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竞争将趋于白热化,有资料显示:到2010年,经过大规模整合的中国零部件供应商的整体数量将减少70%,最后形成20至30家级供应商,250至350家二级供应商,1250至1500家三级供应商。目前,我们与国外的零部件企业在生产规模、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相似文献   

2.
在国产化率上升的背后,是零部件供应商大多由外方控制,并且有部分由国外采购国内组装的现状。 来自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国内零部件百强中超过60%正在由外资零配件企业控制,零部件采购的利润流失依然严重,在合资企业国产化率上升的同时,自主零部件企业的生存环境却日益艰难。  相似文献   

3.
《汽车与配件》2012,(47):13
由美国汽车工业行动集团(AIAG)主办的、中国商务部与美国商务部支持的第六届采购高层与供应商论坛于10月27日在京圆满落幕。AIAG论坛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其成员公司在华的零部件采购及帮助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与世界接轨。论坛由AIAG亚太区总监陈以龙博士主持,来自全国300多家的供应商代表及14家媒体再次共同见证了论坛的成功举行。AIAG首席执行官Scot Sharland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尽管在过去的10年  相似文献   

4.
信息快报     
德尔福公司近期宣布,将与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凌云集团合资建立一家新的合资企业,为中国汽车市场生产半轴产品。新的合资企业将落户安徽芜湖,德尔福与凌云集团分别持有60%和40%的股份。这是10年间双方合作建立的第二家合资企业。新的企业将命名为沙基诺凌云半轴(芜湖)有限公司,是德尔福在华成立的又一个经济实体。新的半轴生产基地将投资4千万美元,占地一万多平方米,预计2008年投入全面生产。随着新的合资企业的建立,德尔福转向系统部门在华的半轴生产能力将扩大一倍。  相似文献   

5.
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月份新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了"鼓励和培育一批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并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等重要政策.大集团、规模化越来越成为未来零部件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条件.目前在国际上,年销售额100亿美元是全球零部件供应商的基本规模标志,现已有25家全球性的零部件供应商销售额在70亿美元以上:销售额在7.5~20亿美元的零部件公司只能成为全球供应商的地区性战略协作伙伴,负责开发和生产子系统的零部件配套.预计到2010年,我国零部件企业经过联合与重组,其整体数量将减少70%,最终形成20~30家一级供应商、250~350家二级供应商和1250~1500家三级供应商.面对以上激烈的竞争态势,国内零部件企业要想做强做大,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成为全球供应商在中国区域的战略协作伙伴,并在未来的国际零部件采购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正确选择自己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信息速递     
通用以合同鼓励零部件供应商降低成本2011年8月9日,通用汽车公司表示,零部件供应商如能在产品定价上达到通用的要求,则自动授予下一代车型相同部位的零件合同。通用汽车采购主管透露,从2011年7月开始,通用开始采用新的  相似文献   

7.
信息速递     
《汽车工程师》2011,(8):6-9
通用以合同鼓励零部件供应商降低成本2011年8月9日,通用汽车公司表示,零部件供应商如能在产品定价上达到通用的要求,则自动授予下一代车型相同部位的零件合同。通用汽车采购主管透露,从2011年7月开始,通用开始采用新的  相似文献   

8.
<正>一款车是否能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和有可靠的质量保证,与其说是要看汽车整车企业的能力,还不如说是要看与之配套的汽车零部件是否具有竞争力。同样,一个国家是否为汽车强国,除了要看其整车的设计制造能力外,汽车零部件的水平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近日,笔者在成都、佛山采访了几家一汽-大众的零部件供应商,从一个侧面了解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发展状况。目前,一汽-大众共有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近650家,支撑着一汽-大众两大车型、上万个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和供应。据一汽-大众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前7个月,国内乘用车销量接近1 100万辆,同比增长11%。其中,一汽-大众以近94万辆的成绩在销量排行榜上位列榜首,这意味着其每天要生产超过4 000辆车。而在这巨大产销量的背后:飞速运转的生产线上任何一个(批)零部件出现问题,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目前,一汽-大众70%~80%的零部件均从供应商处采购,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决定了一汽-大众的产品质量。那么,如何有效提升供应商的质量控制能力,才能保证主机厂和上游企业在"高速奔跑"中不会因意外而被"绊倒"?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日前走访了几家一汽-大众供应商。  相似文献   

