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月18日杭州市政府正式向香港推出“杭州旅游消费券”。这是第一个向香港、澳门推出“旅游消费券”的内地城市。杭州市通过香港一些旅行社、航空公司等协助,向香港发放4万份,面值300万元人民币的“旅游消费券”。  相似文献   

2.
对于香港投资人来说,能以区区3亿元进入一向门禁森严的内地信托业,无疑是大利好;对于内地股民来说,金融业的外资概念自然也是“当红题材”。但香港人并不十分了解爱建的真正业绩,内地人也不知道国中的内地背景。“上海帮”高明之处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3.
徐晓恩 《经济导报》2007,(10):28-29
目前,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91%,其中法律服务更是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内地与香港的经贸日渐频繁,同时,也喜见内地对本港北上的法律服务业的规限日益宽松,只是仍有些不利於两地法律界全面合作的限制存在。正值十届全国政协的最后一次会议,作为香港代表之一的政协委员黄英豪,决定向全国政协提案,建议在重点城市试行“一所两制”式的跨境法律服务。  相似文献   

4.
陈财喜 《经济导报》2007,(14):15-15
中国官方中央电视台王牌节目《经济半小时》在上月派出记者“放蛇”,报道了香港有商户“宰客”的行为,犹如一颗深水炸弹般在内地与香港引起极大回响。这事件若处理不好,一定会影响内地旅客来港购物的信心,使香港购物天堂的美誉蒙污,使内地旅客裹足不前。  相似文献   

5.
伴随粤港澳经济圈的雏形展示,“香港造”楼盘正酝酿到内地寻找商机。香港富商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在广州推介其在香港的“服务式住宅”“国际都会”的“都会轩”,从而开始了香港物业广州卖的试水之旅。香港物业拿到内地销售,长实是第一家,“都会轩”是第一盘。这一破天荒之举表明,在香港深陷楼市低谷的地产商急于开拓市场。长实执行董事赵国雄表示,“都会轩”的最终售价仍在权衡之中,不日内将在香港开盘时公布,但“心日中的售价”希望  相似文献   

6.
狄港生 《汽车杂志》2009,(11):74-74
一辆挂上中港牌的救护车月前出现在香港豪宅街头,并亮起救护灯号执勤。由于内地是左方向驾驶,内地司机又不熟悉香港路面,加上质疑内地医疗人员能否在香港行医或执勤,引起不少香港人担心有钱人拥有特权,可以包起内地救护车来港执勤,发生交通事故时将难以追究责任。俗语有云:行船跑马三分险。内地救护车司机不熟悉香港路面,只要稍不留神,就很容易发生意外,难怪会引起香港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黄定光 《经济导报》2007,(44):14-14
要壮大香港展览业发展,巩固香港国际展览中心的地位.就必须提升香港展览业的功能.消除现时展馆不足造成的限制。我认为应借鉴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浙江省义乌市的“全城展销”、“长期展销”的发展策略,并善用香港现有优势建立城市品牌形象,利用边境土地及空置厂厦等未被充份使用的社会资源.建立贯通中外的永不落幕的长期展销双向平台,定位为国际橱窗及内地橱窗.[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姚迁 《经济导报》2009,(45):22-23
最近国际评级机构穆迪(Moody’s)调高了中国内地及香港的主权评级展望,这是中国与香港的评级在金融海啸后首次被调升。其中中国的“AP”主权评级展望由“稳定”调高至“正面”,而香港的“Aa2”主权评级展望亦由“稳定”调升为“正面”。  相似文献   

