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分别建立了灰土桩复合地基和未经处理的黄土地基上铁路路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用轨道不平顺法模拟列车荷载,分析计算了在不同速度列车荷载作用下不同路堤高度下地基土中动应力的分布,得出了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规律和地基瞬时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2.
以某沿海铁路软土地基处理工程为依托,对桩网复合地基桩身受力特性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得出了桩身轴力随着路堤填土荷载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桩间距的加大,桩身中性点下移;桩土应力比随着路堤填土荷载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桩间距加大明显增大等结论,为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速铁路要求轨道有很好的平顺性,对路基的稳定性和变形更有严格要求。以东部沿海某高速铁路为背景,研究了在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深厚软土层地基倾斜基底的倾角变化,引起的软土强度折减,对桩-网复合地基稳定性安全系数的影响,并探讨了影响桩-网复合地基稳定性安全系数的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4.
路堤下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到路堤荷载下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变形特性,假设了桩间土竖向变形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弹性力学基本原理,推导得到了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桩身轴力与桩侧摩阻力的解析表达式。理论分析和有限元计算表明,路堤下复合地基桩身出现中性点,中性点以上产生负摩阻力;桩侧正、负摩阻力以及桩身轴力随桩体模量增加或土体模量减小而增加,随桩顶荷载增加而增加。理论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比较一致。推导的桩身轴力与桩侧摩阻力解析表达式可为工程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铁路建设中广泛使用桩网复合地基这种地基处理型式。桩网复合地基就是以桩作为竖向增强体,以网作为水平增强体的联合型复合地基。以厦深铁路潮汕车站的深厚软土地基处理项目为例,采用有限差分数值计算软件FLAC3D,建立FLAC3D三维数值模型,对潮汕车站软土地基上的路堤填筑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设置不同桩间距、不同桩帽尺寸对比分析了桩网复合地基沉降规律。为施工期间的沉降预测及控制工后沉降提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工程搅拌桩设计最大桩距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公路工程水泥土搅拌桩的设计主要基于桩土变形协调的复合地基理论。在工程实践中对在什么桩距下搅拌桩地基能满足复合地基理论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为此,采用平面有限元计算路堤荷载作用下搅拌桩地基桩距与桩土变形之间的关系,并以连云港海相软土典型地层为例,分析得到了搅拌桩设计的最大桩距。  相似文献   

7.
以玉蒙铁路碎石桩加固处理路堤液化地基为工程背景,采用水平振动模拟地震荷载进行了碎石桩复合地基路基的振动台模型试验,试验测试了不同位置的孔压,对孔压的时程、分布特点和孔压比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水平加速度为0.3g时,路堤坡脚以外地基产生液化,而路堤范围内未出现液化。采用碎石桩复合地基加固铁路液化地基时,需适当加宽加固地基的宽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德兴至南昌高速公路填土路堤下CFG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现场原位测试试验,对不同桩距的CFG桩复合地基在路堤填筑施工期和载荷试验承栽板下的桩土应力比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桩土应力比随荷栽和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路堤荷载条件下与刚性荷载下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规律存在着差异,在路堤施工期测试的桩土应力比较刚性荷载试...  相似文献   

9.
基于相似理论在室内模型试验中的运用,对路堤荷载作用下桩帽式CFG桩复合地基、天然地基的承载特性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同时运用数值分析软件对原型桩帽式CFG桩复合地基与天然地基的承载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桩帽式CFG桩能充分发挥桩体的承载作用,同时能有效地控制黄土地基的沉降变形。  相似文献   

10.
袁江雅 《公路工程》2010,35(2):1-4,69
在对碎石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破坏模式及复合地基与路堤共同作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对路堤荷载作用下碎石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进行研究,提出碎石桩复合地基沉降的三段计算模式,即碎石桩鼓胀段采用应力修正法、非鼓胀段采用复合模量法、下卧层采用分层总和法的计算模式,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文末以某工程实例对本文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碎石桩复合地基沉降三段计算方法可有效考虑路堤与碎石桩复合地基相互作用特点,方便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1.
高速铁路CFG桩复合地基现场试验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现场试验,研究了柔性基础下采用CFG桩帽网复合地基和CFG桩桩板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并对二者的地基沉降和桩土应力比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地基帽网比桩板的沉降大;CFG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随着荷载增加而增大,当加载结束后,桩土应力比趋于平缓;稳定后,帽网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为516,荷载分担比为62 %,桩板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为663,荷载分担比为79 %;CFG桩桩板结构的整体特性优于桩帽结构。  相似文献   

