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1992 ̄1994年间,美国特别是其通用、福特及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的汽车生产状况,以及1991 ̄1994年间经营效益状况。美国汽车市场1992年开始反弹,1993年正式回升,1994年继续上升,这3年的汽车销售量依次为1312万辆、1420万辆、1510万辆。预测1996 ̄1997年达到巅峰,销量达1700万辆。随市场好转,其产量与销售额,以及利润也将随之上升。  相似文献   

2.
1992-1993年,全世界汽车销量和产量持续下降,处于低迷状态。1994年,世界市场对汽车的需求达4900万辆。预测今年几年,世界汽车工业前景看好,1996年世界汽车市场的总需求量可达5500万辆。今年数年内,北美、西欧和日本市场不可能再出现快速增长,但欠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将会持续高速发展。最大的增长点将会出现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特别是在中国和印度等国家。  相似文献   

3.
1995年汽车市场一度呈大面积结构性回升,但很快退守,依旧放在“波谷”之中,汽车生产销售维持低水平增长,全年产、销量较上年略有增加,均在140万辆左右,1996年为汽车市场波动周期的“起跑期”,预测汽车市场回升时间最早在第2季度末,并呈现由凉变暖的新特征。1996年新增汽车需求应在140万辆以上,加上更新需求,全求在在170万辆以上。  相似文献   

4.
60年代以前,泰国的汽车全部依赖进口。为改变这种状况,泰国开始与美国和日本厂家联营,在泰国设立汽车装配厂,希望从组装起步,逐步过渡到自制国产汽车。 自70年代起,泰国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新汽车年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0万辆的创记录水平。 80年代初期,泰国汽车市场有了持续平稳的增长。1980年汽车销量为8.8万辆,1981年上升到8.93万辆,1982年又平稳地上升到9.1万辆。1983年突升到11.8万辆,比上年增加29.7%。但进入80年代中期,泰国的经济衰退使汽车市场疲软,产量和销量都跌入低谷。1985年的销量跌到8.6万辆,比1984年的11.4万辆  相似文献   

5.
多用途车(MPV)市场是90年代西欧轿车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也是90年代前期西欧唯一能保持续增工的市场,因此受到了世界著名汽车公司的广泛关注。从总的情况看,在1992年以前,西欧多用途车市场的总销售量还相对较低,总销售量始终在10万辆以下,但是由于1992的贞比增长34%,一举突破10万辆大关,紧接着在1995年,1996年和1997年又估破了20万辆,30万辆和40万辆的整数关口,预计在1  相似文献   

6.
《汽车与配件》2005,(50):15-15
美国IBM商业咨询服务公司和密歇根大学交通研究所30日公布的一份联合研究报告说,中国汽车市场增长潜力巨大,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汽车市场规模将超过美国。报告说,中国的小汽车产量已从1993年的22万辆上升到2004年的234万辆,预计到2007年中国的汽车产量将超过德国,从而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  相似文献   

7.
车界动态     
美国汽车市场2004年10月,美国汽车市场共销售汽车133.5万辆,同比增加2.2%。其中轿车销售59.9万辆,同比增加2.0%;皮卡和SUV销售73.5万辆,同比增加2.4%。从地区来看,美国3大汽车公司销售24.5万辆,市场份额由去年的44.2%下降到40.9%日本汽车公司销售23.9万辆,市场份额上升了3.3个百分点,为39.9%;欧洲汽车公司共销售7.8万辆,占13%的市场份额,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韩国汽车公司销售3.7万辆,占6.2%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8.
根据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预测1996年我国汽车市场将逐步适度升温,汽车需求保持中等幅度增长,总需求为160 ̄170万辆,增幅为14%左右。以此为基准,对我国1996年汽车品种结构市场、区域汽车市场、私人汽车市场及出口汽车市场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9.
1996年进口汽车市场的特征是:正常进口汽车的数量大幅度回落,易货贸易扫尾进口仍有相当数量,非法拼装汽车在1996年上半年达到高峰,进口车价格受国产车降价影响崦有的已低于成本,受乘坐标准和控办影响排量2L左右的轿车是1996年进口的主体车型,私人购买进口车的势关有所上升。1997年汽车市场将由于整个汽车 外部环境更有利于汽车市场的发展,最终上对不足会有所缓解,汽车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相似文献   

10.
汇总了专家对1997年我国汽车市场总体形势判断、对1998年汽车市场的定性判断、我国汽车需求增长点的分析、汽车市场的定量预测、用户结构预测、价格形势的判断、竞争方式的判断、汽车行业效益的预测等的结果,并作简要分析。专家预测1998年我国汽车总需求量为166万辆、产量为167万辆、进口量为5.34万辆;1998年我国汽车市场将继续在复苏期内运行,会比1997年有所好转,将是稳中趋升。  相似文献   

