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1问题提出我国铁路途径大量山区和长大隧道,为满足无线通信网场强覆盖要求,在隧道中使用了大量的漏缆,同时在电气化铁路上方架设交流工频27.5 kV的接触网,与漏缆并行通过隧道。当电力机车通过时,较大的牵引电流在隧道空间形成电磁场,在与接触网几米距离的漏缆外导体上会产生较强的感应电压,对通信设备和维护人员造成安全隐患。当漏缆线路较长时,感应电压高达几千伏,足以烧毁通信设施或造成人员伤亡。为避免此类安全问题发生,在漏缆设计施工中,漏缆与基站设备之间接入了漏缆隔直  相似文献   

2.
1 漏缆的基本工作原理 漏缆全称是泄漏电缆.在基站与移动站之间的通信,通常是依靠无线传送.目前通信技术发展越来越要求基站与移动站之间随时随地能接通,即使在隧道中也是如此.然而在隧道中,移动通信传播效果不佳.隧道中利用天线传输通常也很困难,所以漏缆在隧道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目前铁路GSM-R系统使用的E-GSM频段,漏缆主要用于隧道内无线信号覆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高铁短隧道内试验案例和检测数据分析,验证了短隧道内GSM-R信号覆盖可以不采用传统的直放站加漏缆的方式,而是在隧道口设置天线进行无线覆盖,可为GSM-R网络设计单位、铁路养护维修和网络优化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铁路无线列调系统是铁路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铁路行车安全。在山区铁路进行无线列调改造时,要结合山区地形,合理分配区间台安装位置和漏缆的挂设长度,确保施工完成后整个铁路线路有很好的场强覆盖,不存在区间弱场强,从而满足列车运行的安全和可靠。  相似文献   

5.
吴静 《中国铁路》2012,(8):57-60
结合GSM-R网络设计,从传输系统、设备冗余、隧道覆盖冗余、分支线路覆盖、漏缆监测和天馈线系统等方面,探讨提高普速铁路GSM-R网络的整体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山区GSM-R系统中场强覆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地质条件复杂,部分线路在山区中穿梭,同时由于其承载列控信号,为了保证列控系统和铁路的正常运营,要求无线信号要始终保持高质量和稳定,即便在单点故障的情况下,GSM-R网络也要能够提供可靠的服务,确保列车正常运行。在单点故障的情况下,通过对无线电波在短隧道、长大隧道、隧道群等不同地质情况下的传播损耗及时延分析,结合工程实际经验和工程造价,对GSM-R系统在山区中的场强覆盖进行探讨。长大明区间采用基站覆盖,两相邻基站间间距为2~3 km;隧道内采用漏泄同轴电缆进行覆盖。合理设置基站及弱场区设备,不仅能保证通信的畅通,而且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7.
以广珠城际铁路凤凰山隧道引入移动公网覆盖的需求为基础,从覆盖预测、设备布置、LCX挂设、干扰分析等四个环节出发,提出以泄漏同轴电缆为主的公网隧道无线覆盖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我国普速铁路装备CTCS-0级列控系统,它通过列车运行监控装置(LKJ)结合通用机车信号实现列车超速防护,对于保证行车安全和提高运输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CTCS-0级列控系统是基于当时的线路状况设计的,已逐渐不能满足我国铁路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分析CTCS-0级列控系统面临的问题及相关的改进方案,结合列控技术的最新进展,提出一种普速铁路CTCS-0级列控系统的优化方案。研究结论:(1)方案维持LKJ存储线路数据的方式,可以减少地面设备改造的工程量;(2) LKJ通过无线通信与地面服务器校核数据版本,保证线路数据的正确性;(3)方案结合应答器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列车定位,避免司机可能的错误操作;(4)本研究成果可为普速铁路列控系统的改造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老泰铁路连接线是打通中老铁路和中泰合作铁路“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工程,也是形成泛亚铁路中通道运输能力的关键环节,对促进区域国家合作与发展,造福沿线地区人民具有重要意义。受制于老泰铁路连接线建设进度,泛亚铁路中通道的运输能力尚未形成,也不利于中老铁路整体运输效益的提升。