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元持续升值迫使日本各汽车公司向海外低成本地区进行生产转移。东南亚是它们的首选地点。近10年来,日本汽车公司持续在该地区投资设厂从事整车及零部件的生产。东南亚已成为它们输往美国、欧洲和亚洲本地市场产品的生产基地。 然而备受国际经济形势打击的日本公司最终发现亚洲低成本国家进行生产扩散和转移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业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世界汽车工业界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汽车工业已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之一,促进了本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但汽车废气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已日益引起国内各有关方面的关注。日本运输省每隔几年就要对已颁布的汽车废气排放标准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利用强制性的法规手段,督促日本汽车生产企业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以  相似文献   

3.
日本车企在欧洲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始于1986年,这标志着日本车企开始在欧洲进行汽车生产活动。如今,随着日本车企的不断发展壮大,各大车企已经牢牢在欧盟当地社区扎根,融入了欧盟地区。  相似文献   

4.
日本汽车产量1980年一举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90年代后日本汽车工业增长速度放缓。日本汽车工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日本各大汽车厂家纷纷进军亚洲汽车市场,泰国已成为日本在东南亚的汽车生产基地。然而,正当日本在泰国的亚洲车生产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却遭遇了金融危机,使其在泰国的汽车生产销售陷入困境。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泰国设置汽车贷款限制,泰铢贬值导致零部件成本上升,泰国  相似文献   

5.
二、日本混合动力驱动汽车将成为发展主流1.日本在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中遥遥领先早在1997年日本就率先进行了混合动力汽车的商业生产,经过7—8年的不断创新,现在这项技术已经完全成熟,生产规模也由小批量进入大批量生产,产销量逐年增加。目前,混合动力汽车已开始成为日本汽车发展的主流。在混合动力  相似文献   

6.
1990年世界汽车的生产和市场,受到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和海湾战争影响。除日本外,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汽车产量普遍下降。美国力图重振旗鼓,仍未能扭转局面。西欧各大汽车生产公司注视东方,投资战略有新的变化。亚太地区的汽车产量首次超过北美和西欧。南朝鲜、南斯拉夫、马来西亚的轿车正千方百计再度冲击北美和西欧市场。一、汽车产量下降,市场疲软 1990年汽车产量,按世界15个主要汽车生产国统计,约达4400万辆。这是经过80年  相似文献   

7.
一、汽车工业全球化的背景和条件世界汽车工业由于七十年代二次世界能源危机的冲击,汽车生产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据统计,1978年世界汽车的产量为4230万辆,在能源危机影响下,1982年下跌到3610万辆。在这一过程中,欧美汽车公司几乎无一例外地陷入了经营危机之中。日本各大汽车公司则以小排量汽车为主要车种迅速席卷美国市场,并从1980年起日本成了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国。日本本田公司首先在美国建立了美国本田公司,其后,丰田、日产、马自达、三菱、富士相继在美国设厂。  相似文献   

8.
2010年,东盟的汽车产销量均再创新高。诚然,东盟是世界上增长最为迅猛的汽车生产基地和汽车市场之一。日本各大汽车制造商2010年在东盟地区的汽车总产量为2712132辆,总销量为2071858辆,出口东盟以外其它地区总计922599辆。这些成绩都得益于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JAMA)的65个会员车企工厂直接下属的103460名员工的辛勤工作,当然也是与汽车相关产业链中数量庞大的员工努力分不开的。日本汽车制  相似文献   

9.
客车是人类目前最有效的公路交通工具之一,也是符合各国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增进交通安全等政策的有前途的交通工具之一,各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它的生产和消费。在战后的50年里,日本汽车工业走过了一个其它发达国家花费了100年才走过的历程,如今它已经是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了。在日本汽车工业中,客车(Bus)的生产和消费并不是非常重要的细分市场,但是它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客车生产和出口大国;目前,日本客车的年生产量总计也只有6.2万辆左右,占日本汽车总生产量的比例只在0.56%右;客车每年的新车登记注册数量几十年基本上都保持在2万辆左右;客车的出口是客车工业的“重头戏”,近年来每年都有5万辆以上的日本品牌客车出口海外,占日本汽车总出口量的比例虽然只在1.2%左右,但是占客车年生产量的比例却很大。本文通过详实的数字,全面展示日本客车的生产和出口等领域在战后50年来的发展及其基本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朱涛 《汽车运用》2004,(11):12-13
1995年12月,湖南长丰汽车集团与日本三菱公司签署技术转让和生产许可证合同,引进三菱帕杰罗汽车生产专利技术和部分关键部件,对猎豹轻型越野汽车进行技术改造,生产出了高性能、高质量、符合中国国情的新一代猎豹系列轻型越野汽车。截至目前,猎豹军用轻型越野汽车主要有JY6421、  相似文献   

