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动态     
C-NCAP:华泰B11碰撞试验完成2011年7月19—21日,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碰撞试验室内,成功完成了荣成华泰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华泰元田牌SDH7180AFM4型轿车(B11)的C-NCAP碰撞试验。在正面100%碰撞试验后,试验车辆回弹距离较长,说明其车身刚度较大,因此碰撞过程中的减速度也比较大,这对车内的安全约束系统是个严重考验。侧面碰撞试验后,车门上的防撞梁清晰可见,车内前后排假人坐姿均保持稳定。正面40%碰撞试验后,乘员舱结构保持完整,4个车门均可顺利打开,车内的踏板也没有发生明显的侵入变形。  相似文献   

2.
某微型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能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某微型汽车在侧面碰撞时B柱和车门变形较大、假人伤害严重、在C-NCAP侧面碰撞时得分较低问题,建立了该微型汽车侧面碰撞仿真模型,对其侧面车身结构进行优化,并进行了有限元模拟计算。优化前、后的侧面碰撞仿真结果对比表明,优化后车门侵入量明显减小,假人伤害值降低,侧面碰撞得分提高,车辆的侧面碰撞安全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动态     
《世界汽车》2013,(1):100-101
长城腾翼C50C-NCAP碰撞试验完成2012年12月4—6日,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试验室内,成功完成了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腾翼C501.5T精英型的3项碰撞试验及鞭打试验,生产厂家的相关技术人员和部分媒体的记者现场观看了此次碰撞试验。正面100%碰撞试验后,测试车型后退很缓慢,显示出腾翼C50车身结构的吸能较好,使车内乘员受到的冲击较小。前后排假人在安全带及座椅的约束下坐姿保持正常,后排假人的头部未与前排座椅靠背发生明显的接触。侧面碰撞试验后,腾翼C50的侧面车身结构保持稳定,B柱、门槛梁和顶梁等关键安全部件未见明显变形,配备的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侧面柱碰及侧面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特点,选取某B级轿车分别进行了Euro-NCAP中侧面柱碰试验和C-NCAP侧面可变形壁障(AE-MDB)试验。分析了车身加速度以及假人伤害特点,结果表明:侧面柱碰撞相比可变形壁障碰撞对乘员有更大的损伤风险,车身加速度更大,车身侵入量更大、局部变形更严重。为减少侧面碰撞伤害,需要增加碰撞侧车身局部强度,避免小区域重叠刚性碰撞。  相似文献   

5.
《世界汽车》2010,(1):12-12
2009年11月24-26日,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碰撞试验室内进行了一汽-大众速腾(编号FV7166G)的C-NCAP试验。这是继2006年老款速腾(编号FV7166)接受C-NCAP测试以来,该车型第2次接受C-NCAPN试。试验中.该车型两项正面碰撞试验车身变形均较小,乘员舱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没有发生明显变形情况。碰撞后4个车门都能较轻松打开。车内假人、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等未出现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6.
如何准确预测和评价整车侧面碰撞结构侵入情况下的乘员伤害是目前的工程难题。文章针对E-NCAP侧面碰撞规程,采用Ls-dyna有限元与Madymo多刚体耦合计算方法建立整车有限元与ES一2FacetQ假人耦合模型,仿真分析车身侧面碰撞变形,评价结构侵入后的乘员伤害。耦合计算结果表明,车身侧面结构变形和假人伤害与碰撞试验值具有较好的吻合度,证明了耦合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可为改进车身侧面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新版C-NCAP评价体系在2018年即将推出,其中乘员保护的重要变化是侧面碰撞使用WorldSID假人,同时侧面碰撞的壁障也换成AEMDB大壁障。试验条件的变化对于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能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文章首先列举应对法规变化车身安全开发的关键点,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为侧面碰撞性能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动态     
C-NCAP:一汽丰田RAV4试验完成2011年4月12—14日,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碰撞试验室内,成功完成了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丰田牌TV6460GLX-i型多用途乘用车(RAV4)的碰撞试验,这也是2011年C-NCAP第2批碰撞试验的首款车型。从试验现场来看,正面100%碰撞试验后,RAV4车身后退距离较短,这说明该车型的车身刚度较小,车身吸能比较充分。车内2个正面安全气囊顺利展开,前后排V4试验完成功车从  相似文献   

9.
两种正面碰撞标准的试验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鹏 《天津汽车》2005,(2):21-25
介绍了两种正面碰撞标准的制订过程,并进行了技术要求的对比。从数百次的正面碰撞试验中,选出比较有典型意义的车型进行两种碰撞标准的试验对比,分析不同标准下乘员的伤害指标和车身变形情况,从而分析两种正面碰撞标准评价内容。100%RB碰撞试验考核的主要是乘员约束系统,而40%ODB碰撞试验考核的主要是车身结构。  相似文献   

10.
建立车身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输出B柱加速度曲线并与实车侧面碰撞结果对标,使有限元模型能够表征物理样车,仿真结果具有可信性及预测性.进行CAE侧面碰撞仿真,采用正交试验法分析车身侧面结构中的7个零件,考核各零件对车身侧面碰撞性能指标的影响,寻找出对车身侧面碰撞性能影响较大的零件及区域.进行优化设计,利用CAE仿真手段来验证优化方案.通过该方法,能够判断对车身侧面碰撞性能影响较大的零件和区域,以及影响因子.能够快速、合理、有针对性地进行车身结构优化,达到优化目标.  相似文献   

