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邬城钧先生在上海自行车厂工作期间,曾用一年半时间编著了一本名为《自行车常用金属材料手册》的书,为自行车行业按照统一的标准采购钢材做出了贡献,也为钢铁企业按标准生产提供了便利。在编写这本册子的同时,邬城钧和他的同事们还做过一个被命名为"轻便车圈材料9改10"的技改项目。该项目成功以后,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宝贵的外汇,真可谓一举多得。以下这段文字记录了当时的情况。这也是邬城钧给我讲的第二个永久故事:  相似文献   

2.
正序:改革开放初期,邬城钧同志曾在上海自行车厂技术科、供销科工作,亲历厂里很多重大技术革新项目,"以纸代木"是他负责和参加的重大项目之一。这个项目的成功,不仅为企业增加了经济效益,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木材资源,也为行业节能增效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项工艺一直沿用至今。以下是邬城钧为我讲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她们在他乡     
《摩托车》2021,(10)
正上期在他乡的男车手们打动了很多读者,杂志上市后陆续接到几位老读者的电话或短信,他们对其中几人(尤其是流浪车手赵荣阔)的经历都是感慨不已……事实上,在他乡不是男人的专利,行走他乡的女车手们同样在演绎精彩,他们为"在他乡"这个摩托圈中的特殊群体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本期,我们请来在他乡的她们,为车友们讲一讲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正1977年3月19日,上海轻工系统在上海自行车三厂召开工业学大庆现场会,上海自行车厂党委作了题为"鼓干劲,争上游,学大庆,赶先进"的发言,提出了"学三厂,赶三厂,超三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口号。时光回转,1958年,上海自行车三厂第一次职工代表会上,曾喊出"学一厂,赶一厂"的口号,还曾经把上海自行车厂无私提供的各项经济指标、加工工序、工时定额、成  相似文献   

5.
1990年,两幢20多层高的永久公寓在上海杨浦区拔地而起,震惊四邻!这是以企业名义建造的两幢职工居住楼,主要解决永久职工住房问题。当时如果用企业自身的实力来建房,那是不可能的。那么,房子又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时任上海自行车厂(下简称为上自厂)厂长章和轼先生在事情过去近30年后写了这篇回忆文章,让我们一起来重温当时的那段难忘的经历。  相似文献   

6.
方伟强 《汽车杂志》2005,(1):212-212
最近很喜欢讲故事,上课时讲,下课也讲,就连晚上哄小女儿睡觉时也讲,反反复复都在讲同一个故事,好不好听我不清楚,但我每晚把这个故事讲到第二十一遍的时候,我的小女儿也就淌着口水睡着了。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7.
"TAXI"的由来     
王亮 《驾驶园》2002,(9):44
众所周知,"TAXI"是出租车的标志.这个广为人知的词源于一段有趣的故事.上世纪初,美国纽约青年艾伦偕女友雇一辆马车去"百老汇"看戏,车夫见艾伦穿戴不俗,举止文雅,便存心宰他一下,谁料艾伦外柔内刚,岂肯就范,于是两人争斗起来.  相似文献   

8.
正1992年夏天遇上海史上罕见高温天,挥汗之下,我听到上海自行车厂准备车间保养组的师傅们战高温斗酷暑,改造"多刀割管机"的故事。犹如大热天喝下了"雪碧"——透心凉这老天,就像是孙猴子踢翻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炉,祝融氏喷出了胸中的三昧真火,直烤得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一步一喘气,一动一身汗唉。然而,正是在这个"要命"的日子里,忽传来了上海自行车厂准备车间保养组改造"多  相似文献   

9.
目前一般厂家的广告都印了产品样本、产品简介、地址、电话,欢迎来人来函洽谈联系等字样,但却缺一个“厂休日”。我在杭州,第一天到W厂去,这个厂交通很不便,公共汽车两个钟头才开一班,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一问很不巧,他们厂今天休  相似文献   

10.
广州军区某汽车技工训练大队有7名高级讲师,6名大校和1个士官。因为知识丰富和技能精湛,战友和学兵习惯把这个名叫谢早平的士官与6名大校相提并论,亲切地称他为"谢高讲"。普通一兵为何拥有如此高的褒奖,还是让我们从谢早平"三不倒"的故事中来寻找答案吧。学兵挑"刺"问不倒。毕业于湖南某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学兵小李入学之初,对谢高讲很是不服气,想方设法进行刁难。  相似文献   

11.
王厂长是谁?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小男生王昊,内心却潜伏着一个庞大的志向,过一把吃喝玩乐的人生。在上海话方言中,吃喝玩乐被称为"堂吃住唱",发音与"搪瓷七厂"一致。这位70后的大男孩就索性自称来自"搪瓷七厂"的厂长,统领有着相同志向的朋友们。  相似文献   

