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从驾驶员动态视觉角度出发,利用眼动仪设备对6名驾驶员进行眼动试验,基于试验数据分析高速公路广告牌背景色彩对驾驶员平均注视次数及平均注视时间的影响情况,并利用回归函数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公路广告牌背景色彩越鲜艳,与周围环境对比性越强,其越能引起驾驶员的关注,驾驶员辨识它所需的时间也就越短,反之则越长;高速公路广告牌背景色彩与驾驶员平均注视次数及平均注视时间之间存在一定的定量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布设方式的高速公路路侧广告牌对驾驶员的注意力影响,基于Uc/win-ROAD道路仿真软件构建高速公路模拟驾驶场景,利用FORUM8模拟驾驶仪与SMI眼动仪对不同驾驶经验的测试者进行了高速公路模拟驾驶试验。采集模拟驾驶者的眼动指标与各项其他驾驶数据,结合测试者在测试中的发现障碍物的时间和距离及规避障碍成功率等指标,采用分层有序离散选择模型方法,对各模拟驾驶者在不同场景下的专注程度进行了量化比较。另外统计测试者的瞳孔疲劳系数和累计眨眼时间,进一步对其驾驶过程中的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进行对比,最后基于离差信息准则对模型的精度进行评估。试验结果表明,路侧广告牌的布设密度为影响驾驶员注意力的主要因素,而距路侧距离的影响因素较为次要;驾驶经验较少的测试者与驾龄长的测试者相比受到广告牌的影响程度更大。在满足广告牌商业需求的前提下,构建一个更为合理的广告牌布设方案,进一步减少路侧广告牌对驾驶员注意力的影响,从而建立更加安全的高速公路行驶环境。  相似文献   

3.
针对一般路段作业区和隧道路段作业区,通过驾驶员实车眼动试验,采用眼动仪记录驾驶员的注视点分布、注视时间、扫视时间和瞳孔直径等眼动数据,对比分析2种不同作业区内驾驶员的行车反应。试验结果表明:在隧道路段作业区行驶时,驾驶员的眼动数据变化较大,与在一般路段作业区行驶时的眼动数据存在着显著差异;而交通标志、车辆干扰和作业活动等是驾驶员眼动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高速公路特长隧道中,驾驶员在特殊灯光带区域视觉信息的感知模式,分析灯光带对视觉特征的影响,选用9名驾驶员进行隧道环境实车研究试验.采用眼动仪记录行车过程中驾驶员视觉特征参数,通过专用软件及统计方法分析试验数据,获得数据特征.结果表明,所有试验路段驾驶员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变化平缓,完整隧道段驾驶员扫视幅度值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山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的驾驶员视觉行为特征,保障交通安全,采用Smart Eye Pro5.7型非侵入式眼动仪记录了驾驶员的眼球运动数据,并选用瞳孔面积、XY视角、注视次数百分数、注视时间百分比、平均注视时间等眼动指标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下坡路的事故黑点路段驾驶员瞳孔面积较其他路段大,表明瞳孔面积可有效地表征驾驶员心理压力,且驾驶员对于左转弯路段更为敏感。驾驶员主要关注于前方中间区域,其他区域以短时间注视为主。  相似文献   

6.
驾驶员视觉兴趣区域指标确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描述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的视觉搜索特性,提出"驾驶员视觉兴趣区域"的概念,包括单位时间视觉兴趣区面积和视觉兴趣区重心坐标两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试验获得驾驶员眼动指标,并利用Matlab计算出单位时间视觉兴趣区面积和重心坐标。视觉信息由公路线形、车辆行驶状态和交通流等组成,其影响因素分别为公路平面线形条件、行驶速度和前方车辆数。最后,通过室内外试验获得驾驶员眼动数据,定量分析并回归出驾驶员视觉兴趣区域与视觉信息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模型。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隧道进出口视觉震荡与行车安全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利用EMR-8B眼动仪,以高速公路隧道进出口驾驶员的瞳孔变化为研究对象,在大量行车试验基础上,针对明暗适应中的视觉震荡现象,选取换算视觉震荡持续时间作为驾驶员视觉舒适度评价指标,用于评价隧道进出口驾驶员视觉负荷程度及行车安全性。结果表明:当隧道进出口行车速度控制在85 km.h-1以下时,能保证驾驶员良好的视觉舒适度,并得出高速公路隧道进出口停车视距应比现行规范增加20~30 m。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车路协同系统对驾驶员跟驰行为和视觉特性的影响,基于驾驶模拟器搭建高速公路场景和车路协同环境,针对常规状态和意外事件这2种情况,采集跟驰过程中的驾驶行为数据和驾驶员眼动数据,对比分析了有HMI和无HMI这2种情况下的车头间距、车头时距、加速踏板深度、平均制动次数及驾驶员在每个区域的注视时长和扫视频率等行为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常规状态的跟驰过程中,设置HMI车辆的车头间距和车头时距分别增大12.91%和23.70%,加速踏板使用幅度及制动踏板平均使用次数分别降低7.55%和10.14%,设置HMI可使驾驶员注视车辆前方区域的时长减少,在HMI区域的注视时长占总时长的6.18%,而扫视频率没有明显变化;在意外事件的跟驰过程中,HMI的预警对速度和车头时距产生显著性影响,使方向盘转角和加速度方差变化幅度减小,且在保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通过不停地扫视以获取换道时机.   相似文献   

