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臭水体治理是我国现阶段水环境治理的重要任务,黑臭水体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在建设目标、地点、范围上部分相互重合,在建设的措施、手段、途径上具有共同建设的需求。本文从控源截污和雨水源头削减,活水循环和雨水净化利用,生态修复和雨水调蓄等三大方面对黑臭水体治理和海绵城市共同建设展开研究,实现降低工程投资,提升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效果,最大限度发挥工程效益,可为专业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白藤山生态修复湿地公园结合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对场地主要元素水体进行有效疏导,采用系统治理思路,遵守自然做功、自然排水的原则,结合场地的自然地形,布置海绵及景观设施,同时满足雨水径流有序净化、蓄存、排放。项目采取三大策略:循环+重构+弹性边界;改造内容涉及三大方面:生态修复+场地利用+雨水管理。在生态学和海绵城市概念的指导下,对场地进行生态恢复和保护,通过多个节点的串联,将绿化展示、生态讲解、活动体验融为一体。白藤山生态修复湿地公园以期通过相关技术应用及实践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建设常态化设计。  相似文献   

3.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依据,起到引领和统筹作用.结合珠海市地理气候特征,探索区级层面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思路,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并为类似地区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编制斗门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首先分析了规划区内存在的主要问题,识别重点建设方向,提出规划建设目标及指标体系;然后从规划区生态环境本底特征出发,强调海绵城市大系统构建,完善顶层设计,构建海绵城市水生态格局;最后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系统规划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等内容,科学、系统地引领指导斗门区海绵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正式公布,其中提出:广州要新建、改造51个海绵公园,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新建25处人工湿地和128处植被缓冲带,集中净化建成区的黑臭河涌水体……规划中还特别提出,公共绿地中至少应有50%作为用于滞留雨水的下沉式绿地,绿地应低于周围地面50 mm。  相似文献   

5.
公园绿地、河湖水网作为天然的海绵体,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珠海市金湾试点区结合本地特征,在源头削减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区域河湖水网公园绿地,充分发挥河湖水网公园绿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作用,实现径流雨水的有效控制和地表水质的明显改善,将周边片区有效的串联,使碎片式的海绵体连片化,并最终形成"大海绵区域",发挥调蓄、净化效果,综合解决片区水量平衡。突出"大海绵"完善区域"弹性"构建,由此形成的"大小海绵"共存体系,是满足海绵城市建设"弹性"诉求的根本途径,为城市发展兼备形象与内涵提供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6.
<正>为建设以生态为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切实加快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到2020年,贵阳市计划建成9条海绵型示范道路、11个海绵型示范公园绿地、9个海绵型示范小区和12条生态景观示范河道,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设中,贵阳市结合自身生态条件,突出原生态保护,因地制宜选择渗、滞、蓄、净、用、排等多重措施,科学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透水铺装、透水路面、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将70%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海绵城市在我国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主要解决城市径流雨水“质”和“量”的问题。芜湖市作为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在城市建设项目中均要求落实海绵城市理念。以芜湖市3条不同类型城市道路为研究对象,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条件,从雨水径流污染及径流总量控制两方面着手,通过道路横断面坡向优化,并提出环保雨水口、透水铺装、盖板排水沟、生态树池(带)及生物滞留设施等渗透、滞蓄和净化雨水的技术优化措施,实现道路年径流污染控制率及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目标,能有效减少雨水径流污染问题以及缓解城市排水压力,可为相关城市道路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7月2日,财政部发布《城市管网及污水处理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该补助资金指的是,中央财政安排支持城市管网建设、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利用、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市排水防涝及水生态修复的转移支付资金。补助资金用于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9.
吕旻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3,(9):212-215+23-24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落实,上海市水务局发布《上海市水务设施(厂/站)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推进污水处理厂等水务设施进行海绵化。结合某大型污水厂改造工程,提出海绵城市设施建设方案,通过运用雨水缓存塘、植草沟、透水铺装等设施,实现新增建设区域内径流总量控制;通过雨水缓存塘的利用,提高服务地块雨水秩序能力,并错峰排入厂区已建雨水系统,避免已建雨水管道大面积翻建,同步提升厂区景观效果。通过海绵城市设施建设,工程新增区域可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雨水系统重现期达到3 a一遇标准。  相似文献   

10.
<正>为科学、全面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成效,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各地将依据试行办法中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等6个方面的指标,对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对绩效评价与考核工作中存在弄虚作假、瞒报、虚报等情况的城市予以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定量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效果,通过采用层次集对分析法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评价研究。首先,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特点筛选出了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指标;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集对分析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联系度,并据此进行效果评价;最后,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多个角度对某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与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设意见,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及城市内涝等问题,从海绵城市理念出发,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以及LID(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分析,详细阐述了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屋面绿化、渗透塘、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LID技术在民用建筑建设中的应用,解决了城市内涝、热岛效应等问题,同时对节约用水、缓解排水压力也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生态海绵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新模式,对于增强城市防洪抗涝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构建"生态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对城市雨水进行规划利用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基于"生态海绵城市"的含义及发展概况,研究了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目标与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4.
荆州古城经过一系列的水利建设,防洪体系日益完善,但水体面积缩小、水污染严重、水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古城经济、旅游发展的瓶颈。本研究将水污染控制、水生态能力的恢复作为工程重点,在系统模型及总量目标的定量分析基础上,将污水管网建设、清淤、生态环境构建等工程内容联系成整体,建立完整的水环境整治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为响应国家大力建设"海绵城市"的城建理念,利用西龙立交建设的契机,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纳入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等设计元素,将西龙立交建设成具有生态调蓄、渗透、净化功能的海绵型立交。  相似文献   

16.
在面临迅速的城市化和极端天气这两大挑战的情况下,我国正采取一种新策略,将城市变成巨大的“海绵”,城市“海绵化”改造被提上建设日程,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海绵城市”建设正日益受到重视。海绵城市对于系统解决城市发展中的水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参照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第一批试点城市萍乡市的建设经验,结合相关规范、标准和图集,因地制宜地进行了人行道的海绵化设计,可供后续低影响开发建设项目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下凹式绿地是是基于源头控制的一种城市雨水低影响开发技术,对城市雨水径流有一定的蓄滞和净化效果。介绍了下凹式绿地的应用情况,归纳总结了其水文效应和净化效果,并对净化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下凹式绿地的设计和提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安徽省池州市赵圩黑臭水体,提出多技术综合运用的技术方案,采用"外源减排、内源清淤、水质净化、生态恢复"为主体技术路线,系统运用控源截污、海绵化改造、底泥清淤、增强水动力、生态修复等技术措施治理赵圩黑臭水体,通过定量计算验证整治后基本消除了外源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工程投入运行后赵圩已基本消除水体黑臭,水生态恢复,实现长治久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水生态系统修复是实现我国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重要手段。重点介绍了微生物活化(IMA)技术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并结合君竹河综合治理项目分析技术应用成效。工程实践表明,水生态系统修复是消除水体黑臭,提升水环境质量的必要手段;IMA通过促进本土有益微生物成为优势群落,有效提升污染受损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能力,逐步提升水环境质量并稳定维持。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也带来了城市硬化面积占比增大的问题,在雨季易发洪涝灾害。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可有效提升城市排洪能力,同时可实现径流污染物的净化,现已逐渐得到推广。本文依托上海市城市道路设计方案,以横断面分幅形式及退让区域绿地情况作为控制指标,对四条道路设计方案进行分析;通过评价指标对道路设计成果进行评估;并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出优化思路。本文研究成果可为现有城市道路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