11.
在经历了2004年的汽车政策年。2005年的汽车调整年.汽车工业依然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2005年,我国生产汽车570.7万辆,销售国产汽车575.82万辆,加上全年进口汽车16万辆左右的销量.我国汽车市场以近592万辆的总规模超过日本本土的580万辆,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  相似文献   

12.
1992年美国的汽车需要出现反弹,汽车销售量达到1286万辆,生产量达到970万辆。三大汽车公司开展积极的经营战略,经营效益有所提高。通用公司计划在1995年之前削减50亿美元的成本、减少50%的股息、卖掉下属零部件供应店、削减人员、调整统一车种,福特公司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对车种进行改型,计划三年内推出12种新车型。克莱斯勒公司将原来用五年时间开发新车的进程缩短到三年,计划在1997年之前投资  相似文献   

13.
宏观经济环境决定了1994年我国汽车市场具有稳定的需求基础。汽车保有量可望达到900万辆,汽车市场将呈现持续稳定的市场容量特征,轿车需求比例明显上升的需求结构特征,私人汽车市场迅速扩张与交通运输门汽车市场严重萎缩的市场分布特征。1994年的汽车需求不会与1993年有很大差别,汽车总需求量有可能达到140-150万辆。  相似文献   

14.
《时代汽车》2011,(8):108-108
目前有一位大机构领导说,我国汽车年均产销量突破5000万辆甚至更高将是毫无疑问的。首先我就有疑问!这5000万辆是从哪来的,中国的土地、交通、能源、停车设施能否支撑年5000万的增长,汽车市场一定会有一个顶点,如同美国1700万辆一样,中国汽车市场不会从1800万辆的年销量无休止地增长。(罗磊)  相似文献   

15.
一、年产量据美国华德1988年汽车年鉴报道,1987年全世界生产汽车约4655万辆,比上年增加86万辆,上升1.9%.其中轿车为3406万辆,载货车及公共汽车为1248万辆. 从1987年各国汽车的生产情况看,日本汽车产量1224万辆仍名列榜首,美国为1092万辆名列第二,再其次为西德、法国、苏联、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和英国等.  相似文献   

16.
《汽车杂志》2006,(11):173-173
2005年,我国汽车市场以近592万辆的总规模超过日本本土的580万辆,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预计,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仍保持10%-15%的增长,正是因为中国汽车市场强劲增长,使得全球石油企业巨头在中国润滑油市场能够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7.
丰田近期陷入“召回”风波。2010年1月21、27日,丰田汽车因油门踏板问题,在北美召回339万辆问题汽车;1月26日,暂停在美国销售8款车型;1月28日,天津一汽丰田汽车公司宣布,自1月28日开始,召回75552辆RAV4车辆;1月29日,欧洲市场惨遭“牵连”,180万辆汽车被丰田召回。截至发稿,丰田累计召回汽车总量超过800万辆,甚至超过了其2009年全球698万辆的汽车总销量。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4月,汽车市场有亮点,如SUV和MPV销售连续两位数提振、中国品牌汽车市场份额接连上升和新能源汽车成倍增长;但也忧虑频频,如乘用车增速继续减缓、商用车市场持续下滑、汽车出口跌幅继续扩大和汽车售价下挫而使用费攀升。20 15年4月,主流汽车制造商接二连三的降价并没使市场有所好转。中汽协发布的4月产销数据显示,汽车生产207.97万辆,环比下降8.93%,同比微增0.59%,回落8.25%;销售199.45万辆,环比下降10.98%,同比下降0.49%。1~4月,汽车产销828.08万  相似文献   

19.
中国汽车市场近年来的增速可以用"令人惊叹"来形容,用十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80年的历程,从2000年的208万辆上升到2010年的1806万辆,平均增速为25%。虽然2011年有所下降,但仍实现产销1842万辆和1851万辆,连续三年蝉联世界第一。但是在繁荣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自主品牌的落寞:2011年中国乘用车销  相似文献   

20.
《中华汽摩配》2005,(9):72-72
日前,美国、欧洲和日本等汽车传统市场已快饱和,而东南亚国家汽车拥有量较少、制造成本较低,进而成为经济前景看好的新兴市场。福特公司预言,2005年东盟将继美、日及德之后,成为全球第4大汽车市场,福特公司还预测,东南亚市场的汽车需求将从2004年的170万辆增加到2014年的300万辆左右,增幅超过76%。东盟汽车业良好发展前景得益于东盟汽车工业的自身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