部件都是……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汽车动力转向系统主要部件匹配试验与台架试验相互间的关系和差异,揭示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为动力转向系统的匹配试验研究和匹配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ADAMS软件对国内某前轮转向轿车的后悬架进行改造,建立具有主动悬架与四轮转向功能的整车虚拟样机模型。在考虑了悬架系统、转向系统和轮胎影响的情况下,进行了汽车在不平路面弯道性能试验,揭示了汽车在悬架和四轮转向综合控制下的动力学特性,为四轮转向车辆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独立悬架汽车转向系统刚度测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剑  管迪华 《汽车工程》2001,23(5):337-339
汽车转向系统刚度是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介绍了一种实用的测量独立悬架汽车转向系统刚度的试验方法,分析了汽车转向系统的受力状况,推导了转向系统中各环节刚度的计算公式,对一辆实车进行的试验测量得到了可靠的数据结果,对进一步探讨转向系统刚度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袁建军  王兆 《北京汽车》2013,(3):27-30,39
汽车转向盘角脉冲输入试验是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的一项。在汽车转向盘角脉冲输入试验中,把汽车看成一个线性动态系统。汽车固有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可以说明横摆角速度对转向输入响应的真实程度,通过对汽车频率特性的分析可以很好地了解该车的动态特性。文中以某三厢车型转向盘转角脉冲输入单次试验数据为例,说明应用Matlab软件对汽车转向盘角脉冲输入试验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汽车产品开发作为汽车项目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开发的好坏直接影响项目是否成功。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已受到了国内外汽车厂家的重视。本文对汽车产品开发流程进行了总结,提出“V”字型的开发过程;介绍了电动助力转向的开发思路和过程,重点对助力形式、助力特性及关键系统和零部件进行了分析;对电动助力转向的验证思路和过程进行了说明,并对验证内容和类型及电动助力转向调校、测试与评价进行了深度解析,为后续开发和验证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助力性能是评价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助力性能直接关系到汽车转向操作的安全性。以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跟踪性能和稳定性为控制系统设计目标,将经典控制理论的PID控制与虚拟样机技术相结合应用于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的设计,创建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机电一体化仿真模型。计算机仿真结果证实.所设计的PID控制算法使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和稳定性,仿真结果为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林巧  曾霞  鲁毅  程娟 《汽车电器》2024,(2):88-89+92
文章根据国家标准GB 34660—2017 《道路车辆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和GB 17675—2021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对比研究2项标准在电子助力转向系统的电磁兼容试验方法的差异性,对电子助力转向的分类和原理进行介绍,并对汽车电子电气转向系统电磁兼容的其它试验方法进行探索。为汽车工程师理解汽车整车电子助力转向系统的辐射抗扰度测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申达 《驾驶园》2010,(2):76-77
汽车的性能是用户最关心的品质之一,也是汽车生产厂家的关键竞争力要素之一。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汽车用户也愈来愈多,但是不可能人人都能通过专业的性能试验来了解车辆的性能.这就诞生了一种新型的汽车性能评价方式——汽车主观评价系统。事实上汽车生产厂家已经在应用这种评价方式.把其作为专业的性能试验的重要补充。本文将从汽车的乘坐舒适性、转向性能、制动性能等方面向读者介绍汽车主观评价内容.希望对您购车时通过试乘试驾了解汽车性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转向系统是汽车是重要组成部分,动力转向系统因其具有安全,可靠,轻便等特点被许多车型所选用,从国内外汽车工业的发展看,动力转向是现代汽车的发展方向之一,我国支力转向技术首先应用于重型载货车和大型客车,随后才应用在中型载货车,中小型客货及中高档桥车上,据粗略统计,2000年我国采用国产动力转向的汽车有几十万辆,动力转向的汽车保有量在200万辆以上,在日常工作中,人们往往侧重于汽车发动机的维护,一旦对其维护不当,首先引起转向油泵不能可靠地为系统提供动力,甚至丧失功能,从而影响了整车的正常使用,随着使用支力转向系统车辆的增加,其正确使用与维修就越来越有必要成为汽车制造,使用和维修单位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汽车动力转向系统根据外界施加在转向机构上的辅助动力来源,被分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机械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HPS)和电控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EHPS)3大类。助力转向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汽车转向机构中,它的应用让汽车转向操控变得非常轻盈。尽管助力转向系统已被很多驾驶者视作不可或缺的车辆装备,但对这一系统仍缺乏足够的了解,忽略了对它的正确使用和维护。  相似文献   

12.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驾驶员转向操作实时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秀民  严新平  吴超仲  章先阵 《汽车工程》2005,27(5):522-524,630
为实时监控驾驶员操纵转向盘的状态,构建了基于机器视觉汽车转向盘实时监控系统,并运用阈值分割和边缘检测方法对转向盘图像中感兴趣区域进行了图像分割,提出了转向盘转角的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感兴趣区域图像分割与转向盘转角监测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13.
