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应分析法在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2000—2003年沈阳、广州、桂林、长沙、武汉、太原和青岛七座城市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五个污染监测指标数据进行对应分析研究,得出了各城市与其大气中主要污染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根据对应分析结果为当地政府部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研究表明对应分析法应用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北京作为世界著名的特大型城市.常住人口在2012年年末就突破2069万,截至2013年底机动车保有量突破500万辆。为了减少雾霾.降低机动车的尾气排放对大气的污染.北京很早就开始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运营。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服务设施大气污染物的变化规律与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大气连续在线自动监测数据研究,分析了山西省高速公路不同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月变化、季度变化趋势和年度日均值贡献率,基本掌握了环境质量和大气污染源排放状况规律及变化趋势,为高速公路周边环境空气状况变化及污染防控措施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化粪池污水处理能力研究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西北地区典型城市兰州市某居民区化粪池的调查,分析了生活污水通过化粪池后水质的变化及其对各污染指标的去除率.结果表明,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CODCr、BODs、总氮、总磷、动植物油浓度均有降低,年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3.6%,51.1%,64.3%,68.2%,75.6%.污水的可生化性有明显提高.研究结果对于全面评价化粪池的功能特征,进而为化粪池的取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标选择和应用的研究是评价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是否协调的基础条件。在充分调研美国波特兰大都市区、芝加哥大都市区、亚特兰大北区城市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城市特点、发展方向,提出了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评价指标集。从土地集约化程度、交通系统效率与服务水平、环境质量3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的选取,建立了宏观、中观分区和中观功能区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应于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界定的规划区域范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以颗粒物污染为特征的灰霾天气在山西省时有发生,大气颗粒物源解析表明,扬尘源是城市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以机动车为载体的运输使重载机动车保有量增加,导致交通扬尘排放量增多,散装物料运输车在运输过程中普遍存在“高尖、密封不严、带泥上路”的污染现象。因此,针对山西省营运类散装物料运输车造成的抛洒污染问题,从物料运输企业源头、运输过程、路域环境3个环节开展研究,分析散装物料运输过程中抛洒污染的现状,从源头企业、车辆密闭、运输过程、路域环境等角度提出减少抛洒和扬尘的措施,为散装物料运输过程中因抛洒产生的扬尘污染提供技术支撑和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汽车废气形成的机理及对大气的污染。从改变燃料的成分和组成,利用化学反应来减少污染气体并使废气回收和利用,破坏光学反应及改变汽车发动机的某些装置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控制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的某些措施。探讨了开发新的汽车发动机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通过赤峰市某城区的空气质量的长期检测,分析了近几年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分析,阐明形成污染的原因,提出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进行公共交通换乘行为变化敏感度分析以及公交票价的制定过程中,均需将出行时间和费用联系起来考虑,出行时间价值是联系出行时间和费用的纽带.本文首先分析了基于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的Multinomial Logit(MNL)方式选择模型的基本思想,用MNL方式选择模型的简化模型对出行时间价值进行了量化.接着以北京市为例,考虑出行者的出行时间、费用以及收入等因素,估算出了北京市各种收入群所对应的出行时间价值.然后通过对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者属性的分析,加权平均各种收入群对应的出行时间价值,最终估计出了北京市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时间价值.估算结果符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
就业-居住空间关系及通勤效率——过剩通勤的评估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剩通勤已是一个专门用于研究城市就业-居住空间对应关系及评估通勤效率的研究范式。回顾该范式30多年的建立与发展过程,指出相关概念及其指标在评价城市通勤效率时存在的优缺点。将Bertaud的城市通勤模式及其空间结构置于Brotchie三角形模型中,讨论就业-居住空间分散形态嬗变带来的通勤模式的多种演变方向,厘清过剩通勤框架在评估城市职住平衡程度与通勤效率时所具有的潜力。过剩通勤框架为研究城市空间形态嬗变和评估空间结构优化程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1.
采用对应分析方法对我国17个上市建筑企业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价,能在信息损失最小的情况下,利用最少的维度同时表现样本信息和指标信息。该方法可以通过对应分析图,直观地表现样本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与劣势,以及在不同准则层的差别。同时,为了弥补对应分析图在主观上判断距离的严谨性,辅以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客观分析,实现主客观相结合,进一步验证了对应分析用两个公因子直观表现样本和指标信息的能力,为客观评价建筑企业竞争力并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公交车能耗碳排放强度与车辆、线路和驾驶员有显著相关关系,为精准刻画其能耗碳排放强度特征,整合OBD监测数据、加油(气)数据、运营排班数据等多源数据资源. OBD监测数据和加油(气)数据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证明修正后的OBD监测数据可满足分析要求. 搭建“速度-能耗碳排放强度曲线”测算模型,幂函数关系的拟合优度R2 =0.972 6 为最高. 实证研究发现,平均速度在10~60 km/h 变化时,液化天然气(LNG)车比柴油车能耗碳排放强度高 3.3%~33.7%,双层车比铰接车高2.4%~13.3%;LNG铰接车在不同线路、相同速度下的强度相差9.6%;不同驾驶员在相同线路的能耗碳排放强度可相差24.2%. 模型为各城市基于多源数据开展公交能耗碳排放目标设定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监测分析技术为消除城市交通在节能减排领域决策判断的模糊性、解决交通节能减排问题提供机遇。通过分析交通节能减排宏、中、微观工作对智能化监测分析的需求,总结现有统计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车辆能耗排放多维感知、高分辨率仿真及多尺度评估、海量数据分析挖掘等交通节能减排智能化分析技术。具体阐述北京市在交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体系建设、交通能耗与排放清单编制、交通节能减排规划和政策研究、驾驶行为矫正、节能减排标准研究制定等方面的实践应用效果。最后指出,交通节能减排智能监测体系应构建本地化的模型及关键参数,同时需要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的协同保障。  相似文献   