9.
视认距离法是研究隧道入口行车安全的重要研究方法。基于驾驶员正常驾驶中,不同眼动行为的区别,利用眼动仪采集的视点坐标,提出了一种确定实车实验中视认距离的方法。利用典型实验数据,通过视点坐标的速度变化,确定开始发现障碍物的时刻,即开始视认的时刻。通过眼动仪前置摄像头视频,确定障碍物经过驾驶员的时刻。两时刻作差,得出从发现障碍物到经过障碍物的时间,乘车辆匀速行驶的速度,得出视认距离。该方法充分利用了眼动仪的视点采集技术,为研究自然驾驶实验中的驾驶员视认行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速公路隧道驾驶员注视点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静 《交通科技》2010,(1):91-93
驾驶员的眼动特征能很好地表现视觉信息加工过程,可通过对高速公路隧道路段驾驶员注视点变动特征的记录及分析来判定隧道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运用IView X HED Laptop眼动仪系统,以高速公路隧道驾驶员的注视点变动为研究对象,选取浙江省上三高速公路4座典型隧道,对2名驾驶员分别进行16次有效行车试验,得出驾驶员白天及夜间注视点分布范围。统计表明:在隧道路段,驾驶员注视点在车辆前方0.604~2.557s,夜间注视点分布比白天更靠近车辆前方。并提出交通信号系统改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驾驶员视觉搜索模式模糊聚类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用单一眼动参数评价驾驶员视觉搜索模式存在片面性和较大误差等不足,提出运用模糊理论,将驾驶员的注视持续时间、水平方向视角、垂直方向视角、扫视幅度和扫视速度5个主要表征参数综合起来进行评价的方法。通过真实交通环境中的实车试验,记录驾驶员行驶过程的眼动数据,建立模糊相似矩阵和模糊等价矩阵,依据聚类样本驾驶员的驾驶里程确定最佳阈值,将样本驾驶员视觉搜索模式分为4类,并以每类驾驶员视觉搜索模式特征为判别标准,运用择近原则对其他驾驶员的视觉搜索模式进行识别和评价。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驾驶员视觉搜索模式模糊聚类评价方法有效且可靠。  相似文献   

