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8 毫秒
1.
若妍 《汽车与配件》2012,(22):20-21
第十二届北京国际车展室外展区,江淮汽车商用车公司携带以江淮帅铃Ⅲ高端轻卡、新款格尔发重卡、新能源客车底盘以及匹配迈斯福动力共9个新产品亮相此次展会,同台亮相的还有创下22年无大修奇迹的第二代江淮轻卡,见证了江淮商用车传承始终的品质。江淮商用车全系列产品参展今年北京车展的主题为"创新·跨越",在1000m~2的展示区内,江淮商用车向公众充分展示了自己在新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上的  相似文献   

2.
, 《驾驶园》2012,(12):16-17
江淮汽车率领旗下全系乘用车、商用车、多功能商用车、新能源汽车,以及动力总成和关键零部件总计30余款产品,以其史上最强大、最完整的恢弘阵容亮相广州车展。"瑞风"与"和悦"在本次车展上,江淮汽车隆重发布了以客户为导向的"瑞风+和悦"  相似文献   

3.
在2011上海国际车展上,国内著名自主汽车品牌江淮汽车携旗下乘用车、商用车、多功能商用车及核心动力总成等全系产品亮相。作为江淮汽车基础业务的江淮商用车,此次共携5款崭新车型参展。本次上海车展的主题为"创新.未  相似文献   

4.
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江淮商用车在大型车展中都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但从2010北京国际车展上与美国商用车巨头纳威司达牵手以来,江淮商用车的角色则在发生明显的变化.直至2012北京国际车展,江淮商用车一跃成为室外展区的主角. 在位于室外展区的最中心位置,江淮与纳威司达3度联手,无论是展场规模还是展车数量,都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一个高4.58m、质量4t由1000多种旧汽车零部件焊接而成的机器人矗立于展台的一侧,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观看.一辆诞生自上世纪80年代22年无大修的第2代江淮HF142C轻卡与纳威司达展出的1945年生产的International K系列长头卡车相映成辉.除了这些象征性元素,展场内搭载迈斯福动力的新款格尔发重卡、刚刚上市不久的窄体江淮帅铃川高端轻卡、新能源客车底盘共同展示了江淮商用车的"创新与发展、传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5.
张颖 《汽车与配件》2010,(21):34-35
<正>以"科技创造未来"为参展主题的江淮汽车商用车版块,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车展携旗下轻卡、重卡、客车底盘共8个产品以及2辆万国重卡,在1200m~2的展区上展现出江淮商用车全系列产品实力和自主汽车企业46年的造车精华。其中,新一代全新造型高端轻卡N721的揭幕和江淮格尔发升级版重卡为首度亮相引起了广泛关注。此外,代表江淮汽  相似文献   

6.
江淮汽车与纳威司达经过多年的合作长跑,终于在2010年9月签署《发动机合资项目》协议,这一合作成果对全球商用车市场都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迫切在国际市场巩固实力的这2家商用车企业而言,进一步深入合作是双方共赢的绝佳选择. 2012年4月24日,江淮汽车与纳威司达在2012北京国际车展上举行以"合作共赢,成就梦想"为主题的深化合作相关项目意向书签约仪式,双方代表签署了《江淮汽车-纳威司达深化合作相关项目意向书》.江淮汽车和纳威司达"联姻"进程的加速,将预示着双方全面而深入的战略合作关系的达成.  相似文献   

7.
王作函 《商用汽车》2012,(23):31-32
2012年11月22日,第10届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和首届2012广州国际商用车展同时开幕,江淮汽车以"诚品臻质·科技生活"的参展主题,携旗下全系乘用车、商用车、多功能商用车、新能源汽车,以及动力总成和关键零部件总计30余款产品精彩亮相。无论在乘用车展区,还是商用车展区,江淮汽车的参展阵容都不逊色于北京和上海国际车展,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  相似文献   

8.
从江淮商用车商务年会上获悉,在刚刚的过去的2009年,江淮商用车的销量同比增长40%,一举突破18万辆,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江淮汽车由此成为我国仅次于福田、东风、一汽的商用车企业。  相似文献   

