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节温器失效原因节温器装在铝或铸铁的节温器座内。当水温低于75℃时,上阀门紧压在阀座上。使进入水箱的出水管的水路切断:同时.侧向阀门将2个通向小循环通道的旁通孔打开。使冷却液经旁通管直接进入水泵。其失效原因有:感应器体腐蚀、变形;石蜡泄漏、老化;支架、阀门等零件产生变形和腐蚀.造成主阀门关闭不严,增大冷却液的泄漏量。  相似文献   

2.
<正>四、冷却和润滑(一)发动机冷却系统1.一般发动机冷却系统OM626发动机冷却系统由以下部件组成:冷却液泵发动机散热器冷却液膨胀箱加热装置热交换器发动机油热交换器冷却液节温器废气再循环散热器冷却液节温器关闭阀冷却液辅助泵2.冷却液节温器冷却液节温器作为膨胀节温器使用。冷却液温度约 85℃时膨胀剂膨  相似文献   

3.
CA488系列汽油机冷却系为强制循环液冷封闭式,采用管带式散热器、扭矩型硅油风扇离合器、后弯冲压式叶轮水泵与蜡式节温器;设有进气管预热腔,当节温器温度低于83℃时,冷却液流经预热腔升温,使发动机保持在85~98℃温度下工作冷却系设膨胀水箱,能接受散热器中受热膨胀而需放出的冷却液和空气,或提供受冷收缩而需补充的冷却液,使散热器始终充满冷却液.冷却系装机试验表明,冷却、水阻与热量分配等各项特性均达到汽油车的设计指标;部件台架试验表明,各部件经历500小时可靠性试验,均未出现任何损坏,达到设计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4.
APF型发动机电子控制冷却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明 《汽车技术》2004,(11):13-16
针对目前轿车发动机普遍采用蜡式节温器和电动冷却风扇来进行冷却强度调节时存在的问题,介绍了APF型发动机上应用的电子控制冷却系统。采用该系统时,该系统对发动机只进行较小的改动,即能完成冷却循环的重新布置,使冷却液温度调节、冷却液的循环控制、冷却风扇的控制均随发动机负荷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根据蜡式节温器的工作原理,通过在同一发动机上安装不同开启温度的蜡式节温器,考察在正常工况下,节温器对汽车冷却系统的影响。通过试验发现:在冷却系统尚未达到全负荷工作状态时,初开温度较低的节温器能明显降低发动机的工作温度。  相似文献   

6.
东风汽车装有蜡质胶管式节温器,当发动机水温低于60℃时,节温器主阀门关闭,小阀门开启。温度较低的冷却水却通过与小阀门相连的小循环水管,不经水箱冷却直接流入水泵。当水温高达76℃以后,节温器主  相似文献   

7.
我国从五十年代,建立起自己的汽车工业以来,在发动机冷却系中一直沿用了波纹管式节温器。由于波纹管本身是个弹性体,直接受到发动机水管中压力变化伸缩而影响精度。国外从五十年代开始,就发展了蜡式节温器,并已取而代之。国内近年来也已向蜡式过渡。第二汽车厂已引进美国“标准汤姆生”的全套技术,将蜡式节温器的性能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胶管型蜡式节温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8.
汽车在行驶时 ,水温表指针长时间处在表盘上的红区不动 ,则表明发动机有过热现象。发动机过热将会造成其燃烧不正常 ,机油耗增加 ,功率下降 ,甚至造成拉缸或抱死。发动机过热的原因及排除 : 冷却液液面过低 ,循环流量不足。 节温器不能正常开启 ,冷却液不能流经散热器 ,只有小循环 ,而无大循环 ,冷却系冷却强度较小。可对节温器进行加热试验来检测其能否正常工作。 节温器装反 ,使主阀门打不开。安装节温器时 ,注意箭头方向应朝向散热器。 风扇皮带因过松而打滑 ,造成扇风量不足。风扇是用电力驱动 ,并由热敏开关控制 ,风扇不转动 ,应检查熔…  相似文献   

9.
姚明 《世界汽车》2005,(5):108-108
散热器易"开锅" 故障现象:一辆本田雅阁(ACCORD)2.0轿车启动后,仅怠速运转15-20min,散热器就"开锅",发动机过热,电子式冷却风扇不转动。诊断与排除:针对该车症状,首先对冷却系的外部进行检查。打开散热器盖,检查冷却液的数量与质量,正常;拆下节温器总成,并将其放入装水的容器内,加热测试,结果是:节温器上的副阀门能在规定的温度(低于76℃)时开启,但主阀门在达到95℃时最大升程仅为2mm(标准升程为8mm),说明其有故障,更换节温器后,再次启动,故障未排除。接着,对  相似文献   

