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述了半轴吸振器的设计优化原理以及影响动力吸振器减振效果的因素,针对某SUV车型加速时半轴弯曲共振引起的车内轰鸣声问题,分析了动力吸振器参数对其应用效果的影响,并设计试验对半轴动力吸振器的固有频率测试方法、安装方式、安装位置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所得结论结合动力吸振器设计优化原理,对动力吸振器的参数以及安装方案进行修正,成功消除了加速工况下的车内轰鸣声。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自由度的动力吸振器的吸振效果,以有限元分析软件为平台,以悬臂梁为多自由度主系统的典型代表,通过分析节点的强迫振动位移和辐射噪声场中场点的声压级两个方面,研究了动力吸振器自由度数和其吸振带宽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动力吸振器的自由度数越高,吸振带宽越大.  相似文献   

3.
主动吸振技术是振动主动控制的主要内容之一。介绍了几种目前比较广泛地应用于振动主动控制过程中的执行机构——动力吸振器的类型,并对其特点及性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钢轨波磨是地铁轨道中最显著的损伤问题之一,迄今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其中钢轨吸振器对钢轨波磨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其抑制机理尚不明确。根据重庆地铁1号线双碑—石井坡区间的现场调研结果,建立了短轨枕支撑小半径曲线的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地铁车辆通过小半径曲线区段的动力学特性;结合现场测试和动力学分析结果,基于轮轨系统摩擦自激振动诱导钢轨波磨的观点,建立了轮对-钢轨-吸振器系统的有限元模型;采用复特征值法和瞬时动态法从频域和时域角度分析了钢轨吸振器对钢轨波磨的抑制机理,对比了轨底吸振器和轨腰吸振器的抑制作用,分析了钢轨吸振器关键参数对钢轨波磨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钢轨吸振器能有效抑制轮轨系统的摩擦自激振动,进而抑制钢轨波磨的产生与发展,轨底吸振器与轨腰吸振器对钢轨波磨的抑制效果相近;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了钢轨吸振器的质量比和连接刚度能降低轮对-钢轨-吸振器系统发生摩擦自激振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具有自适应能力的线性吸振器,由于其自然频率能跟踪外激励频率的变化而受到广泛研究,但所设计出的吸振器通常具有非线性刚度,为了简化分析,往往对非线性系统进行线化,这并不完全符合非线性吸振器的特征.文中对附加Duffing类非线性吸振器的振动系统进行了建模和分析,根据谐波平衡法找出了主系统基频的反共振点,得到了非线性吸振器刚度调整的策略.通过仿真分析了多种因素对基于该刚度调整策略下的主系统减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振器的吸振效果受到了非线性的影响,但是通过合理的刚度调整策略,仍然可以使主系统在较宽的频域内保持良好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引起的低频环境振动现象,基于扩展定点理论、模态分析、有限单元法和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研究了低频域多模态制振轨道板的设计方法,建立了车辆-被动式动力减振浮置板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多模态制振浮置板在10~20 Hz范围内的加速度振动级明显减小,有效抑制了常规浮置板因共振放大低频振动的现象;附加动力吸振器质量比越大,浮置板振动加速度插入损失也越大,当控制1阶和2阶模态的动力吸振器质量比为0.2时,最大插入损失达15 dB;多模态制振浮置板对轮对振动的抑制作用较弱,对构架的振动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复兴号CR400BF高速动车组动力转向架的牵引电机采用特有的四点弹性架悬方式, 在电机和构架之间安装有横向液压减振器和横向止挡, 首次采用牵引电机作为动力吸振器来控制转向架蛇行运动稳定性和蛇行频率, 从而避免引起车体弹性模态共振; 考虑悬挂参数和轮轨接触非线性, 建立了复兴号动车组非线性多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 通过悬挂模态计算和动力学时域仿真, 分析了关键参数对动车蛇行运动的影响规律; 基于将电机作为动力吸振器的原理, 优化了电机节点横向刚度和横向减振器阻尼; 考虑动车组运营中的轮轨匹配随机因素, 组合400种轮轨随机匹配状态, 仿真分析了动车的动力学性能; 开展动车组长期线路动力学跟踪试验, 研究了动力转向架蛇行运动演变规律。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 牵引电机弹性架悬下的构架横向加速度频谱图从以蛇行频率为主频的单峰值变化为主频在蛇行频率两侧的双峰值, 说明电机起到了动力吸振器的作用; 将电机作为动力吸振器能够提高动车蛇行运动稳定性, 具有不同等效锥度的典型轮轨匹配下非线性临界速度超过500 km·h-1; 动车蛇行运动最高频率被控制在6 Hz附近, 远离车体中部菱形弹性模态频率8.5 Hz, 避免了转向架蛇行运动激起车体弹性共振; 动车组在轨道随机不平顺激扰下, 构架端部横向加速度小于0.5g, 平稳性指标小于2.5, 轮轴横向力和脱轨系数等运行安全性指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微车因动力传动系扭振引起低速车内噪声与振动问题,通过优化汽车驱动轴进行扭振治理,并达到降低该车低速车内噪声与振动,提升整车NVH性能的效果.在治理过程中,通过扭振当量计算模型,研究了驱动轴刚度对其扭振模态的影响,为传动系的匹配设计提供了参考;并以解决该实际工程问题为基础,提出了通过驱动轴的优化进行轴系扭振治理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非线性能量阱质量不变的前提下,提出了通过增加数量或改变连接方式以提高吸振效率的假设,并用数值模拟验证了该假设的正确性.分析了不同初始条件和吸振器不同连接方式下,系统主结构的响应时间、非线性能量阱中总能量占系统瞬态总能量的比例及其耗散系统初始总能量的能力.研究表明,吸振器在主结构初始位移较大时应采用串联方式,反之则用并联方式.最后进行了吸振器的参数优化,发现串联时吸振器选用较弱刚度,而在并联时则选用较强刚度且质量相同.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利用Matlab强大的计算功能及其提供的GUI界面设计工具,设计出可视化的吸振设计系统,可根据给定的主系统的振动参数自动设计出吸振器的基本参数,并达到良好的吸振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的结构和性能,建立了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扭振模拟计算分析模型,利用模型计算分析了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对汽车动力传动系扭振系统响应的影响规律,得到了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振固有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装备有离合器从动盘式扭振减振器和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的汽车动力传动系,建立了扭振固有特性计算分析模型,采用广义Jacobi算法计算出了各扭振系统模型的固有特性和固有振型,并进行了临界转速和临界车速的计算分析,得出了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对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扭振固有特性的影响特点。  相似文献   

