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对珠钢EAF-CSP流程Nb微合金化技术的系统研究,有效地解决了混晶问题,并利用Nb-Ti复合微合金化技术成功地开发了汽车用钢QStE340~460TM。分析结果表明,开发的含Nb-Ti钢带具有优异的韧性、冷成形性能和良好的焊接性能,完全满足汽车、半挂车用钢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Nb-Ti微合金化汽车用钢QStE340~460TM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珠钢EAF-CSP流程Nb微合金化技术的系统研究,有效地解决了混晶问题,并利用Nb-Ti复合微合金化技术成功地开发了汽车用钢QStE340~460TM。分析结果表明,开发的含Nb-Ti钢带具有优异的韧性、冷成形性能和良好的焊接性能,完全满足汽车、半挂车用钢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将某新开发的微合金化1.8 GPa热成形钢牌号与传统钢牌号进行了从材料到零件级的安全性能测评。结果表明:相比于普通钢种,微合金化1.8 GPa热成形钢基于组织细化、第二相析出、残余奥氏体三大关键因素,具有更加明显的安全性优势。建立了2种材料的动态断裂模型,微合金钢在相同应力状态下具有更高的极限断裂应变,显示了更强的断裂抗力。对2种1.8 GPa热成形及1.5 GPa高强钢车门防撞梁进行了落锤冲击试验,微合金钢1.8 GPa热成形车门防撞梁有更加优异的抗碰撞侵入及碰撞吸能性能。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升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品种开发能力,以BOF—LF—FTSR生产流程为基础,试制了汽车大梁用钢热轧板卷,在成分设计、炼钢、连铸以及控轧控冷工艺方面积累了生产经验。所开发的Nb—V—Ti微合金化HSLA钢(汽车大梁钢TG600),其产品质量完全可以满足冷成形用HSLA钢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结合作者的近期研究结果以及业界同行的研究,从乘用车和商用车应用两个角度,对1500~2000 MPa铌微合金化的热成形钢开发及性能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发现当Nb含量(质量分数)>0.03%时,钢材晶粒细化显著,晶粒尺寸可以达到传统热成形钢晶粒尺寸的1/3~2/3,甚至更小;在传统的热成形钢中添加Nb或者复合添加后,...  相似文献   

6.
Nb(铌)是目前汽车用钢提升韧性最重要的一种微合金元素,而韧性提升也有利于提升钢材的成形性能。对比了含Nb、不含Nb的2种典型牌号汽车用双相钢板的冲压、扩孔性能,并结合相关微观表征试验分析了Nb对提升双相钢板成形性能的机理。结果表明:含Nb双相钢板具有更加优异的成形性能。Nb元素通过细化钢板组织进而促进成形过程中基体中的应力分布均匀化、增强裂纹扩展阻力、强化γ-<111>//ND纤维织构,起到了抑制成形缺陷萌生及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热力学计算软件Thermo-Calc对Nb、Ti含量变化对其碳氮化物析出的影响规律进行计算,确定了1 800 MPa热成形钢的成分。对该热成形钢的平衡相图、主要析出相的析出温度、特定相中元素含量随温度的变化、析出相的长大行为进行了计算,得到了该材料的主要相组成和相变特征基础数据。对微合金1 800 MPa热成形钢的力学性能和三点弯曲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对热成形钢淬火后的组织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细小的奥氏体晶粒和细小的马氏体块(Block)是1 800 MPa热成形钢具有高强韧性的主要原因。最后采用充氢+慢拉伸的方法检测了热成形钢的延迟断裂敏感性,表明在充氢时间小于2 h的条件下,热成形钢具有优异的延迟断裂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了3种同厚度、不同成分及工艺的铝硅镀层热成形钢制造热冲压成形零部件,并进行零件的落锤冲击测试评价,采用碰撞断裂指数CIndex分析3种材料制备的零件抗开裂能力,并分析了CIndex与材料本身相关力学性能的关系,发现,随着热成形钢的极限尖冷弯角度增大,CIndex值显著提高,而CIndex值与热成形钢的强度和延伸率没有显著的关联。分析了热成形钢的极限尖冷弯失效的机理,铌微合金化提升了热成形钢极限尖冷弯角度,进而提升了热冲压成形零件的抗碰撞开裂能力。  相似文献   

9.
鞍钢ASP线汽车车轮用钢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鞍钢ASP线上开发研制含Nb车轮用钢SS400L的生产工艺与组织性能,叙述了钢的成分设计、冶炼、连铸、薄板坯的控轧控冷工艺等。试验证明,鞍钢ASP线生产的SS400L车轮用钢具有良好的强韧性配合、优良的成形性能及高的尺寸精度,可以满足汽车车轮用钢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新型的薄铝硅镀层热成形钢在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以及伸长率不变的情况提升了折弯角性能,在汽车应用中具有一定优势。对1 500 MPa薄铝硅镀层热成形钢进行了应用性能研究,包括成形性能、焊接性能、腐蚀性能、胶粘性能。结果显示,减薄铝硅镀层对成形性没有影响,提升了材料的焊接性能,腐蚀性能有所下降,但是总体满足设计要求,胶粘性能也无明显变化。因此,可以推进薄铝硅镀层热成形钢在车身上的批量应用。  相似文献   