10.
日前,作为第一家在中国投资的欧洲汽车零部件生产供应商GKN庆祝其与上汽集团成立的合资企业——上海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成立20周年。  相似文献   

11.
德尔福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2002年全球销售额274.27亿美元,1999年5月28日,德尔福正式与通用汽车公司分离,成为完全独立的上市公司,德尔福已成为2002年度全球500强中第147位。它在全球41个国家中有169家全资制造厂、42家合资企业,53个客户服务中心和销售代表处与32个技术中心。德尔福集团在移动电子、汽车零部件和系统技术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德尔福产品主要分为两大部类。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0月28日,全球领先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伟世通和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合资企业伟世通汽车空调(南昌)有限公司近日完成工厂扩建工程,以满足本土汽车厂商日益增长的需求,并同时宣布了公司新名称——伟世通汽车空调(南昌)有限公司。该企业是伟世通在华生产布局的重要一环,帮助伟世通实现在华供应全线空调部件和系统产品。  相似文献   

13.
中外合资零部件企业特点 1)零部件业始终是外商投资热点 2004年新签约中外合资零部件企业有21家,投资额14.19亿美元,无论是从合资数量还是从投资额看,零部件业是外商投资的热点。2005年零部件合资企业共计38家,零部件合资项目7家,合资规模较以往大,这从投资额、合资生产产品及合资双方企业规模可见一斑。2006年中外合资零部件企业有13家,虽说数量没有以往多,但相对整车等领域,零部件的合资风头还是强劲的。  相似文献   

14.
德国大众两个在华的整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企业,两家的产销量仍然分别居于中国轿车制造企业的第一、第二位。但勿容讳言,近几年其总体市场份额的滑落是个不争的事实。上海大众在1996年是市场份额的鼎盛时期,号称国产轿车市场的“半壁江山”;以后逐年有所回落,到2001年跌至33.41%,好在一汽-大众的市场份额明显提升,此时已达17.31%。“南片损失北片补”。这时,德国大众仍欣慰地声称,他们在中国大陆国产轿车的市场份额依然保持着50%。2002年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市场份额之和,又跌掉5个百  相似文献   

15.
2004年6月份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了“鼓励和培育一批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并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等重要政策。大集团、规模化越来越成为未来零部件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条件。目前在国际上,年销售额100亿美元是衡量全球零部件供应商的基本规模标志,现已有25家全球性的零部件供应商销售额在70亿美元以上;  相似文献   

16.
每周要闻     
“达美私家车及汽车零部件展”将于10月30日至11月5日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同期(11月4日~11月5日)还将举办“2001年汽车零部件国际采购介绍会”,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参加这次介绍会了解到:WTO对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汽车零部件国际采购原则及采购标准;汽车零部件国际贸易相关条例解释;汽车系统供应商中国  相似文献   

17.
《汽车与配件》2007,(51):15
近日,美国汽车工业行动集团(AIAG)汽车零部件采购高层和供应商论坛--克莱斯勒专场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召开.本次论坛与中国国际汽车零部件博览会(CIAPE)同期举行,来自250多家中国汽车配件供应商的550位参加了此次论坛。  相似文献   

18.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国内汽车企业之间合资的整车企业10家、整车合资项目3家,合资企业数同比增长86%;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10家,合资企业数同比增长1.5倍。其他领域与汽车企业合资合作的有13家,合资企业数同比增长近3倍。资产重组企业27家,重组企业数同比增长3.38倍。2003年国内企业之间合资与  相似文献   

19.
一提起一汽-大众,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其产品的优异品质和高可靠性。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一汽-大众目前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研发、生产和零部件供应体系,其中,供应商所提供的零部件无疑是决定一汽-大众产品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只有每个零部件的质量过硬,最终才可能生产出高品质的汽车。为了揭示一汽-大众产品质量控制之链的秘密,探寻其产品优异品质的源头,日前,记者走访了位于长春、天津和扬州等地的4家一汽-大众优秀供应商。  相似文献   

20.
张毅 《汽车杂志》2007,(5):68-68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大众在华两家合资企业生产的轿车,占领了中国轿车市场50%以上的份额。随着其他跨国汽车巨头纷纷进入中国,以及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迅速崛起,大众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一路下滑。2006年,大众一举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颓势,大众汽车在华销售了71万多辆汽车。在各大品牌中继续蝉联第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