9.
郭莉 《经济导报》2007,(26):46-47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也是《内地与香港关於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即“CEPA”)签署四周年。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特区政府的领导及全体香港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十年来,香港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CEPA也在这个不平凡的历程中诞生、发展、壮大,它为促进香港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将为进一步密切两地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香港经济更好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何洁霞 《经济导报》2007,(16):44-45
香港旅游业一直以优质服务自居,谁知这个金字招牌被一些无良的香港商人拆了下来。自中央电视台“踢爆”内地旅客在港被“劏”后,本港旅游业便迅即陷入谷底。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数字显示,本月首10日,内地访港旅客人数较去年同期下跌近一成,预计“五一”黄金周期间更会流失多达一成的内地旅客,势必对酒店、零售业生意造成严重打击。为保本港购物天堂的“金漆招牌”,香港政府、旅发局及旅游业议会推出多项救亡措施,以挽回旅客信心,但香港导游总工会对新措施大表不满,会长黄嘉凯表示正酝酿五一黄金周大罢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一、CEPA     
《经济导报》2009,(39):8-14
内地与香港在2003年6月29日签订《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安排”)的主体部份,并於2003年9月29日签署六份附件。  相似文献   

12.
应坚 《经济导报》2009,(26):40-41
有人担心“大三通”后.港台经贸关系可能会随着香港中介功能的弱化而转淡,由此引发丁关於未来香港会在两岸三地互动中“边缘化”的争议。然而,人们注意到,“大三通”后,台湾对香港的关注度却在与曰俱增,香港出现了越来越多有台湾背景的商业机构,而在内地投资的台资企业也不想“放弃”香港,反而表示未来会更多地利用香港。  相似文献   

13.
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令外向型的香港颇为受伤。3月10日上午,几位港区委员在“两会”新闻中心召开的“港澳委员谈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专题记者会上表示,香港经济受危机影响很大,但对未来仍抱有坚定信心,因为与内地加强经济金融合作,将令香港获得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香港曾是一个“以港兴市”的城市,但时至今日,港口业务出现了衰落迹象。究其原因,其他华南港口的崛起根本性地改变了大部份货主选择香港港口的习惯。以往虽然本港港口的道路拖运费和码头处理费偏高,但是,在服务质素方面优胜于内地港口。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代初期,内地和港澳院校开展交流协作,就“大进大出”的“沿海发展战略”,进行共同的调查研究;进入1990年代,更以香港的院校为基地,以“中华经济协作系统”为框架,同内地的产官学人士就两岸四地的“跨越时空——跨越产业——跨越文化”交流协作问题,在国内外共同举办了多次国际研讨会。  相似文献   

16.
《经济导报》2007,(26):64-65
市场在过去十年的发展显示出不论是投资者、发行人或中介人都对香港的监管制度抱有信心。我们(香港)与内地的紧密关系为未来带来了不少机会。在开发这些机会时,我们优良的监管环境正好与香港的其他优势相辅相成:大量的专才、有利的营商环境,稳健的市场基础设施及强大的国际联系。香港藉着这些优势,将能够继续担当其作为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平台”这个独特角色。  相似文献   

17.
徐晓恩 《经济导报》2007,(23):12-13
纺织及制衣业在香港曾拥有一段辉煌的历史,百多二百台的车衣机,一个又一个熟练巧手的车衣女工,能齐声高呼“工厂妹万岁”。进入1980年代,本港的制衣厂开始北移到内地发展,逐渐形成“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进入二十一世纪,回归祖国十年后的纺织及制衣业已产生很大的变化,设计、研发等知识型的产物已成为发展的新路向,生产的角色则日渐淡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经论 《经济导报》2007,(13):13-13
金管局总裁任志刚于三月二十九日.在其纲土专栏“观点”中力陈,倘若内地与香港两地携手合作.在香港发展商品期货市场,则可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品期货市场.  相似文献   

19.
《经济导报》2010,(15):27-28
4月12日,蒙古国总理巴特包勒德在香港举行的“蒙古国企业上市研讨会”上发言。巴特包勒德表示,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同时是通向中国内地的“入口”,鉴于中国目前是蒙古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香港的地理优势使它成为蒙古国企业在海外上市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20.
武姗姗 《经济导报》2006,(25):21-21
在香港积极参与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企图通过抓紧泛珠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机遇,提升香港的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落实香港,“背靠内地,面向世界”的主要发展策略时,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也开始积极谋划融入区域发展与合作,积极应对经济一体化和产业转移调整趋势,展开新一轮的产业格局调整.作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战略之一,深圳有的放矢的产业结构调整攻略将促使深圳与香港的区域合作关系进入全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