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研究了乳山港区规划方案有关的潮流泥沙问题。首先分析了工程海域的自然条件,然后采用波浪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乳山港区规划方案实施后的流场、航道淤积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周围水动力及泥沙环境考虑,该港区规划方案总体是可行的,但需注意拦门沙段航道淤积问题。  相似文献   

2.
南通港通州湾港区是南通在沿海拟开发的新港区,对于缓解南通港沿江港城矛盾、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规划区域自然资源条件和环境敏感区分布等情况,从环境影响角度提出规划优化调整方案。综合采用数学模型、层次分析法等,从资源占用、水动力及水环境容量、生态环境影响等角度开展规划优化方案与原规划方案的对比。结果表明,优化方案能更好地兼顾港口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思路可为沿海生态型港口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北海铁山港区进行围垦和航道扩建工程对铁山湾潮流动力的影响,采用潮流数学模型模拟了工程前后水动力条件的变化,着重分析了工程对铁山湾潮位、流场以及纳潮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规划方案对铁山湾水动力的影响仅限于工程附近水域,对整个铁山湾潮流动力影响不大,深槽将维持其存在;从潮流动力角度来看,规划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助南通市通州湾造港工程规划构建二维潮流泥沙模型,进行水流泥沙数值模拟,对工程前后水动力及泥沙冲淤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得出造港工程对周围水动力环境以及辐射沙脊群整体潮流场的影响,预测工程实施后水道深槽冲淤情况,从而验证通州湾造港工程的实际可行性。数模计算结果可见建港工程对局部区域内水动力条件影响明显,对大范围潮流场影响甚微,港区规划内预测泥沙淤积量在接受范围以内。  相似文献   

5.
在收集现有有关技术资料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实测资料整理分析、遥感技术以及一、二维潮流数学模型等多种技术手段,分析东莞市虎门港麻涌港区新沙南作业区#2、#3泊位工程所在河段的河床演变和水动力特性.对比拟建码头实施前后河道水动力条件的变化,科学地评价工程方案对珠江河口泄洪纳潮及河势稳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温州状元岙化工码头工程潮流泥沙数模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水动力泥沙条件、底床冲淤演变分析及二维潮流泥沙数值模拟手段,对拟建的温州港状元岙港区化工码头工程方案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工程海区潮汐属于正规半日潮类型,为强潮海区;(2)工程海区潮流性质属于不规则半日浅海潮流,潮流运动呈往复流形式;(3)工程海域深槽多年来在波浪潮流作用下一直处于稳定状态;(4)规划的化工码头走向与涨落潮流走向基本一致;(5)规划的化工码头实施后工程附近海区的涨落潮流速呈增加趋势,码头前沿会略有冲刷;(6)化工码头建设对锚地流场没有影响;(7)化工码头工程方案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根据实测水文资料建立锦州龙栖湾港区工程附近海域的潮流数学模型,对不同规划方案实施后的水质点运动及水交换情况进行研究。研究成果表明,不同方案对港区东侧水质点运动影响不明显,从水质点运动来看以上方案均未表现出明显改善水体交换的效果,特别是离岸方案可能还会加大对近岸位置的污染,潮汐通道的设置对港区及附近水体交换的效果也不明显。综合考虑,原规划方案更适合目前的规划要求。  相似文献   