11.
去日本,蒙主人安排,头一天就去参观汽车展览。日本把摩托车也看作是汽车,只是叫两轮而已。日本是汽车、摩托车生产大国,东京汽车展览从1954年举办第一届以来,一年一次,规模越来越大,在国际汽车业界很有名气,除日本外,世界著名的汽车、摩托车生产厂商几乎都来参加。规模之宏大,气氛之热烈,竞争之激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去的那天,展览已进行了半月,但参观的人还那样多。我们的汽车  相似文献   

12.
一、直接投资的动力和背景分析 相对于北美、欧洲和日本国内市场而言,东南亚的汽车市场发展较晚、规模较小,是非成熟市场。但是由于该地区人口较稠密,前几十年经济发展相对稳定,是不可多得的汽车市场,为各国汽车生产企业所看好。日本汽车生产企业由于在地理等方面比美国和欧洲汽车生产企业更具有优势,因此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后期以来,尽管受到来自北美和欧洲地区汽车生产企业的挑战,日本汽车生产企业依然加紧了在东南亚市场的直接投资,从生产到销售、从整车到零部件都有了新的变化,继续保持着其在该地区市场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3.
日本汽车工业发展之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汽车工业是日本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工业产值约占国生产总产值的9% ̄10%。日本共有11家汽车公司,产量在百万辆以上的有5家,产量不到百万辆的有6家。发展汽车工业采取了国家保护与扶植政策,保护政策包括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扶植政策有资金援助引进技术的外汇支持政策,建设公路政策、大力扶植汽车零部件工业等。建立了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日本通过引进技术和自行设计,各汽车公司都具备了独立开发生产轿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详细地介绍了1993年以来,欧洲及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主要汽车生产国的汽车、轿车及小型商用车的生产、销售状况,以及日本在欧洲建立的汽车厂发展状况、欧洲向日本出口汽车状况。还介绍了欧洲及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等主要摩托车生产国的摩托车生产、保有、销售、出口等状况。对小型摩托车、轻型摩托车及机器脚踏车的生产、销售的变化,以及日本的汽车、摩托车在欧洲的竞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受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的影响,世界各国对汽车提出的节能减排要求愈发紧迫。在此背景下,日本各汽车制造商正在竞相研制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及燃料电池汽车(FCV)等新能源车型,并大力开展推广工作。介绍了2018年在日本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各类HEV、BEV 及其技术参数,阐述了其在日本国内的普及情况。总结了由日本政府部门颁布的法规、政策及采取的相关举措,并对各大汽车制造商的FCV 开发进程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6.
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大国,汽车市场包括其后市场在内发育相当成熟。日本矢野经济研究所是日本著名的市场资讯机构,下文“日本汽车后市场行业动向调查”对所谓后市场,包括二手车、汽车拍卖、汽车租赁、汽车配件和用品、汽车整备业(维修业及维修设备)、汽车服务业及基础设施(金融保险、加油站、停车场)等内容,作了半年的市场调查(2006年10月~2007年3月)后汇集而成的。该文的内容模式及介绍的日本后市场规模,对我国国内汽车后市场调查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代是日本汽车工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1980年,日本汽车的年总产量跃上了世界第一的排位,达1104万辆。此后便连续十年呈上升趋势,并连续十年保持了世界第一的名次。到1989年,日本汽车年总产量已达1302万辆,占世界总产量的26.2%。 日本微型车(微型轿车、微型客车、微型平头、凸头厢式货车和栏板货车)的生产和销售,乘着世界微型车发展的“大  相似文献   

18.
当今日本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汽车先进国,普遍认为日本汽车质高价低。 50年前的日本,汽车生产以货车为中心,轿车生产就与穷人的床一样,几乎不存在。然而它却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了飞速的发展,并成为汽车大国。1955年1月,丰田汽车公司皇冠轿车的问世,标志着日本成为汽车大国的开始。而在此之前,即1945~1955年间,日本轿车工业  相似文献   

19.
在二战后的50年里,日本汽车工业走过了其它发达国家花费100年才走过的历程,如今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在日本汽车工业中,虽然客车生产和消费并不是重要的细分市场,但是日本却是当 愧的客和出口大国。  相似文献   

20.
博格华纳公司是全球著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在2005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中排名第33位,2005年销售额43.83亿美元。博格华纳公司成立于1880年,目前总部位于密歇根,全球员工人数17300人,在全球17个国家中有62个子公司和合资企业,有6个技术中心。其中在美洲、欧洲和亚洲各有21个、23个和18个生产基地,在德国和日本各有4个和2个技术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