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全国二省一市甲醇汽车试点的原因 我国是缺油、缺气,富煤的国家,2011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7%,根据我国《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控制在61%以内.一个国家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意味着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了50%警戒线,对国家能源安全存在着隐患,而我国从2010年开始已超过警戒线.因此,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就是降低国家石油进口和对外依存度.  相似文献   

2.
万建红 《运输车辆》2011,(15):52-55
我国自2003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2大石油进口国后,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2010年达到53.8%,超过国际能源安全警戒线,能源安全(主要是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共有公路运输和城市客运车辆1297.94万辆,  相似文献   

3.
丁倩 《汽车与配件》2014,(23):35-37
<正>石油是柴油的主要原料,石油的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攀升对柴油相关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未来,必须协调石油不断攀升的对外依存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自2002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仅次于美国之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导致能源资源需求空前放大。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从2001年的39.92%增长到2012年的56.40%。在2009年突破了50%大关,2012年更达到了历史新高,2013年该数值已逼  相似文献   

4.
我国能源短缺,石油进口依赖性强,能源危机形势严峻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3亿~6.1亿t,而国内可供量却只有1.8亿~2亿t,缺口达2.5亿~4.1亿t.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1 995年的7.6%增加到2000年的31.0%,到2020年,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与目前美国58%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水平相当.由于我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靠进口,到2020年前后,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t,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权威人士还指出,所有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源短缺的瓶颈制约作用是必然会出现的.  相似文献   

5.
1我国石油能源现状以及发展汽车替代能源的重要性 1.1我国石油能源现状 如图1、图2所示,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统计,我国在1993年之前是石油出口国,从1993年起,短短的16年,原油进口比例从6%一路攀升到2009年的51.3%,对外依存度超过能源安全50%的警戒线。  相似文献   

6.
万建红 《商用汽车》2011,(15):52-55
我国自2003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2大石油进口国后,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2010年达到53.8%,超过国际能源安全警戒线,能源安全(主要是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能源短缺国,石油进口依赖性加强,能源危机形势严峻.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3亿~6.1亿t,而国内可供量却只有1.8亿~2亿t,缺口达2.5亿~4.1亿t.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1 995年的7.6%增加到2000年的31.0%.到2020年,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与目前美国58%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水平相当.由于中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靠进口,到2020年前后,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t,而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权威人士还指出,所有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源短缺的瓶颈制约作用是必然会出现的.除石油出现危机外,今夏电荒、煤荒亦接踵而来,中国面临着能源危机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辛木 《重型汽车》2010,(6):25-27
<正>1我国石油能源现状以及发展汽车替代能源的重要性1.1我国石油能源现状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统计,我国在1993年之前是石油出口国,从1993年起,短短的16年,原油进口比例从6%一路攀升到2009年的51.3%,对外依存度超过能源安全50%的警戒线。  相似文献   

9.
久陵 《轿车情报》2005,(2):28-29
我国2004年进口石油1.2亿吨,比2003年的0.92亿吨又增加了30.8%。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经达到了34%,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建立一个能源节约型的乘用车产业结构绝非易事,还需要从建立降低能源消耗的运作机制、新能源新技术的运用,以及针对性的立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石油危机不断加剧.以及我国汽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高达60%以上.节能环保已成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汽车发展的主题。东风商用车公司作为国内最大的商用车制造企业.始终以节能减排为己任.坚持面向用户的开发和为用户提供运输解决方案的理念.自2006年起.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一项由特殊化学品集团朗盛公司委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CATARC)实施的2012中国绿色机动化调研显示,轻量化材料和绿色轮胎能切实可行地推动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大量数据和事实显示:中国自2008年起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突破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机动车的快速发展使得对石油的需求猛增,目前汽车消耗石油资源的比例约为55%;若不采取进一步措施,202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70%。与此同时,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城市PM2.5污染的贡献率高于20%,局部地区甚至超过50%,对NOx的贡献率为30%~50%;  相似文献   

12.
工信部近日披露数据,今年前5个月,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5.2%,已超过美国(53.5%)。对进口原油的过度依赖,被业界称为"石油魔咒"。在美国正努力摆脱"石油魔咒"之际,我国却一步步陷入"魔咒"之中。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石油消费量近4亿吨.产量和进口量各占一半,对外依存度达50%,远远超过30%的安全线。国际油价狂涨不止.曾经达到每桶140美元的”超高价时代”。因此,大量进口高价石油势必影响国民经济和汽车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 《汽车与配件》2012,(35):19-22
天然气重卡竞争优势 近年来,石油资源日趋紧张,国际燃油价格一路飙升,我国石油价格也是一涨再涨,原油对外依存度连年超过50%,影响到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寻找石油替代能源成为当务之急.我国天然气储量非常丰富,天然气是化石能源中污染最少的能源,热值高于煤炭和石油.  相似文献   

15.
新能源汽车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对于经济社会和能源安全同样意义重大。发展新能源汽车带动了产业链相关投资、促进整车企业科技投入、降低了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未来,如何发挥好新能源汽车这一新兴产业的积极作用,将是管理者和产业界共同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全世界石油开采已超过新探明储量。世界石油进口量最大的国家分别为美国、日本和中国。到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有可能达到50~60%,进口量达3.6亿吨。我国人均石油可开采储量远地于世界平均水平。要确保我国石油安全,一是要建立战略储备基地;二是要控制石油资源,力争石油资源来源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正>在日前召开的"国际甲醇汽车及甲醇燃料应用大会"上,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推动全球甲醇经济产业的发展。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表示,中国的能源结构是"缺油、少气、富煤"。如何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既能保障能源安全,又能实现清洁利用和环境友好的能源消费原则,是当代人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产业人必须向社会提交的答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姚杰提及,2018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推广应用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对于改善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18.
时事新闻     
《时代汽车》2013,(3):12-14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已涨至56.4%发改委近日披露数据,2012年我国生产原油20748万吨,同比增长1.9%;进口原油27109万吨,同比增长7.3%;原油对外依存度56.4%。比较此前数据,2012年原油对外依存度创下历史新高。去年成品油消费结构逐步变化。2012年全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27664万吨,同比增长5.2%;但是汽油、煤油消费增速明显高于柴油消费增速。其中汽油8684万吨、煤油2095万吨、柴油1697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2.2%、14%和1.5%。  相似文献   

19.
<正>本文对国内乘用车从燃料消耗量、产品结构和技术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进行了对比,发现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燃油经济性每年改善的幅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最后对我国乘用车节能现状成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建议。近年来,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走高,2012年已经高达58%,中国的节能形势严峻。在汽车与能源的矛盾日益突出背景下,国务院发布了《节能与新  相似文献   

20.
洪开荣 《隧道建设》2014,34(3):188-197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石油进口量不断攀升,石油对外依存度日益增大,石油及天然气战略储备迫切需要建造大型地下水封储库。调研地下水封能源洞库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地下水封能源洞库的优势,总结修建地下水封洞库的关键技术,包括洞库的稳定性、水封的可靠性、封塞的密闭性和注浆的可控性。介绍我国地下洞库概况,包括汕头LPG地下水封洞库工程、锦州国家石油储备库工程、惠州国储洞库工程等。地下水封能源洞库作为地下储能的主要方式,可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提供有力支撑,必将在我国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