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种确定轨道过渡段长度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以有碴轨道和无碴轨道的过渡段为例,进行了车辆-轨道过渡段垂向动态相互作用的仿真研究。指出了在确定轨道过渡段长度时,所采用的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提出了确定轨道过渡段长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宋文伟 《西铁科技》2007,(4):73-74,67
随着时间的推移,桥梁两端外的轨道(桥头引线)常常发生下陷(如图1所示)。桥梁两端外轨道下陷,亦称冲击,是经常造成列车走行不平稳的地方,与其他位置的轨道相比,更需要经常进行轨道找平作业。人们普遍认为,轨道下陷是由于车轮通过桥梁上轨道与桥梁两端外轨道之间刚度急剧变化处所产生的动态车轮作用力所致。图2显示的是铺碴桥面桥梁上的轨道与该桥梁两端外轨道间轨道刚度(或称轨道模量)差。 通过减少轨道刚度差,或使刚度过渡更为渐进,以此来消除桥头引线轨道下陷,为此虽然经过了多次尝试,但都收效甚微。由此引发了对轨道刚度差理论的研究,以期发现以往努力未成功的原因。 为评估轨道刚度差造成桥头引线下沉,及其影响列车走行质量的程度,采用五种了不同的方法。其中包括技术上最复杂的方法和最基本的方法。五种方法的结果得到的结论相同:桥梁端头轨道刚度的变化对桥梁引线处的轨道下沉或列车走行质量未造成实质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铁道科学》2007,28(3):78-78
为提高板式轨道的弹性,通常采用在轨道板下填充CA砂浆作为弹性垫板,但在一些特殊地段,如人口稠密区或一些路一桥、桥一隧等过渡段,还要在CA砂浆与轨道板之间再加铺一层橡胶垫板,以进一步增加板式轨道的弹性。项目组通过配方研究和发泡工艺的创新,研制出了无碴轨道用微孔橡胶垫板,并已应用在遂渝线无碴轨道试验段上。  相似文献   

4.
轨道整体刚度和阻尼对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考虑轨道整体弹性和阻尼的车辆动力学模型,利用该模型讨论了轨道整体横向刚度、横向阻尼及整体垂向刚度、垂向阻尼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轨道整体横向刚度对车辆系统临界速度的影响较为显著,轨道整体横向阻尼对车辆临界速度有一定的影响,轨道整体横向、垂向阻尼对车辆系统的动态曲线通过性能影响较小,而轨道整体垂向刚度和垂向阻尼对车辆临界速度的影响较小。仿真结果还表明,车辆系统在弹性轨道条件下的运行平稳性优于刚性轨道条件下的运行平稳性。  相似文献   

5.
轨道结构动力分析的傅里叶变换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晓燕 《铁道学报》2007,29(3):67-71
将傅里叶变换法应用于轨道结构动力分析,首先对轨道结构振动方程进行傅里叶变换,求解傅里叶变换域中的振动位移,再通过快速离散傅里叶逆变换得到轨道结构的振动响应。该方法适用于任何复杂的轨道结构动力学问题。文中针对轨道结构连续弹性单层梁模型和双层梁模型,用傅里叶变换法求得了单轮通过时的轨道临界速度,分析不同的轨下橡胶垫板和弹性扣件、荷载速度及激振频率对轨道结构振动的影响。研究表明,轨道结构有多个临界速度,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最小的轨道临界速度,这一速度容易被中、高速列车超过,从而引起轨道结构的强烈振动。另外,用连续弹性单层梁模型得到的最小轨道临界速度与理论计算结果一致;对双层梁模型,则很难用解析的方法求得轨道临界速度。  相似文献   

6.
黄悦 《铁道知识》2005,(2):24-24
轨道结构按其轨下基础形式可分为有碴轨道和无碴轨道。最近,英国开发的一种新型无碴轨道。这种英文名缩写为BBEST的嵌入式板式轨道系统不需要轨枕或垫板的固定和支撑。在西班牙和英国试验性应用之后,这种新型的嵌入式轨道系统将获得最后的正式批准。  相似文献   

7.
轨检车测取的轨道谱精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格明  罗林 《铁道学报》1999,21(3):67-71
从理论解析,模型仿真分析及实测对比三方面,研究分析了轨检车移动负荷轮在不同速度时通过平顺轨道和不平衡轨道区段的动态轨迹变化。分析表明,在移动负荷轮作用下,轨道不平顺引起的轨道附加变形在不同速度时的量值很小,可忽略不计,基于负荷车轮进行轨道不不顺动态检测可如实反应实际轨道不平顺特征和幅值大小,用轨检车测取的轨道平顺样本进行轨道谱分析不会影响轨道谱精度,澄清了轨检车的检测数据可能包含较大响应成分的疑虑  相似文献   

