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往沥青路面设计、混合料组成设计和混合料施工3方面都被割裂开来,未进行综合考虑,致使沥青路面的早期水破坏很严重.针对上述3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分析了水破坏的主要形式,讨论了引起水破坏的原因,提出了减少水破坏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对沥青路面早期水破坏现象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渗入并滞留在沥青面层内部的水是引起水破坏的重要原因.从路面设计和施工两个方面提出了沥青混凝土路面水破坏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国内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水破坏的调查研究后得到的水破坏的特点,本文从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结构特性出发,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水破坏的机理做出了分析,对于空隙率不同的沥青混凝土,水破坏的机理不同,并进一步提出了防治沥青混凝土路面水破坏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桥面上水的存在会引起车轮打滑和一系列的水破坏现象.根据国内桥梁排水系统现状的调查,对我国桥梁排水系统中存在的缺陷和桥面水破坏现象进行总结,提出了桥面排水系统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大多数高速公路采用沥青混凝土作为面层,半刚性材料作为基层,在雨水作用下路面出现各种各样的水损坏病害.分析了沥青路面破坏的原因,从设计和施工方面提出了防治措施,即隔绝水进入的途径和完善施工过程以减少沥青路面的水破坏现象.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在水-荷载耦合作用下沥青混合料试件的压缩疲劳破坏过程及其沥青路面结构的动力响应,借助CT扫描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了无水和饱水沥青混合料的宏观和微观破坏初步对比分析,定量分析了破坏前后沥青、集料和空隙的变化情况.根据多孔介质理论,对广西典型半刚性沥青路面结构进行了ABAQUS建模和FLAC-3D的计算,分析了无水和饱水两种情况下的力学响应差异.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试件从无水向饱水转化时,破坏模式从压裂转变为剪切破坏模式;在行车荷载作用下,饱水沥青路面与其无水情况下力学响应特性的不同主要集中在沥青面层深度范围内;相对于无水情况,饱水情况荷载效应作用时间将会成倍增加,且沥青面层拉应力出现激增,使沥青路面更容易产生结构性损坏;饱水情况下的沥青路面层底产生较大的先压后拉的横向应变,导致沥青路面过早产生疲劳开裂.  相似文献   

7.
高继平 《公路工程》2009,34(4):115-117,128
针对我国沥青路面水损坏和油污损坏的严峻现状,采用冻融循环试验研究评价了沥青混凝土水稳定性与抗油污性能.为了能评价沥青混凝土的抗油污破坏能力,设计了浸油方法来模拟油污的破坏作用,随后采取冻融循环方法评价油污的破坏效果,并以劈裂强度比(TSR)为指标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可靠实用,拓展了试验评价的范围,取得了满意的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芬 《交通与计算机》2007,25(3):118-120
对沥青路面心样开展饱水疲劳实验,通过CT扫描技术,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分析沥青路面水破坏过程中试件内部结构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饱水疲劳试验中,随着加载次数的增加,心样的孔隙和集料面积逐渐增加,而沥青胶浆面积逐渐减少,形象地反映了试件水破坏的机理,即沥青混凝土的粘附性损坏过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湖南地区已建成的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状况调查,发现本地区混凝土路面断板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冲刷引起的板下掏空.分析了发生水冲刷破坏的结构、材料、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原因,提出防止混凝土路面水冲刷破坏的对策及措施,并指出设置路面内部排水系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水破坏及其防治措施(上)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文中首先介绍了水破坏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分析了水破坏的内因和外因以及密实式I型沥青混凝土为什么透水性,然后提出了减少水破坏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4 减少沥青路面水破坏的主要措施 4.1 沥青面层的各层都采用空气率不大于5%的密实沥青混凝土 实践证明,沥青面层结构中仅有一层是密实式Ⅰ型沥青混凝土或者仅设计一层沥青砂来防水破坏是远达不到要求的.实际情况是沥青面层中哪一层空气率大,一旦水进去,那一层就会产生水破坏.某高速公路沥青面层的表层和中层都是密实式Ⅰ型沥青混凝土,但底面层是空气率较大的Ⅱ型沥青混凝土,开放交通不久,在某些路段上产生了早期纵向裂缝.雨水从纵向裂缝进入并滞留在底面层,使沥青混凝土的强度显著减弱.与此同时,沥青面层尚未产生其他明显的水破坏现象.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沥青桥面面层早期水破坏产生的原因,提出沥青面层的施工应在混合料制备、碾压温控等方面对沥青面层的压实度、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和均匀性进行更严格的控制,并结合适当的排水措施,避免或减少沥青桥面面层水破坏现象.  相似文献   

13.
结合广东粤北地区公路工程施工实践,介绍了红砂岩的工程地质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水对红砂岩工程性质的影响和对路堑边坡破坏的作用,提出了防治水对红砂岩路堑边坡破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陈波 《中南公路工程》2004,29(1):99-100,111
对沥青路面早期水破坏现象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渗入并滞留在沥青面层内部的水是引起水破坏的重要原因。从路面设计和施工两个方面提出了沥青混凝土路面水破坏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国内外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损害的研究现状,概述了我国路面水损害的相关破坏形式、机理及有关解决方案,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早期破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沙庆林 《公路》2004,(11):76-82
简要介绍了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3种主要早期破坏现象:结构性破坏、水破坏和严重辙槽,分析了它们产生的原因。同时,提出了解决早期水破坏的措施并举实例说明.以及解决严重辙槽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水损害是沥青混凝土路面主要破坏形式之一.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用高速公路为依托,通过试验验证了SMA混合料良好的抗水损害性能,并对混合料中粗、细集料以及沥青用量对水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SMA混合料骨架结构和脉动水压力理论,分析说明了SMA路面良好的抗水损害性能.  相似文献   

18.
岩溶隧道涌突水原因分析及治理技术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张炜  李治国  王全胜 《隧道建设》2008,28(3):257-262
对岩溶发育特征与涌突水的关系作了深入介绍并给出了判断标准,提出岩溶涌水与气温、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施工引起的应力分布等因素有关,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阐述了岩溶突水的止水岩柱受拉破坏、裂隙剪切破坏、裂隙水力扩张、块体失稳破坏等突水机理,并对突水压力和突水量的估算和岩溶治理技术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桥面上水的存在会引起车轮打滑和一系列的水破坏现象。根据国内桥梁排水系统现状的调查 ,对我国桥梁排水系统中存在的缺陷和桥面水破坏现象进行总结 ,提出了桥面排水系统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沥青混凝土路面低温雨季水损害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发现路面损坏主要系裂缝漏水诱发结构层产生冲刷、唧泥、冒浆、掏空等病害,导致面层松散破坏.指出现有路面结构设计存在水损害的薄弱环节,提出设置砂粒结构层的方法.该方法具有防止早期水损害的功能,并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