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高速铁路运营后,由于高速列车的反复作用和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常发生线路的严重超限不平顺,这种不平顺必须进行处理,否则将严重威胁列车的运行安全。针对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的超限不平顺现象,通过大量实验基地实验和计算分析,提出一种通过对无砟轨道抬升纠偏,然后灌浆,恢复线路平顺性的施工方法,探讨了整个施工程序和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高速铁路安全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是交通领域永恒的主题,针对当前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大好机遇,本文对高速铁路的安全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阐述了高速铁路系统运行的特点以及安全监控技术的现状和特点,并试探性地提出了高速铁路安全技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轨道结构安全服役的关键理论研究是确保我国大规模高速铁路路网高效运营的重大基础性工作,本文针对我国高速铁路轨道结构安全服役问题进行了综合论述,提出以高速道岔、无砟轨道、无缝线路三大关键轨道结构为研究对象,围绕环境因素与列车动荷载耦合、重复作用下工程结构与材料动态性能演化、高速铁路轨道结构损伤及累积变形、高速车辆系统与固定轨道结构的动态相互作用演变机制等关键问题,开展其动态性能演变及服役安全理论和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我国高速铁路轨道结构服役安全与高效维护提供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运行风险研究对于保障高速铁路运行安全具有重要价值。为探究高速铁路运行突发事件的发生原理,识别影响高速铁路运行安全的主要风险,从基本概念、定性描述和定量计算3个层面,应用风险元传递理论、Bow-tie模型和贝叶斯网络研究高速铁路运行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可以使用基于风险元传递理论的Bow-tie模型描述高速铁路运行风险对高速铁路安全的影响,利用Bow-tie模型和贝叶斯网络做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可以确定风险元对高速铁路安全影响的相对大小,根据风险元对高速铁路安全的影响可以提出应对策略,当前需要重点关注高速铁路沿线环境治理,以保障高速铁路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5.
接触网系统是与高速铁路动车组运行速度及运输安全最直接相关的核心设备之一,其运行环境恶劣且无备用,一旦出现故障将直接影响高速铁路的正常运输和行车安全。针对接触网系统设计、施工安装质量、设备器材质量、维护检修和外部环境对行车安全影响进行全面分析,结合运营实践提出保证高速铁路行车安全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由于列车高速度、高密度运行,对列车安全保障体系较普通铁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保障措施不仅在各类设备的设计、制造、施工中予以考虑,还要对整个高速铁路大系统运营时可能受到的超越各类设备安全设计限度的各种自然灾害,实行安全监测,  相似文献   