8.
文章围绕厦门双鱼岛游艇码头工程方案有关潮流泥沙问题进行了研究。收集并分析了工程附近水域的自然条件,掌握了工程海域水动力及泥沙运动特点和海床冲淤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使用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开发方案实施后的潮流场、泥沙场、地形冲淤变化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工作。从潮流动力、地形冲淤等方面分析了方案对周边海域水动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对象山湾港区规划方案实施前后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泥沙数学模型模拟该区域含沙量场的分布,进而对规划方案泥沙淤积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数值模拟和分析的结果对规划方案进行了评价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所在海区泥沙运动以悬沙为主,规划方案实施后对该港区的泥沙运移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从潮流和泥沙角度分析,该港区规划方案各码头泊位布局合理。根据研究结果建议象山湾的港区码头宜顺岸布置并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陈纯  唐国兵  张春生 《水道港口》2013,34(3):199-203
文章对福建宁德漳湾作业区开发方案有关潮流泥沙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收集并分析了工程附近水域的自然条件,掌握了工程水域水动力及泥沙运动特点和海床冲淤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使用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开发方案实施后的潮流场、泥沙场、地形冲淤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从潮流动力、地形冲淤以及纳潮量变化等方面分析了开发方案对周边海域水动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广州港南沙港区水文泥沙条件及回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广州港南沙港区的历史水文资料、近年的多次水沙实测资料和相关科研成果,时南沙港区的水文泥沙条件和工程后的泥沙回淤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综合分析工程水域的水文泥沙条件和泥沙沉积环境,探讨了泥沙淤积经验公式在本港区的适应性,初步得到了南沙港区泥沙回淤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我国大型综合性港区的规划理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广州港南沙港区持续6年的规划实践过程回顾,阐述南沙港区的规划理念与研究方法,为我国新时期大型综合性新港区的规划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为指引,针对珠三角核心地区正逐步迈入后工业化时期,地区经济结构正面临调整,国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影响加剧的发展背景,对南沙作业区的港口及关联产业发展路径进行研究与判断。提出广州港南沙(龙穴岛)作业区港口及关联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定位以及相关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任志福  王幼松 《水道港口》2007,28(3):216-220
港口建港条件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自然条件、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城市港口及区域条件、社会及环境条件等5个方面进行评价。河口港建港条件的评价,既要符合一般港口的规律,也要考虑河口港的具体特点,取舍或重点突出某些对建港条件影响大的因素,形成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由于港口评价需要决策的目标多,模糊性强,对拟建港址建港条件的优劣做出准确的评判十分困难。文中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把多目标决策技术中的模糊数学理论与层次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了河口港建港条件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以广州南沙港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情况与工程实际吻合较好,该项分析方法对今后类似工程评价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CJK3D-WEM模型,建立长江口横沙港区数学模型,研究横沙港区形成后周边水域的水动力变化。结果表明:横沙港区方案实施后,各汊道断面分流比变化较小;南港河段、北槽中上段涨落急流速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北槽下段涨、落急流速略有减小,南港—北槽航道的落潮优势流略有变化,仍表现为明显的落潮优势;北港沿程落急流速变化较小,涨急流速北港口外段增加,其余区段减小。方案的实施对长江口拦门沙地区的总体河势格局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珊珊  王元战 《水道港口》2009,30(4):300-304
文中首先研究了南沙港在自然地理条件、港口腹地经济条件和政策优惠条件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包括起步晚和腹地经济结构单一在内的劣势,然后综合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南沙港以及香港和深圳港口进行了定量评分。结果表明,南沙港基本具备和深圳港同一水平的竞争力,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结合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总体规划,研究新形势、新环境下港口选址与总体布置思路、原则、要素、方法,重点介绍港区选址和总体布置方案演化与主要结论,提出规划实施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复杂水动力环境条件下港口平面布置,基于刚果(布)黑角矿业港项目,根据对波浪、海流以及泥沙等主要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提出两个平面方案,并通过方案比选及模型试验研究,采用对周边水动力环境影响小、易于起步、投资回报高的单侧防波堤疏浚土回填造地的双港池平面布置方案。结果表明,对于受复杂水动力影响的刚果(布)及临近海域港区的平面布置,应重点考虑波浪的掩护、沿岸输沙以及波浪和海流对船舶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广东省沿海港口已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与地区生产力布局高度相关的港口发展格局。当前,广东省港口正面临新的发展环境,需要对未来港口发展方向和思路进行重新梳理。针对广东沿海港口发展现状与发展环境,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为导向,对广东省沿海港口的长远发展进行战略思考,为相关行业部门制定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Climate change is having and will continue to have a range of negative impacts on social–environmental systems. Many ports, with their coastal locations and essential roles in regional and national economies, face particular exposure to storm impacts that may worsen with climate change. Currently in the United States port resilience planning falls primarily on port operators. Engaging a wider range of stakeholders in long-term seaport functioning may reduce risks from disruptive and potentially irreversibl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This study uses empirical data gathered through two case studies of highly exposed U.S. ports, Gulfport (MS) and Providence (RI), to identify strategies that port planners and external stakeholders consider feasible for enhancing their port's resilience. This article categorizes these resilience strategies and suggests the potential role that different stakeholders could play in facili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