13.
缓行器对汽车制动稳定性影响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提出了装用缓行器后汽车前后制动力分配的广义 I曲线概念 ,导出了同步附着系数的计算公式。建立了带缓行器汽车的制动力与广义 I曲线匹配的定性评价法和定量评价法 ,从而能从制动稳定性角度对缓行器制动力匹配的优劣程度给出评价。  相似文献   

14.
大型液压泵站由于流量脉动往往引起大的压力波动,这是造成液压系统噪声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大量试验数据和测试曲线,应用自动控制和流体力学的理论,阐明了叶片的振动原因及减少振动的方法。试验证明:本文研制的共振型吸振器,能大大消减由于液压泵所引起的液压系统的流体振动,且功率损失不大,适用于各种液压系统的消声和减振。  相似文献   

15.
汽车噪声和语音信号的谱分析及陷波器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汽车噪声信号和语音信号的功率谱对比分析,设计了一种数字陷波器,可以消除噪声领事对语音信号的干扰。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微车因动力传动系扭振引起的低速车内噪声和振动问题,应用双质量飞轮进行扭振治理,以达到降低该车低速车内噪声和振动、提升整车NVH性能的效果。在治理过程中,通过扭振当量计算模型,研究了双质量飞轮初级惯量、次级惯量以及扭转刚度对其减振效果的影响,为双质量飞轮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参考;并以解决该实际工程问题为基础,提出了应用双质量飞轮进行轴系扭振治理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汽车高里程行驶下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性能的衰减现象,以某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port utility vehicle,SUV)为研究对象,分析怠速工况下车内噪声及振动,基于全国100000 km道路适应性试验,研究0、30000、60000、1000...  相似文献   

18.
根据吸振器原理和隔振原理,结合动车组的相关参数计算出车下设备(变压器)的总刚度要求;建立车下设备吊装框架有限元模型,计算出各吊点吊装载荷,并按载荷比例将总刚度分配到各吊点;利用有限元手段对车下设备用橡胶减振器进行仿真,并结合橡胶件研发经验设计研制出橡胶减振器.试验证明,研发的减振器在吊装刚度,强度和动态减振方面均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汽车发动机扭振激振力矩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并介绍了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发动机扭振激力矩的确定方法和过程,进行了编程计算,得出了实际发动机的具体结果和曲线图,为正确、快速地确定发动机的据振激力矩提供了一种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由东风集团柳州汽车厂生产瓣东风LZ1090DK5t加长轴距柴油载货汽车,深受车主货主青睐,该车型在发动机,车架,后架,后桥,悬挂,轮胎等总成得到强化的条件下,其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有一定的提高,适应运输市场的需要,但由于对车辆使用不当,超额运载,半轴套管断裂时发生从半轴套管难以强化的情况下,通过最大弯曲应力的验算与分析,提出正常使用该车型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