11.
发展中的微合金化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微合金化低碳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的组织与性能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组织和成分设计,对双相钢的发展趋向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汽车用热镀锌钢板的生产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汽车常用的热镀锌钢板,对热镀锌汽车板的力学性能、焊接性能、镀层附着性与成形性、耐腐蚀性进行了阐述,并对生产热镀锌IF钢的退火工艺、镀锌工艺和合金化退火工艺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针对薄板坯连铸连轧的工艺特点,研究了薄板坯连铸连轧钢板生产中V在连铸、均热、轧制和冷却各工艺环节的析出规律,以及微合金沉淀析出对变形奥氏体再结晶和铁素体相变的影响。并利用V微合金化技术,采取相应的生产控制工艺,成功地开发了屈服强度550MPa级高强钢板。开发的V微合金高强钢板具有优异的韧性、冷成形性能和良好的焊接性能,完全满足汽车、半挂车、工程机械行业的冲压成形及焊接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非调质微合金钢及其在汽车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非调质微合金钢(简称非调质钢),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节能钢种。欧美称其为“微合金中碳钢”,日本称其为“非调质高强度钢”。它是应用微合金化技术,在中碳钢中加入微量的V、Nb、N、Ti等特殊元素,使钢材在热锻后空冷状态下得以强化,无需淬火、回火处理,即可达到调质钢所具有的机械性能、满足机械零件的使用要求的一种钢。因此,采用这种钢材,可以简化制造工艺过程,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在国内外的汽车生产中,这种钢越来越获得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以生铁、硅铁、废钢以及增碳剂等为主要原料,以Mo、Ni、V以及Nb作为合金化元素制备了汽车发动机缸体用铸铁材料,采用砂型铸造并进一步进行热处理获得样品,对其进行力学及耐磨性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当Mo和Nb添加量为0.16%,Ni添加量为0.3%时,各项性能较优,能够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此时铸铁材料样品的抗拉强度为315.6 MPa,显微硬度为223 HB,冲击功为7.6 J/cm2,磨损60 min后磨损量为0.089 g,热疲劳寿命为985次.合金元素的加入可以使铸铁内部珠光体组织片间距减小,同时可以细化石墨,形成细小的石墨团,部分合金元素可在基体中产生固溶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使用1800 MPa级热成形钢代替1500 MPa级热成形钢,通过减薄料厚对车门防撞梁进行轻量化设计.在1500 MPa级车门防撞梁的生产模具上进行相同厚度的1800 MPa级车门防撞梁的试制,通过三点弯曲试验进行零件抗弯曲性能评价.根据试验条件及试验数据建立仿真分析模型并进行材料卡标定.根据公式对车门防撞梁进行减薄设...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高强度转向节臂用贝氏体微合金非调质钢的力学性能和弯曲疲劳性能的测定,证实了新开发的微合金贝氏体非调质钢单向弯曲疲劳性能高于调质处理的42CrMoA钢200N/mm^2以上。可以满足设计强度不断提高的商用车转向节臂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8.
研究认为,在钢中添加微量的V、Nb、Ti合金元素,与钢中的C、N结合后通过沉淀强化与细晶强化作用能够提高材料强度和韧性,基于热力学计算软件实现非调质钢46MnVS6的V、Nb、Ti复合微合金化设计,同时在轧制加热过程中对大颗粒液析相进行溶解,实现了材料的高强度设计。此外,通过精炼渣系模拟计算开发了中低碱度的非调质钢专用渣系,保证精炼过程中S元素的精确控制。结果表明:非调质钢非金属夹杂物的控制及硫化物形貌得到优化,改善了材料的切削性能。  相似文献   

19.
汽车零部件用高品质特殊钢技术的最新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Nb-V-Ti微合金化钢的物理冶金特点和国内外这类钢的研究与生产情况,并给出最新研究开发的汽车零部件用含铌微合金化非调质低碳贝氏体钢、高端弹簧钢及渗碳齿轮钢的一些实例,为提升我国高品质特殊钢技术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珠钢汽车大梁板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珠钢电炉CSP流程所生产热轧产品的组织和件能的特点,通过合理的成分设计和生产工艺的制定,不采用微合金元素,开发出了ZJ310L、ZJ440L、ZJ510L和ZJ5501系列汽车大梁板,产品的力学件能和加工性能均满足相关标准和用户要求。对带状组织的成因作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控制带状组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