12.
匡月青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10):177-180, 190
为探讨软土地基经桩体加固后,地铁列车荷载作用下地铁车辆段轨道下部结构的复合地基动力特性及分布规律,采用有限元显式动力学方法,分析比较了广州地铁某车辆段轨道下部软基区域经桩体加固前后以及桩体模量对土体动力特性的影响。数值分析结果表明:(1)经桩体加固后,土体的振动加速度比无桩体加固时衰减更快,土体的动应力幅值有所减小,且土体动应力随桩体模量的增大而减小;(2)土体动应力随横向距离和深度方向变化过程中,局部区域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说明桩顶和桩底附近出现了应力集中现象;(3)软黏土的动应力幅值和振动加速度幅值沿深度方向先快速衰减,后衰减趋于稳定,说明计算动力附加沉降时主要考虑软土浅层区域。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为合理地对铁路路堤CFG桩网复合地基进行设计计算,对比分析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英国标准BS 8006(1995)和德国行业标准EBGEO(2004)中有关CFG桩网复合地基应力分布特点和应力计算方法的规定。通过分析发现,中国相关规范基本沿用了建筑地基设计方法,未考虑复合地基表面应力分布特点和土工格栅的作用,设计偏于安全;英国标准和德国行业标准中均采用了土拱模型计算桩顶应力和土工格栅拉力,但该模型只适用于特定条件。  相似文献   

14.
采用桩网复合地基,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依托厦深铁路潮汕车站深厚软土的地基处理,利用FLAC3D有限元计算软件对潮汕车站桩网复合地基管桩承载性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以研究管桩桩身轴力特性及管桩桩身摩阻力分布特性。负摩阻力对桩网复合地基有不利的影响,其增大了桩的沉降量,降低了桩对上部荷载承载能力和桩网复合地基的整体工作性能。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负摩阻力对桩承载力及沉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秀涛 《路基工程》2021,(4):110-113
细粒土地基在列车行驶荷载影响下易发生土体变形甚至出现土层液化情况,对列车行驶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为研究细粒土地基在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征及动力响应特性,开展了地基细粒土室内振动台试验,对细粒土在振动荷载下的动力响应特征和变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研究了动荷载下土层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列车行驶振动荷载影响下细粒土地基会出现大变形甚至失稳特征,根据Seed判别法可知细粒土地基存在液化风险,严重危害地基稳定性及列车行驶安全,应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16.
针对秦沈客运专线场地条件,采用有限元-无限元相结合的手段,建立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结构动力反应的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了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动力响应的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列车速度对路基振动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路基土中竖向动应力幅值随深度增加而迅速衰减;随着列车速度的增加,路基顶面的动应力幅值呈增加趋势;列车荷载对轨道路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基床部位,因此对于高速铁路需要对其进行加强。所得结论,为铁路路基设计和加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桩土应力比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难以准确确定的参数。该文通过对郑(州)西(安)客运专线上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进行的单桩复合地基的载荷试验和路堤下桩顶应力、桩间土应力的现场测试,分别获得刚性基础下和柔性基础下的桩顶应力、桩间土应力和桩土应力比,以及它们随荷载水平和加载时间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两种不同基础下使得桩土应力比产生变化的不同内在机理。据此,提出了由载荷试验得到的桩土应力比不能直接作为柔性基础下的桩土应力比,而应该乘以一个折减系数。研究成果可为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取值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水泥土粉喷桩和软土组成复合地基,共同承担上部荷载。进行了粉喷桩复合地基的特性研究。在静载荷试验基础上,分别对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桩土应力比以及桩间土所承担的总上部荷载的百分比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得到了粉喷桩的桩身强度上部较大而下部较小等结论,旨在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粉喷桩加固软土复合路基受力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北线)进行了路堤荷载下粉喷桩加固软基现场试验研究,以期对软土复合路基的桩土应力比及桩身应力加深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