8.
介绍国外新型轨下基础──板式轨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外铁道技术先进国家轨道发展情况,论述了有碴轨道与无碴轨道的利弊,指出板式轨道作为一种新型的轨下基础,在重载及高速铁路线的建设中将发挥其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是轨道发展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9.
温福铁路八仙仑双线隧道无砟轨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国内外无砟轨道施工经验和相关技术资料,结合中国客运专线线路具体情况,对目前我国无砟轨道施工工艺和物流问题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温福铁路无砟轨道成套施工装备,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保证轨道精度和合理物流组织的方案。轨道精调结果、施工调整工效和铺轨后的复测精度验证了所提出的“轨道组合排架法”在时速200~250km的客专无砟轨道施工中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型轨道结构的选择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城市轨道交通噪声主要由轮轨噪声、动力设备噪声、结构振动噪声组成。降低轮轨噪声,是城市轨道交通降噪的关键之一。不同的轨道结构,具有不同的减振降噪能力。减振降噪型轨道结构分三类:弹性扣件、弹性支承块和浮置板。根据这三类减振降噪型轨道结构,提出对降噪要求不同的地区,应选择不同类型的轨道结构。  相似文献   

11.
轨道不平顺会恶化列车运行条件,大的轨道不平顺还可能引起列车脱轨。为保障行车安全,当查出这些不平顺后,应立即整修,并在病害消除前限制列车运行速度。根据轨道不平顺对车辆的动力影响,通过人工设置轨道不平顺动力试验、计算机仿真分析、考查我国轨道实际状况和参考国外类似标准,研究提出了“干线轨道不平顺速度管理标准建议值”,对我国轨道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研究轨道不平顺的实际影响,科学评价轨道平顺状态,正确识别状态不良的地点和区段,对指导轨道维修管理,保证高速行车的安全与平稳,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结构类型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通过分析有碴轨道与无碴轨道结构的特点,提出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应优先采用无碴轨道结构类型及其设计原则。提出了减振降噪型轨道结构的设计、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装卸机械走行轨采用无缝轨道有利于机械的正常运行,分析比较了轨道接头焊接的几种方法,并针对装卸机械轨道特点,结合具体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1前言 新加坡快运轨道系统(SMRT)采用了3种类型的轨道体系:高架桥上一般使用在碎石道碴上铺设传统木枕;混凝土枕铺设于隧道或地铁的连续混凝土板上(这里是指固定板式轨道类型,简记为FT,如图1);浮置板式轨道(简记为FST,如图2)由支承于弹性垫上的不连续混凝土构件组成,多用于对地面振动很敏感,可能给工业或商业活动带来不便的某些地区。  相似文献   

16.
ER组合无碴轨道减振性能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落锤冲击试验,研究ER组合轨道结构的减振性能,并与普通短轨枕轨道的减振性能进行对比,说明只有综合考虑轨道部件刚度、阻尼和质量的匹配,才能发挥减振轨道结构的减振特性。  相似文献   

17.
高速铁路无碴轨道结构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国外高速铁路无碴轨道的发展与应用情况,提出并设计了3种结构型式无碴轨道:长枕埋入式、弹性支承块式与板式轨道,并对室内铺设的实尺模型进行静载、疲劳及落轴试验,综合评估其整体性能,为今后高速铁路无碴轨道的选用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在铁路轨道行业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在轨道设计原始数据和图形数据库的基础上,针对轨道综合设计的具体特点,介绍了“铁路轨道综合设计管理系统”的主要模块及程序计算轨道工程量、程序绘制轨道综合布置图的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19.
《西铁科技》2005,(3):44-45,42
轨道模量是轨道道床垂直方向刚性的测量值,是轨道质量和性能的关键参数。模量是通过钢轨挠曲与轨座和轨道基础之间垂直接触力的比值来表示。此项研究的目的是开发一种车载、实时、非接触轨道模量测量系统。缺少稳定的测量参考一直是利用移动轨道车对轨道模量进行测量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本文建议的是一种基于轨道与轮/轨接触点相对位移进行的测量系统。它包括激光可视装置,对相对位移进行测量,同时利用数学模型通过相对位移预测轨道模量。为评估建议测量系统的设计和灵敏度,证明系统的效率,对移动轨道车进行了分析和动态模拟。在各轨道区段,包括平交道口、钢轨接头和桥梁,低速(〈10mph)移动轨道车进行的现场初步试验表明,其测量结果与路旁测量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钢轨嵌入式轨道结构及其设计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现有轨道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嵌入式轨道结构的设计理念,对其设计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分析了减振降噪的原理,提出了合理的下部基础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