14.
JTL300系列PHS基站直流远供电源系统是专门为解决小灵通基站供电难题而研发的远供电源系统。该系统使得小灵通基站的安装、选址更加方便灵活;自我保护性能好,能按要求准确报告各类告警信息,同时远供设备能够把远供系统的工作情况和告警信息上传给监控设备进行监控;维护维修工作简单快捷,与传统的UPS设备相比,大大的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基站通信效率和通信质量。  相似文献   

15.
建立符合实际装配结构的有限元模型是结构动态优化设计的关键。本文以某一客车的白车身为试验对象,通过白车身模态试验,并作为依据修正有限元模型,使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测试结果相符,获得了能够反映实际车身结构动力学特性的有限元模型,为后继车身的结构优化设计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TOD模式的中小城市公共交通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预防中小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交通问题,实现城市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和谐互动,借鉴国外成功TOD模式的经验,结合我国中小城市特点,分析了中小城市应用TOD模式的需求性与适用性;提出了包含公交路网规划和公交枢纽规划的公共交通规划模式;设计了TOD模式下中小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流程,包括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需求预测、规划方案制定与调整、方案分析与评价和方案实施。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TOD模式将有效引导我国中小城市土地利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机场货运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机场货运监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深入研究了机场货运监控系统的多任务控制和实时通信两个关键技术.其中多任务控制技术是指采用多线程技术并行处理多个任务;实时通信技术主要包括采用异步委托技术实现上位机调度和下位机通信的分离和采用OPC(OLE for Process Control用于过程控制的OLE)标准接口技术实现多PLC的实时通讯的技术.概述了该技术在某大型机场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以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为例,通过介绍和分析学院函授教育及生源情况,剖析了当前函授教育存在的问题,对促进函授教育发展进行相关的探索,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9.
张松  吴先锋 《交通科技与经济》2007,9(3):114-115,124
随着新一代通信标准的建立,网络融合对通信产业的发展起很大作用,在现有通信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价值网络的分析和规划,明确网络融合下通信运营企业的市场策略,从而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方案。  相似文献   

20.
特殊的空间形态、稀缺的贯通性轴向道路资源以及高度混合的内外交通导致带型城市面临独特的交通问题。从城市空间形态角度出发,采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中国657个设市城市,据此界定带型城市为建成区长宽比大于3的城市。并对带型城市(组团)的交通需求、路网布局、道路级配进行梳理,发现带型城市贯穿性长轴干线道路的数量、等级、分布对带型城市规模、形态以及交通组织具有重要作用,是带型城市路网规划的核心。最后,提出带型城市常用的三轴干线路网布局模式及相应的道路等级,可作为带型城市路网规划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