12.
利用利用眼动仪系统,以城市道路隧道路段驾驶员注视点变动为研究对象,对4名驾驶员共进行16次有效行车试验,得出注视点分布一般特征。并根据心理学研究中提出的视力角概念,用成功扫视幅度中值来量度视力角,建立基于视力角特征的城市隧道标志视认模型:城市隧道行车过程中,当目标物体在注视点分布椭圆边界的视力角范围之内,较容易视认,超过此范围,则难以视认。再利用该模型,对隧道进口交通标志的设置进行安全性评价,并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道宽度对驾驶员动态视觉和操作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使用眼动仪及车速记录仪记录了5种试验条件下3名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眼动行为和车速数据,分析了不同通道宽度条件下的车速变化特征、驾驶员眼动特征和操作行为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通道宽度变窄,驾驶员的注视点变近,对障碍物的注意变得集中,且习惯于以左侧障碍物为参照来调整车辆运行状态;通道宽度变窄使驾驶员信息感知阶段时间所占的比例减小,而操作校正阶段时间所占比例增大,且通过条件越差,对驾驶员的刺激越强烈。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优化虚拟仪表在光照下产生炫目对驾驶员驾驶感知的影响,通过VOC、QFD等工具分析客户抱怨情况并定义问题来源,利用视觉仿真方法获得各种工况下不同布置方案的包含驾驶员视觉仿真图像及每一像素点的光学信息,数据采用CTQ视觉对比度计算法进行数据对比与分析,对比分析了不同屏幕材质及工艺形成的反射率对驾驶员视觉感知的影响,通过该设计流程和表面处理方式,可在设计阶段对虚拟仪表在乘用车驾驶舱的光学干扰进行有效评估,为人机舒适性相关设计与优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雾环境下驾驶人行车与正常天气相比,在低能见度下视觉参照物较少,驾驶人更倾向于跟驰行驶。为研究雾环境下高速公路驾驶人跟驰行为,以真实雾环境下实车试验方式,选择多条高速公路作为试验路段,以Smart Eye眼动仪获取车辆在雾环境下高速公路驾驶人视觉参数,包含驾驶人注视区域、注视角度、注视持续时间、瞳孔直径、扫视速度以及扫视幅度等,以归一化方法对驾驶人注视重心进行分析,研究不同能见度下驾驶人的跟驰需求,并通过对雾环境下上述视觉参数进行规律总结。对雾环境下驾驶人跟驰特性进行统计及分类,将跟驰行为划分为主动、半主动、半被动以及全被动跟驰;通过分析雾区低能见度下驾驶人跟驰行驶条件,引入多维偏好理论及后悔理论,进行驾驶人跟驰决策模型构建,并基于差分法对模型进行参数标定及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驾驶人在1次跟驰动态过程中,正常车道保持时驾驶人扫视速度较低,而当处于车道调整时,驾驶人扫视速度存在较大波动,且平均扫视速度较高,低能见度下驾驶人注视点转移速度27.0 (°)·s-1明显低于晴好天气的52.0 (°)·s-1;驾驶人在跟驰过程中,能见度对驾驶人跟驰时的视觉特征有显著影响,通过跟驰模型构建可为后续雾环境下车辆跟驰前后车距及车速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针对车道变换进程中驾驶员视点转移数据较少的问题,设计了实际跟车数据采集方案,以哈尔滨市小客车和大客车驾驶员作为观察对象,拍摄记录了他们在车道变换进程中的视点变换情况,如注视时间及注视点变化等数据。筛选759次车道变换数据作为有效样本,着重分析了驾驶员各视点停留概率和两视点之间转移概率的分布规律,得到驾驶员在车道变换进程中的注意力分配特性,为制定驾驶员车道变换操作准则和开发车道变换预警系统等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路网的复杂化,指路标志信息量过载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现象日益显著。为了全面、系统地确定高速公路互通区指路标志的合理地名数,为高速公路指路标志的设置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从驾驶人角度选取了反映其对指路标志认知反应水平的代表性指标,构建了高速公路互通区指路标志地名数研究的宏观模型。使用眼动仪和脑电仪在相关场景中进行室内驾驶模拟试验,以获取被试在不同地名数指路标志场景下的眼动行为、脑电以及驾驶行为数据。利用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得到驾驶人在地名数为4,5,6,7,8,9六种场景下,对指路标志认知反应的综合效率均值分别为0.983,0.956,0.902,0.796,0.699和0.617,再针对不同的指标集,进行指标敏感性分析,获取驾驶人在6种场景下的综合效率指数。通过试验发现:随着地名数的增多,驾驶人对指路标志认知反应的综合效率均值呈现下降趋势,当信息量超过其认知阈值时,系统综合效率值会迅速下降;不同地名数指路标志场景下,导致驾驶人认知反应效率低的原因存在差异,在对指路标志版面设计时应有针对性地予以改进;不同驾驶人对指路标志认知反应效率存在差异,所对应的标志地名数合理阈值也存在轻微差异,但总体上从驾驶人认知反应的角度考虑,高速公路指路标志的地名数阈值为6个。该研究从驾驶人对指路标志认知反应的角度,使用DEA方法构建了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对指路标志的地名数进行了探析,为中国高速公路互通区指路标志的版面设置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车辆右转过程中不同干预方式对驾驶人未规避行人行为的改善情况,设计听觉警示、触觉警示、形式惩罚、利益惩罚和道德惩罚5种干预方式,分为控制组、警示组和惩罚组,试验基于眼动仪和模拟驾驶仪展开。定义注视次数、注视点分布信息熵、平均注视时间、视线转移路径、区域关注概率和瞳孔面积6项指标表征驾驶人眼动特性,提取制动踏板深度比例、行车速度2项指标反映车辆运行状态。经方差分析确定各干预方式差异的显著性水平,从注视特性指标、扫视特性指标、瞳孔面积指标、驾驶人制动指标和机动车制动指标5个方面分析不同干预下驾驶人视觉及操纵响应特征,并收集被试反馈的追踪问卷。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干预方式对右转车辆未避让行人均有规范作用,各组干预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利益惩罚、道德惩罚、形式惩罚、触觉警示和听觉警示。利益惩罚性主动干预效果优势显著,注视点分布信息熵最高为0.74,右侧平均注视次数为6次,平均注视时间增加至13.25 s,驾驶人对右侧注视概率增加至0.403,瞳孔面积明显增大,制动踏板深度比例维持在0.8,右转车速下降至20 km·h-1以下,谨慎驾驶程度和避让行人意识均有提升。一致性追踪问卷调查表明,结束试验时32%的驾驶人对利益惩罚印象深刻,驾驶人对其主观认可度高达83%,具有较强的推广性;该干预方式可帮助驾驶人规范驾驶行为,树立避让行人的安全驾驶意识。  相似文献   

19.
Ramsis眼点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昊 《汽车技术》2004,(9):8-11
Ramsis系统能根据不同参数调整人体模型、从设定的人体模型中提取眼点。介绍了Ramsis眼点的求取方法。以上海大众帕萨特轿车仪表盘可视区的求取为例,比较了使用Ramsis眼点集与使用SAE眼椭圆的区别:指出,SAE眼椭圆是从统计学角度描述驾驶员的眼点位置,而Ramsis眼点则从人体优化的角度描述眼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