12.
董子成先生(高级工程师)在上海自行车厂长期从事技术工作,主要负责电镀专业工艺的维护、改进和提升,在他的研发和直接参与下,上海自行车厂曾率先在全国实行电镀液无毒化转变,为行业乃至国家做出了贡献。据1990年上海轻工业志记载:"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由于氰化钠供应紧张,三废污染严重,上海轻工系统改用无氰、低氰化物电镀液","自行车、缝纫机行业以焦磷酸为盐的铬合剂镀铜,同时攻克全光亮镀镍工艺,实现低氰化物的铜锡合金镀液"。为了了解董子成当年工作的亲身经历,《永久故事》编写组来到了董老的家,听他讲述了那段难忘的经历……  相似文献   

13.
电动自行车作为自行车的升级产品,以省时、省力倍受老百姓的亲睐,今天不管你在哪座城市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电动自行车。在选购时还能要求给予优惠,与店家讨价还价,营业员也会不厌其烦地向你介绍。如果你在八十年代,要想去买一辆电动自行车就没有这样幸运了。那时上海电动自行车只有上海自行车二厂生产的永久牌-DX130型电动助力车,  相似文献   

14.
开篇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源自于瑞士信贷亚洲区总经理陶冬在生活细节里的发现。 陶冬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每次他出差到上海,都会到浦东一家五星级酒店吃早餐。那里的早餐品种相当丰富,但陶冬独爱那里的油条,因为它带着一种儿时的记忆,吃完后让人感到满足。不过最近一次陶冬过去的时候,却感到失望了,因为那里的油条都是一堆炸老了的,  相似文献   

15.
《轿车情报》2003,(6):114-114
提到“幼狮”这个名字,在全国汽车修理行业以及上海地区的厂大进口车用户群中可谓无人不知。修理厂创建当初起名“幼狮”,是撷取了英语“年轻”(YOUTH)的译音。的确,与那些伴随着世界汽车工业发展路走来的汽车修理企业相比,上海幼狮汽车修理总厂是年轻的,其体现之一是它的员工大多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其中也有很多人是慕幼狮修理厂创始人陶巍的大名而来。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上海科技技术人物1949-1984"选出的283位知名专家学者中,有这么一位高级专家,他是中国自行车行业公认的杰出人物,在抗战胜利的那年他来到了上海机器厂(上海自行车厂的前身)开始造车生涯,在原始落后的生产环境中潜心磨练,成为永久诞生后的第4任厂长;他在"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等中国历史上曲折发展的岁月里,率先创造了"产量最高,质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行车》2024,(1):60-61
<正>峰会现场呈现了款式新颖、色泽艳丽的自行车、童车、两轮电动车、电助力车、三轮电动车等200余辆新品。2023年11月28日,上海永久精英峰会在珠海盛大召开。此次上海永久在峰会外场设置了六大类产品展示区域,各区域展区上方配备LED屏,滚动播放永久企业文化、专卖店、骑行俱乐部等宣传视频。展区整体风格简约大气不失优雅,各类新品分外吸引眼球。与会嘉宾看后对永久新品纷纷赞不绝口,也对永久新一年的产品规划充满了信心。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摩托界,左宗申是不折不扣的英雄,这个白手起家的摩托大亨、宗申摩托王国的君王,在过去的30年里,在中国摩托车的历史中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书写了一页页传奇的篇章……左宗申,1952年出生于上海闸北,为清末名臣左宗棠后裔。父母曾是上海英国汇丰银行职员,"宗申"之名说明了父母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感情。1958年"大跃进"中,举家迁往重庆,第二年左宗申进小学,后又在重庆市第88中学读初中,初中仅上1年多,遇上"文化大革命",就到四川江津县(现在的重庆江津市)德感公社光明大队插队,同无数中国青年一样在农村接受劳动锻炼,并在那里度过了4年的时光。返城后,他被分配到重庆市陶瓷厂,当了一名烧窑工,端上了"铁饭碗"。然而,家庭的熏陶和生活的磨炼,造就了左宗申精明的头脑和刚强的个性,这个眉宇间透着英气的年轻人,并不甘心就这样过一辈子,他想刨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在等待着时机。  相似文献   

19.
老七在他乡     
正玩车的兄弟都叫他老七,很少人知道他大名叫史英伟。这个苏鲁接壤地区潘安湖畔拍照喊茄子竖剪刀手、每天嘻嘻哈哈的80后老男人是天生的乐天派,是所属圈子里的一朵奇葩,自然也是好人缘。自由职业的便利,让生性好动的史英伟成为疯狂的摩旅痴迷者,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行走他乡中。本期内容,我们请来了老七,让他为车友们讲一讲他的摩托故事,讲一讲他的摩旅生活……  相似文献   

20.
早在35年前,维尔德·比尔·葛培克就把汽车发动机装在摩托车上了,并称之为"维尔德·比尔"。有两辆Roadog摩托车吗?不可能有比它再大的摩托车吧?它是拆散了的汽车零部件随便堆积的克隆吗? 估计这些都是事实,车手们把它作为荣耀,在酒吧讲着这个传奇的故事,以及这位知名度很高的车手。有些事情你真的无法弄清楚,它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