11.
文章简要阐述了针对C-NCAP侧撞要求中对于改进乘员保护所需的工作,基于侧面碰撞试验结果,分析了侧面气囊对乘员姿态控制和身体各部位的保护机理,提出了侧面气囊的设计思路。并结合某一车型的实际侧面碰撞性能提升开发过程,利用多次侧撞台车试验优化了侧面气囊并在整车侧撞试验中验证了气囊对假人胸部和腹部在C-NCAP中最易失分部位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不同类型偏置碰撞下驾驶员腿部伤害的差异性,本文在对C-NCAP40%偏置碰撞及IIHS 25%小偏置碰撞两种不同类型偏置碰撞试验的试验工况、假人腿部评价指标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某乘用车车型在上述两种试验下驾驶员的腿部伤害指标进行了对比研究,并从碰撞力的传递路径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碰撞中车身与壁障重叠率的不同导致不同的碰撞力传递路径,最终导致车身变形的差异。其中,25%小偏置碰撞对车身的破坏程度极大,试验后驾驶员侧的A柱严重变形,车身结构大量侵入到车内生存空间,故其假人腿部伤害值大于另外两种正面碰撞,尤其是驾驶员左腿伤害值。优化车身前端结构,增加A柱强度,最大程度保证驾驶舱腿部生存空间,才能有效提高小偏置碰撞中乘员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侧面碰撞台车试验能力,进行侧面台车试验,对某款车后排SID-Ⅱs假人骨盆合力进行了改进.改进后,SID-Ⅱs假人骨盆合力幅值由4.8 kN降至2.8 kN,远远小于C-NCAP指定的最高性能限值3.5 kN.得出结论,针对后排乘员骨盆伤害的改进,可以通过侧面碰撞台车试验进行;为了保证侧面碰撞乘员骨盆得到良好的保...  相似文献   

14.
《世界汽车》2010,(1):13-13
2009年12月15-17日,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碰撞实验室进行了东风日产奇骏(DFL6460VECF)的C-NCAP试验。该车3项试验均表现良好.未出现明显弱项。正面100%碰撞中两个正面安全气囊正常展开,安全带、座椅等其他约束装置也没有异常情况发生.假人坐姿保持较好。侧面碰撞试验.侧气囊和头部侧气帘正常打开,假人坐姿基本没变;正面40%碰撞试验后,乘员舱变形很小,4个车门均可顺利打开。  相似文献   

15.
建立车身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输出B柱加速度曲线并与实车侧面碰撞结果对标,使有限元模型能够表征物理样车,仿真结果具有可信性及预测性。进行CAE侧面碰撞仿真,采用正交试验法分析车身侧面结构中的7个零件,考核各零件对车身侧面碰撞性能指标的影响,寻找出对车身侧面碰撞性能影响较大的零件及区域。进行优化设计,利用CAE仿真手段来验证优化方案。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能够判断对车身侧面碰撞性能影响较大的零件和区域,以及影响因子。能够快速、合理、有针对性的进行车身结构优化,达到优化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为改善某款国产车型的侧面碰撞安全性,基于整车侧面碰撞试验和侧面气囊与车门内饰等零部件冲击试验,建立了该车侧面安全气囊和腹部与髋部侧面碰撞MADYMO子模型.运用侧面碰撞理论模型研究了假人伤害机理和车身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计算机仿真,对车门内饰板相关部位的结构和侧面气囊进行了改进优化,并得到零部件试验的验证.结果表明,通过零部件试验的方法能有效降低假人伤害,提高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以某轿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整车全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包括底盘、车身、动力总成、乘员约束系统、假人、地毯等子系统,总结了各子系统的建模经验.按照C-NCAP规定的全正面碰撞试验条件,完成了整车全正面碰撞计算,得到了整车速度、加速度、能量和假人伤害值,并按照C-NCAP评分规则对假人伤害值进行了评价,得到了全正面碰撞的分数...  相似文献   

18.
《世界汽车》2012,(4):160-160
与2006年版和2009年版规则相比,2012年版管理规则在评分体系、碰撞速度和试验项目方面有较大变化,是一次全新改版。经过C-NCAP多年积累的试验数据和试验经验,具有中国特色的后排假人评分被纳入评价结果;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偏置碰撞)试验速度提高到64km/  相似文献   

19.
王永光  方嘉 《上海汽车》2011,(11):55-57,62
针对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的侧面碰撞要求,对某自主品牌乘用车进行了50 km/h侧面碰撞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深入分析,基于LS-DYNA平台,依据C-NCAP侧面碰撞标准建立了该车型整车侧碰有限元模型,利用实车数据验证其有效性,然后利用该模型对车身侧围结构进行改进,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车型进行了正面40%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基于hypermesh分析了试验车车身侵入量过大的原因,并对车身前围板骨架、机舱、地板纵梁和前柱加强板结构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车身结构优化后,有效地改善了车身入侵量,降低了车身罚分,提高了车身碰撞性能,保证了汽车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