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汽车电气系统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仁云  孙春燕  李本亮 《汽车工程》2004,26(1):81-84,89
对车载电气系统用电量迅速增加的趋势进行了讨论,阐述了提高车载电气系统电压值的解决途径和方案,采用42V电压值的车载电气系统既能满足电器和电子设备用电功率增加的需要,又便于使用现代技术对电子、电器元件和人身进行有效保护。给出了42V电压值车载电气系统的结构布置方案,并对其实施时间作了预测。分析了采用42V电压值的车载电气系统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WMTC世界摩托车排放标准进行比对试验和验证得出:WMTC标准采用的驾驶循环,能真实反映摩托车在路面上的实际行驶过程及摩托车的实际排放水平;WMTC标准采用的驾驶循环应用于我国摩托车产品上还存在一定缺陷,不能完全按其要求进行试验,需要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3.
在台架上对某一离合器到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的控制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换挡品质的控制参数有初始结合控制参数、初始分离控制参数、填充时间控制参数、离合器结合控制参数变化率和分离控制参数变化率.通过试验测得了该变速器在不同换挡条件下,上述参数的选用值,为此类变速器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非平衡等离子体净化发动机尾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严控两端”的创新思路,以气体放电理论为基础,研制出了一套去除汽车尾气有害排放物的非平衡等离子体反应装置,并进行了去除NOx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NOx去除率随进气放电反应管通电数目、排气梯度钢筒通电数目和钢筒内钼丝缠绕数目的变化而变化。在发动机中低速工况下,该尾气处理装置对NOx的去除率可达到65%左右。与传统三元催化器相比,该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若能进一步提升去污效果,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通过试验对柴油机Urea-SCR系统中的各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MAP图进行了标定,并经稳态、瞬态测试循环和实车试验的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标定后的MAP图的SCR系统可有效降低柴油机氮氧化物的排放,达到国V标准.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箱梁剪力滞效应时,用多个不同的纵向位移剪力滞差值函数以反映薄壁箱梁不同宽度翼板的剪滞变化幅度,并且考虑了剪切变形情形,构造薄壁箱梁的翘曲位移函数,提出了一种能对工程中常用的变高度梯形截面箱梁剪力滞计算的梁段有限元法。进行了有机玻璃模型试验,并对模型桥作了有限段法和有限元法的数值计算,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均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7.
对比分析了采用带传动一体化起动机/发电机(BSG)的混合动力轿车和加装智能起停系统轿车的结构及其主要零部件,对智能起停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起动转矩与起动时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对7种不同循环工况的燃油经济性进行了仿真计算;对传统车辆与加装智能起停系统的轿车进行NEDC循环工况试验,并验证了仿真结果。结果表明,加装智能起停系统轿车的燃油经济性与排放都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8.
采用模拟随机输入路面谱激励室内台架试验的方法,对装有新型橡胶弹簧悬架系统的某型号铰接式自卸车进行台架试验研究,以评价橡胶弹簧悬架系统的减振性能和整车行驶平顺性。试验结果表明由于橡胶弹簧悬架系统某些参数匹配不合理导致该车行驶平顺性很不理想,通过优化悬架及座椅的刚度和阻尼参数,可提高整车行驶平顺性,并给出了座椅弹簧的优化结果。  相似文献   

9.
李固华  高波 《桥梁建设》2006,(2):18-20,27
为提高混凝土耐海水腐蚀的性能,采用氯离子渗透、硫酸盐腐蚀、腐蚀干湿循环等试验方法来研究耐腐蚀外加剂的性能,并且对混凝土耐腐蚀外加剂的机理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耐腐蚀外加剂在试验测试中表现出优良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0.
降低车用直喷式柴油机有害排放污染物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宫长明  李骏 《汽车工程》1997,19(6):363-369
为了满足车用柴油机未来的排放限值,需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燃烧过程,在保持良好的燃油经济性的同时,大大降低在害排放物。本文对燃烧室几何形状、喷油压力、喷嘴类型等进行了匹配试验。结果表明,重新匹配的6110型柴油机废气排放可满足欧洲法规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空气加湿器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性能受反应气体的湿度影响很大,进气湿度必须加以控制,其大致范围应高于80%,低于100%。电解质的质子传导能力与水含量成正比,但水分含量又不能过高,否则会引起电解质淹没。当PEMFC在不加湿的情况下,工作温度升高60℃时,反应气体会非常干燥,这对质子交换膜是灾难性的,所以对反应气体加湿必不可少。通过实验证明了某型加湿器能够满足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载货汽车在市场上发生的打气泵出气钢管断裂问题,对可能导致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一一排查,最终发现钢管与发动机共振是导致钢管断裂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优化钢管中间固定位置与调整钢管的形状来提高钢管的固有频率,建议通过CAE对打气泵出气钢管进行模态分析,建议其固有频率大于300Hz。  相似文献   