7.
杨文武 《铁道学报》2007,29(3):132-136
台湾高速铁路连接台北和高雄,总长345km,设计列车运行速度为300km/h,设计日载客量30万人次,工程总预算造价达160亿美元。台湾高速铁路线路沿台湾岛西部走廊走行,大部分建在高架桥上。台湾高速铁路项目采用与国际高速铁路一致的设计规范,同时考虑台湾为地震活跃地区,其抗震设计要求更为严格。台湾高速铁路的高架桥设计有3项基本要求:在正常工况下严格的列车运行性能;在严重地震状态下列车仍能以设计速度安全运行或制动;在极度严重地震后可以修复。本文介绍台湾高速铁路项目12个设计施工总承包土建合同之一的C270标段高架桥设计和项目管理,讨论满足设计要求的设计方法和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8.
安全评估是保障体系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已在国外轨道交通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文章简要归纳了安全评估的常用方法,讨论了风险分析的内容,倡议将安全评估与风险防范技术尽快引入到高速铁路的设计、建设与运营中,建设中国的高速铁路安全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9.
沪杭高速铁路是目前国内运行速度最高,建设工期最短的高速铁路。面对工期短、技术新、安全压力大等难题,高标准定位,创新管理办法,构建一套安全管理制度,夯实安全基础,坚持安全风险动态评估、分级管理,狠抓现场标准化管理,实现了沪杭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安全持续稳定,取得良好的效果,为高速铁路建设安全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轨道检测技术已突破传统的轨道几何检测,朝着综合检测的方向发展。结合安装在我国新一代高速综合检测列车CRH380B-002的轮轨力检测系统在高速铁路轨道检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介绍了我国在高速铁路轨道综合检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基于轮轨力测量的高速铁路轨道检测技术,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轮轨力测量的高速铁路轨道状态评判方法。基于轮轨力测量的轨道检测技术通过安装在固定车辆(一般为轨道检查车)的连续测量测力轮对测量轮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对车辆运行安全性和轨道疲劳寿命影响的角度对轨道状态进行检测,指导轨道日常养护。该技术是高速铁路轨道综合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轨道几何检测的有效补充和完善,它的投入运用将更好的保障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11.
高速铁路是20世纪中期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新事物,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成果.高速铁路集现代高新技术之大成,以速度快、运能大、安全舒适、节能省地、减排高效、全天候运行等巨大优势,使传统铁路焕发勃勃生机.目前世界上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成高速铁路,尚有一些国家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高速铁路.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轨道技术综述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的轨道必然比普通线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平顺性,为保证轨道结构的这些要求,轨道各部件的力学性能、使用性能和组成为结构的整体性能都比普通轨道部件高得多。本文旨在提供长期以来国内外在高速铁路轨道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应用经验,以期满足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研究结论:对各国在高速铁路轨道结构、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对轨道结构的要求、钢轨、轨下基础、扣件、道床等方面的技术指标做出分析和评述,并对一些关键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整治效果评估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轨道系统的服役状态直接影响高速列车的安全、平稳运行。随着无砟轨道结构的大量投入使用,无砟轨道病害成为影响线路平顺性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病害的整治措施有很多,但如何对整治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是日常维护工作的难点之一。结合目前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存在的几种主要病害和整治方法,对轨道动态检测、光纤传感监测和地质雷达无损检测3种整治评估方法进行介绍和对比,为整治评估方法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上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速铁路轮轨噪声预测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基于高速铁路轮轨噪声机理,对高速铁路轮轨滚动噪声预测方法进行分析。建立高速铁路轮轨噪声预测分析模型,为轮轨噪声的控制提供必要的依据。在探讨列车—轨道相互作用关系、轮轨表面粗糙度、轮轨接触滤波、噪声辐射比、轮轨系统噪声辐射、地面的声反射等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快速客运专线的轮轨噪声进行了数值仿真预测。给出轮轨噪声的频谱特性、距离衰减特性及随运行速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轨道精调作业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速铁路要求轨道具有高平顺性,除了在轨道施工期间保证精度以外,钢轨应力放散、锁定后的轨道精调是建设高平顺性轨道的关键环节。以某客运专线的实践经验为例,介绍了高速铁路轨道精调作业技术。  相似文献   

16.
樊杰  朱德功 《铁道建筑》2006,(10):93-96
轨下垫板特性设计、可靠性及使用寿命等是高速铁路安全、平稳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文章通过研究提出我国高速铁路轨下垫板的特性要求,供高速铁路设计和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09年高速铁路工作成绩显著 2009年.中国铁路顺利完成了合武、石太、甬台温、温福、武广高速铁路接管运营.并确保了京津城际、胶济、合宁高速铁路动车安全平稳运行.在高速铁路提前介入、开通、安全运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高速铁路地震监控系统在我国是一个空白。全球地震频发,高速铁路的运行安全也受到了严重威胁。因此,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可实施的高速铁路地震监控系统技术方案显得异常迫切。借鉴国外高速铁路地震监控  相似文献   

19.
高速铁路对土建工程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世界上对高速铁路比较通用的定义为:运营时速达200公里以上的铁路即认为是高速铁路。高速铁路的最大特点是:速度快、运能大、安全准时、污染小、占地少。要保证以上特点的实施,除了有集各种高科技于一身的高速列车以及运行控制系统、供电系统、运营管理系统、养护维修系统和安全保障系统以外,对高速铁路的土建工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土建工程方面,高速铁路与普通铁路相比,其最大的区别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对轨道的持久高平顺性要求和空气动力学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速铁路大量采用常用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部分运营高速铁路桥梁支座存在安装错误的情况,桥梁结构不能按设计规定方向变形伸缩,对线路平顺性产生了一定影响,给高铁运营安全带来了安全隐患。结合沪宁城际唐家村大桥、杭甬高铁柯桥特大桥支座更换整治的实例,研究解决运营高速铁路桥梁支座更换整治方法和措施,为高速速铁路无砟轨道桥梁支座更换整治积累资料和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