电动转向系统开发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合作开发了新型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该产品已经进行了整车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动转向的原理、电动转向的关键技术、电动转向的特点,并对电动转向的发展作了一些简单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助力转向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汽车转向机构中,它的应用让汽车转向操控变得非常轻盈。尽管助力转向系统已被很多驾驶员视作不可或缺的车辆装备,但对这一系统仍缺乏足够的了解,忽略了对它的正确使用和维护。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汽车转向稳定性,针对主动前转向(AFS)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可变传动比转向系统(VGRS)的多目标滑模控制(SMC)策略。首先依据AFS系统工作原理,建立了VGRS执行器数学模型,构建了控制器输出转向角与实际前轮转向角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双自由度汽车控制模型为基础,运用滑模变结构控制原理,设计了以侧滑角和偏航率为控制变量的滑模控制器,分析了该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最后利用MATLAB和Simulink软件,在仿真平台上分别进行开环和闭环转向稳定性控制的仿真试验,结果表明,与模糊PID策略相比,SMC策略中的侧滑角和偏航率均有所降低,表明SMC策略能有效提高汽车转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线控转向系统主动转向控制,基于自适应模糊PI控制理论进行了主动转向控制研究。确定了主动转向控制原理,设计了以实际、理想横摆角速度和实际、理想质心侧偏角的偏差为输入的自适应模糊PI控制控制器,应用Matlab/Simulink与Car Sim搭建了主动转向控制的汽车模型,选取鱼钩阶跃仿真试验对控制策略进行仿真验证。仿真试验结果表明:主动转向控制策略提高了汽车行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转向系统是汽车安全行驶的重要保障。汽车转向系统故障是导致我国重大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是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直接影响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良好的稳定性能够保证汽车的行驶安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以及保证驾驶员自身的安全。文章对汽车助力转向系统进行故障形式分析,运用归纳的方法系统地分析转向系统可能存在的故障形式及其产生的后果和危害的程度。通过对故障形式分析,为转向系统试验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胡欢 《天津汽车》2009,(12):49-51
现在人们对汽车驾驶的舒适陛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汽车传统的转向系统无法满足低速时的灵活性与高速时的稳定性要求,可变转向比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文章介绍了当前应用和开发的可变转向比转向系统,指出该系统使汽车具有一定的智能化,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可变转向比技术是未来转向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9.
声强法识别整车表面噪声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声强测量的原理,研究了声强测量系统在汽车噪声控制中的应用瘌2,对某中型乘用汽车的车外辐射噪声进行了声强测量试验,并在此基础上对该车的主要噪声进行了识别和研究,为降低该型汽车的表面辐射噪声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一种中型乘用汽车表面噪声的声强测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志勇  韩军  毕凤荣 《汽车工程》2003,25(4):392-394
依据声强测量的原理,研究了声强测量系统在汽车噪声控制中的应用问题。对某中型乘用汽车的车外辐射噪声进行了声强测量试验,并在此基础上对该车的主要噪声进行了识别和研究,为降低该型汽车的表面辐射噪声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