本文对老泰铁路连接线功能定位、客货运量、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通关模式、线路走向、换装方案、新建湄公河特大桥方案、跨境列车列控模式等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论:(1)推荐采用中国铁路标准、准轨系统,单线(预留双线条件);(2)推荐采用两地两检通关模式、两侧均设换装站;(3)于既有桥下游约30 m新建湄公河特大桥,桥墩对孔布置,为三线桥;(4)跨境旅客列车在本线区间CTCS-2和CTCS-0列控模式自动切换;跨境货运列车在本线运行维持中老铁路机车信号与列车运行监控装置结合模式不变;(5)本研究成果对跨境铁路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介绍广州地铁线路建设过程中无线集群通信系统的覆盖方式,重点分析在隧道区间面对车载电台与手持电台信号覆盖的取舍问题、直放站的同频干扰问题,并分析地铁无线集群覆盖建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本文针对站场与信号系统工程接口设计中经常遇到的诸如系统匹配设计、车站股道有效长与站台设置、安全线、延续进路、到发线中岔以及车站道岔设置等技术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的有关研究内容和结论对改进铁路站场与信号专业接口设计质量,提高铁路工程设计的系统性有积极意义。研究结论:(1)采用CTCS-0级列控系统的铁路不宜选用大于18#的道岔,采用CTCS-2级列控系统的铁路不宜采用9#及以下的道岔;(2)在线路中心线距站台边缘为1 750 mm的正线区域列控系统限速80 km/h,站内线路及道岔设计宜与列控限速相配套;(3)客专车站股道有效长、站台位置及长度、机车停车标位置等应与出站信号机、警冲标、应答器等统筹考虑合理布置并满足列控系统技术要求,受地形地貌限制股道长度及站台长度难以满足列控系统正常技术要求时,需要采取特殊信号措施加以解决;(4)安全线设置地点不宜远离两线交叉点,必要时应结合牵引计算采取红灯前移或其他列控措施满足安全和效率的需要;(5)站场设计应尽量避免在进站信号机外方制动距离内线路换算坡道大于6‰,超过时应采取措施满足设计行车间隔时分的要求;(6)多于两条正线的车站道岔布置应满足可动心道岔心轨处转辙机安装尺寸的要求;(7)CTCS-2/3区段道岔布置应考虑轨道电路绝缘节设置要求;(8)本研究结论可为铁路站场和信号工程接口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LTE(长期演进)技术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逐渐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车地通信新的发展方向。采用双漏泄电缆,覆盖的LTE-M(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通过加载模拟业务,对漏泄同轴电缆覆盖的传输性能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发现:相比于相同极化方式,当两根漏泄电缆采用HV方式(即一根为水平极化、另一根为垂直极化)覆盖时,车地通信系统的平均传输速率约提升50%;当漏泄电缆间距由1.0 m减少至0.3 m时,系统的传输速率没有明显下降。提出了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环境的双漏泄电缆覆盖方案:采用由HV方式组成双漏泄电缆且漏缆间距设定为0.3 m。该方案可以在最小的漏缆间距下获得最佳的信号传输速率。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复杂枢纽接轨车站之间的CTCS-3至CTCS-2列控等级转换方案一直是信号设计中的难点,有必要通过列控等级转换原理分析和实际工程案例的总结,提炼出通俗易懂的设计方法,为今后类似场景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结论:(1)CTCS-3至CTCS-2列控等级转换的基本条件为:YG-3/2应答器组距离出站口应答器组要大于450m,YG-3/2距ZX-3/2之间的距离应大于5s按线路最高允许速度的走行距离,RBC数据配置的范围必须从执行点向远方延伸至少一个常用制动距离;(2)两个CTCS-3级横列式车场在股道位置接轨,且两个车场分别属于两套RBC管辖时,可以在跨场进路上进行CTCS-3至CTCS-2等级转换,在跨场运行之后线路的正线上再进行CTCS-2至CTCS-3等级转换,实现两套RBC之间的切换;(3)当CTCS-3级与CTCS-2级两个横列式车场在股道位置接轨,且具有两条以上的跨场进路时,可以在两条跨场进路上分别进行CTCS-3至CTCS-2等级转换;(4)当CTCS-3级线路与CTCS-2级线路间的联络线长度不满足等级转换基本条件时,可以将CTCS-3至CTCS-2列控等级转换点设于CTCS-2级线路;(5)本研究结论可为跨线信号列控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光纤直放站利用光纤作为中继媒介,具有中继传输距离远,信号质量高,稳定性能好的优点,可以解决铁路长大区间的无线覆盖问题,包括铁路提速后,取消中间站的信号补盲、铁路隧道的盲区覆盖、区间的弱场覆盖等.本文通过对比光纤直放站与现有区间弱场中继器在安全性、稳定性及运营维护方面存在的优势,说明利用光纤直放站对无线通信区间弱场进行补...  相似文献   

15.