10.
节温器对车用发动机冷却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节温器采用节流式调节法来控制内燃机的冷却液温度,所以当今却液流经节温器时要产生很大的阻力损失。这对提高散热器的冷却效率,减少风扇耗能是很不利的。本文通过对有无节温器的内燃机冷却波的流动阻力和冷却能力的测试和分析比较,证明车用发动机在使用自控电幼冷却风扇的条件下,去掉节温器可增水冷却液的流速,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降低风扇耗能,缩短预热时间.使内燃机热效率得到充分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正>2.冷却液循环回路(如图18、图19所示)通过一个传统冷却液泵确保冷却液循环并通过一个带蜡制元件的节温器确保冷却系统调节。发动机采用冷却液横流方案。发动机机油冷却液热交换器以并联方式连接在冷却液供给管路内。它负责确保在发动机转速很高的情况下机油温度不会过高。补液罐仅带有用于检查液位的最小和最大标记。达到 140k Pa后,补液罐端盖内的安全阀开启。机油或冷却液从泄漏开孔溢出时表示轴密封环泄漏。  相似文献   

12.
正2.电控节温器电控节温器外观如图16所示,内部视图如图17所示。它包括一个主节温器和一个节温器隔断阀。在预热阶段,隔断阀阻止冷却液流出汽缸缸体。隔断阀包含一个旁通阀,旁通阀实际上是一个屏蔽元件,当隔断阀打开时,旁通阀关闭通向旁通软管的冷却液路径。这样就可以独立控制供应至汽缸缸盖和汽缸缸体的冷却液流量,改善发动机预热时间。节温器  相似文献   

13.
正故障现象中央显示屏(CID)提示"发动机过热"。故障诊断接车后试车,发动机怠速运行约10 min后,CID提示"发动机过热"。用故障检测仪(ISTA)检测,发动机控制单元(DME)存储了故障代码"1D2404电子节温器,控制:断路"。根据相关电路(图1)检查电子节温器线路,未见异常;更换电子节温器,在对冷却系统进行排气时,发现电动冷却液泵不工作。测量电动冷却液泵的线路(查看电路图时需注意,F18车型的电动冷却液泵分为200 W和400 W两种,型  相似文献   

14.
<正>诊断:评估电子装置可通过评估温度信号检测到图谱控制式节温器和发动机冷却液切断阀中的机械故障,但无法识别哪个指定的部件存在故障。在执行诊断程序后,卡在关闭位置的节温器或发动机冷却液切断阀会导致在故障记忆中生成条目,如表2所示。热交换器的热量管理在以下过程中,冷却液将流过交换器:加热请求◆最强制冷请求◆热交换器切断阀:热交换器切断阀是在客户发出加热请求时通过空调控制单元打开的。发动机冷却液切断阀(在发动机尚未达到工作温度时处于关闭状态)可确保即使很短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蜡式节温器     
为了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改善燃料经济性,降低发动机的磨损,减轻发动机的排气污染以及满足现代汽车取暖的需要,发动机冷却系内一般都装有节温器。近些年来,世界各国都逐步采用蜡式节温器。我厂生产的EQ140和EQ245等型汽车发动机中,都采用了蜡式节温器。  相似文献   

16.
郭弘毅 《驾驶园》2010,(7):53-53
发动机怕"热"也怕"冷",切记不要拆除节温器。说起节温器,很多车友都不陌生,都知道它是冷却系统中控制冷却液大小循环的开关。当它打开时,冷却液在水泵的作用下进行大循环,流经外部散热器,也就是我们说的冷却水箱,从而达到更强的冷却效果;而当节温器关闭时,冷却液进行小循环,不会流经外部的散热器,而只在发动机内部水道内循环冷却。  相似文献   

17.
1.随意拆除冷却系的节温器 节温器是根据发动机温度的变化,改变冷却液的循环路线,自动调节冷却强度,使发动机在适宜的温度下工作。若拆除节温器,冷却液只能大循坏这就可能使发动机处在低温下工作,造成油耗增加、功率下降,影响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8.
正(接2021年第7期)3.冷却系统实现SPCCI一个主要因素是汽缸内温度,采用冷却液切换阀和电子节温器,使发动机启动后迅速升温。冷却系统布置如图44所示。冷却液切换阀由PCM占空比信号控制,63℃时开启。控制EGR冷却器和加热器芯参与发动机冷却液小循环。如图45所示。节温器63.5~66.5℃开始打开,电动节温器90℃开启,冷却系统整体循环如图46所示。  相似文献   

19.
正有1辆普通型桑塔纳轿车,在中低速行驶时冷却液温度正常,当车速达到100km/h时,冷却液温度报警灯亮,冷却液随之沸腾。经检查,该车发动机润滑系统、电路均无故障,冷却液液面高度符合要求,水箱盖、各水管连接部位、风扇及其配合使用的热敏开关工作正常,风扇皮带松紧度基本合适,水泵、节温器工作性能良好。由于该车使用年限较长,遂对散热器和发动机水道进  相似文献   

20.
正一、故障现象有一辆2011款2.0L江淮瑞风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冷却液温度表指针接近红区,发动机过热,冷却液沸腾产生蒸汽,表现为明显的高温故障。车主多次到修理厂维修,期间更换过冷却液、节温器、水泵、冷却液温度传感器,但故障依旧存在。二、发动机高温的故障原因分析分析引起发动机高温故障的常见原因:(1)冷却液量不足,冷却效率降低。(2)散热器风扇电机或电机温控开关出现故障。(3)节温器失效、卡死,使冷却液大循环受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