13.
柴油机后处理系统N_2O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台重型柴油机的后处理系统进行台架试验,研究其N2O生成特性,包括在颗粒捕集器(DPF)主动再生、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反应和泄漏氨气在氨气氧化催化器(ASC)的氧化过程中一氧化二氮(N2O)的生成规律。结果表明,DPF主动再生时,喷入排气管的柴油与排气中的氮氧化物在催化剂表面发生副反应生成N2O,其生成量随DOC出口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SCR反应中,Cu沸石催化剂生成的N2O最多,Cu/Fe复合催化剂次之,而其它催化剂生成的N2O很少;对于前两种催化剂,随着温度的升高,N2O生成量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从SCR催化器泄漏的氨气在ASC中被氧化生成N2O,温度在200~250℃时N2O生成量较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实验测试和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方法,探讨了BOSCHCR高压共轨燃油系统在不同负荷下轨压波动的频率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发动机负荷的增大,高压油泵转动频率的三倍频对应的振幅增加并在供油所引起的所有频率分量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小负荷时,高压油泵3个柱塞的供油量稍有差异;随着负荷的增大,3个柱塞的供油量趋于相同。  相似文献   

15.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振的固有特性和结构修改控制措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建立了一种FR式汽车动力传动系扭振的多自由度分析模型,据此对其扭振固有特性进行了较详细的计算分析。然后对适用于动力传动系扭振噪声控制的各种可能的结构修改(即扭转刚度、转动惯量和扭振阻尼)措施分别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这些分析结果对于FR式汽车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轻型载货汽车驾驶室振动剧烈、室内噪声较大等问题,对其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隔振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测试悬置两侧的振动加速度及进行振动信号的频谱分析、相干分析和传递特性分析,找出了影响该车动力总成振动传递特性的主要因素.根据测试结果对该车发动机后悬置进行了优化设计,使其后悬置的隔振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在目前已有的模型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约束阻尼的梁振动解析模型。目前主要的约束阻尼解析模型都是假设阻尼层的剪切变形为唯一的阻尼来源,但是其他的变型,包括阻尼层以及约束层的纵向和横向的拉伸压缩也都是阻尼的重要来源。因此,将所有可能的阻尼变形包括剪切、拉伸和压缩集成到一个解析模型里面。这个改进的解析模型可以用来计算多层阻尼结构的自然频率和损耗因子。数值分析验证了此解析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结构的动态特性,所以此模型可以被广泛地采用在多层约束阻尼结构预测和设计等实际运用上。  相似文献   

18.
CDPF再生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外加热源再生性能测试台架,研究了来流参数和灰沉积对催化型柴油机颗粒捕集器(CDPF)再生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比较了DPF和CDPF在再生性能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来流温度的增加,载体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度梯度先保持不变,后迅速增大,再生效率和效能比也逐渐增大;随着来流温度脉冲持续时间的增长,载体的最高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最大温度梯度略有增大,再生效率逐渐增大,但效能比却逐渐降低;随着灰沉积量的逐渐增大,载体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度梯度基本保持不变,再生效率和效能比却逐渐降低;在来流温度为475℃时,相较于DPF内碳黑基本不发生反应,CDPF内碳黑发生剧烈氧化,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度梯度升高,再生效率和效能比也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19.
以山区高路堤公路中铺设的锚固钢筋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独特的腐蚀环境,在实验中设计并制备了两种新型的钢筋防腐涂料。以环氧树脂、溶剂、固化剂等为主要原料,采用加速腐蚀试验与模拟腐蚀试验相结合的办法对涂料的各项性能进行了检测,并通过对比分析了性能参数,最终确定了一种较佳的配方。  相似文献   

20.
越野汽车TCS冰雪道路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自主开发的越野汽车牵引力控制系统(TCS)进行了冰雪路面加速道路试验研究,完成了实际“驾驶员-车辆-道路”闭环环境下的TCS的软、硬件匹配。试验结果表明:牵引力控制系统能够有效消除驱动轮过度滑转,显著改善汽车的加速性和方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