铁路并线区段GSM-R系统无线覆盖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沪高速铁路和沪宁城际铁路为例,在GSM-R系统网络承载列控应用的前提下,针对并线区段的各种地理情况就无线覆盖、频率规划和容量规划等进行探讨,并结合软件仿真结果提出了铁路并线区段GSM-R系统的无线网络规划和优化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在CTCS-3级列控系统中,GSM-R无线通信系统负责承载车地间传输的关键列控数据,其传输能力与CTCS-3列控系统性能紧密相关。借助无线信道仿真机制模拟现场信道特性,分析无线传输性能,是研究GSM-R系统性能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列车行驶过程中,终端移动速度、传播环境都会发生快速变化,无法使用传统电信领域的基于固定速度与场景的信道仿真机制。提出一种新型的GSM-R无线信道仿真机制,通过建立与铁路线路匹配的无线信道模型,并根据列车移动速度信息动态配置仿真输出特性,模拟车载电台在变化场景与运行速度下的传输性能,实现在CTCS-3级列控仿真系统中实时仿真GSM-R信道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正>铁路作为国家的经济大动脉,在交通运输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旅客和货物的运输量大大超过了其他运输方式。也正因如此,在铁路系统中出现事故、险情等突发事件时,如果抢险不及时,损失将是巨大的,因此,在应急抢险过程中通信保障和调度指挥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铁路隧道通信主要采用中继器、直放站、漏缆等设备实现无线场强覆盖,供电方式采用接触网供电。当发生自然灾害、隧道塌方、接触网断电、电缆损坏等异常情况时,上述通信手段将失去作用。尤其是一些长大隧道,由于无  相似文献   

18.
采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针对实现列控设备功能验证和仿真的需求,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列车运行铁路线路及信号设备的三维建模方法,并利用Creator软件具体实现,同时介绍了Creator软件的Road工具、OpenFlight格式、纹理和特殊节点Switch的使用,以及LOD的设置等.该建模方法能正确验证列控设备的功能特性,为铁路安全行车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如何解决铁路并线区段GSM-R系统的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是目前很多铁路建设项目中遇到的问题。文章以京沪高速铁路和沪宁城际铁路为例,在GSM-R系统网络承载列控应用的前提下,针对并线区段的各种地理情况就无线覆盖、频率规划和容量规划等进行了探讨,并结合软件仿真结果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对交叉区域按两线交叉相对位置关系、线路的列控等级、基站设置位置与交叉点位置关系、有无联络线等因素进行了详细分类,并针对每种类型给出了具体的无线覆盖方案建议;然后选取了郑徐客专与京九线交越区域和商合杭铁路引入芜湖站二个典型案例,将交叉区域无线覆盖方案设计建议进行了示范应用;最后总结了交越区域GSM-R系统的设计原则,其他铁路交叉区域的GSM-R系统方案设计可直接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