9.
《驾驶园》2013,(11):24-25
在本届车展上,江淮汽车以"品质江淮,赢领未来"为主题,携全系三大品牌十余款车型以及新发动机集中亮相,以强大的阵容、科技和创新实力,向公众展示最新成果,进一步诠释了"做强做大商用车"的新战略。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跨越商用车作为江淮汽车发展的战略支撑,目前已经形成涵盖重、中、轻、微、客等全系列、多品种、宽型谱的产品格局,并已完全具备了整车自主开发和商品化能力。1—9月份江淮汽  相似文献   

10.
张颖 《汽车与配件》2010,(52):32-33
<正>2010年12月17日,是江淮汽车值得纪念的日子。上午10时许,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启动按键,一辆银色2011款江淮和悦盛装驶入安徽省奥体中心,正式宣告江淮汽车第200万辆诞生。江汽集团董事长左延安先生结合"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发展成果,发布了江淮汽车"十二·五"发展战略,安进总裁宣读了"江淮汽车品质宣言"。在这200万辆江淮汽车的历程中,商用车接近150万辆,占据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1.
为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赢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汽车行业正在兴起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跨界营销。正确遵循跨界营销的基本原则,合理制定汽车跨界营销的策略,才能使汽车跨界营销策略获得应有的作用,使汽车厂商和消费者在营销活动中获得双赢。  相似文献   

12.
韩庆 《天津汽车》2010,(5):18-19,50
产业组织合理化一直是困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而产业重组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文章介绍了中国汽车产业重组政策的发展历程,并对不同政策出台的背景和目的进行了比较,通过分析得出目前有4方面因素阻碍了中国汽车产业重组活动的发展。结合产业发展趋势,文章指出未来我国将出台包括产业整合规划、激励性政策和约束性政策等一揽子政策措施推动汽车产业重组。  相似文献   

13.
赵英 《时代汽车》2008,(9):14-25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汽车工业奠基55周年。回顾中国汽车工业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与教训,展望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对中国在21世纪争取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2008--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趋势,给汽车行业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提供较可靠的参考依据,文章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体系——“车市波动分析法”。设定了1个系数(扩张系数)和2种效应(扩张效应和收缩效应),用波动图形和数据来判定汽车市场的走势。指出中国汽车市场是按波动规律发展的,21世纪汽车市场进入第5次波动期;2008年汽车市场进入本轮波动收缩期(第5次收缩期);2009年上半年进入“谷底”,下半年到2010年平稳回升,而后进入更高水平的新一轮波动期。  相似文献   

15.
中国汽车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俄罗斯汽车市场发展迅速,发展潜力巨大,中国汽车企业竞争力显著提高,为进入俄罗斯市场创造了条件。文章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俄罗斯汽车市场的历史与现状、中俄汽车产业合作的机会和意义及中俄汽车产业合作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开拓俄罗斯汽车市场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和广阔前景,同时指出了中国汽车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近年来教育行业不断的变革,也加大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使中职院校的教育功能在日益发生变化,不论是从教育对象还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当前社会人们对于汽车的需求急剧增加,所以使得我国汽车行业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社会科技的推动下,汽车汽修行业也出现了多种新型式和新技术的设备,所以加大了中职汽修专业教育中的学习内容,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高科技社会下的汽修专业的教学中,因此,为了有效的提升汽修行业的长期发展,必须对重中职教育中的教学方式进行充分的改革,可以根据现阶段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来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措施,以此来提升中职院校汽修专业的教学水平。本篇文章,主要就是对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汽车白车身装配质量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汽车白车身装配质量评价过程中,均假定测量数据为平稳随机过程,采用长时间范围内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国内某厂实际生产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测量数据实质为时变的、非平稳随机过程。为此,提出了对白车身装配质量进行评价及建立标准数据模型的方法。结果表明:目前白车身装配质量的评价指标为4~5mm。  相似文献   

18.
随着汽车工业与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提高汽车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文章较详细地阐述了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和电控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以及汽车底盘上的应用,指出随着国产汽车的技术进步,汽车领域的电子新技术必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及企业应对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汽车工业造成严重冲击,中国汽车工业亦受到深刻影响。通过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机遇,提出了中国汽车企业应对当前形势的对策建设。  相似文献   

20.
新能源汽车代表了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是未来世界汽车产业的制高点,是各主要国家和汽车制造厂商的共同战略选择。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审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和实现交通能源转型的根本途径。中国汽车工业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这场全球性的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中去,勇于迎接挑战,才能抓住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实现中国汽车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