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对两榀双层双跨钢筋混凝土叠合框架和一榀整浇框架的试验,分析了叠合框架的受力性能,提出了叠合框架梁叠合面破坏机理及防止叠合面破坏的构造措施,证实了二次受叠合框架梁中存在荷载预压应力区。它对叠合梁抗剪有利。  相似文献   

2.
根据两榀高效预应力叠合框架和一榀整浇框架的实测资料,对预应力叠合框加柱和整浇框架柱的受力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叠合框架柱在水平底周荷载作用下进行弹塑性阶段后,受拉区钢筋出现应变超前的本质原因,提出了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下叠合框架节点刚度弱化现象及加强节眯刚度的构造措施,对高效预应力叠合框架在高地震区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三榀混凝土框架实例资料发现:叠合框架柱的承载力并不因叠合工艺和二次受力而降低;受拉钢筋和受压混凝土的应变滞后对于对比框架,柱的反弯氏于对比框架柱。经对比,提出防止叠合框架节点刚度弱化的措施,对工程实践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两根预应力叠合连续梁和两榀预应力叠合框架及其对应的一根现浇连续梁和一榀现浇框架进行了加载破坏对比试验 ,探讨了预应力叠合受弯构件的延性性能 ,为预应力叠合结构的广泛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SRC单跨两层框架结构拟动力地震反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SRC框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能,本文采用计算机-作动器联机试验方法进行了一榀单跨两层SRC框架结构地震反应试验研究.输入的地震波为ELCENTRO(1940NS)波。根据试验结果,本文对SRC框架破坏机制、变形、延性等工作性能作了初步的研究,并且根据SRC柱的滞回曲线特性确定框架的层间恢复力模型,从理论上对试验框架进行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理论分析曲线与实测曲线作比较,两者符合良好,所编制的程序可以用SRC框架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相似文献   

6.
通过2榀2种类型(梁和柱均配置无粘结预应力钢筋和仅梁配置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模型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对其破坏形态、延性、强度、刚度及能量耗散能力等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能量主要由框架的非预应力构件承担,而且主要集中在框架柱上;对于梁和柱均配置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的框架,能量大部分集中于框架的中柱.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加固震损非延性钢筋混凝土(RC)框架抗震性能,制作并完成了1榀1/2缩尺两层两跨非延性RC框架子结构试件加固前后的拟静力试验. 将试件加载至峰值承载力,对采用外包CFRP法对震损节点处进行加固后的试件进行试验研究,获得了CFRP加固震损非延性RC框架的破坏形态与滞回曲线,分析了其刚度、强度、延性和耗能等抗震性能指标,并与完好结构进行对比. 分析结果表明:CFRP加固对提高震损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最大水平承载力、初始刚度有限,对其耗能能力提升明显;加固结构的平均位移延性系数为2.81;当其最大层间位移角到达1/50时,加固结构依然具有较大的安全储备空间,加固后的震损非延性RC框架结构可以用于地震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3组由无机锚固料植筋形成的框架节点和1组整体浇筑框架节点足尺模型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其抗震性能,对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滞回曲线、承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无机锚固料植筋连接形成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较好、承载力较整浇节点有所提高、具有很好的延性,可以满足抗震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9.
后张预应力预制混凝土框架中节点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决有限元研究中预制混凝土框架节点处新旧混凝土叠合层界面黏结与穿过叠合层钢筋难以模拟的问题,讨论了有限元软件ABAQUS中模拟新旧混凝土叠合层黏结性能的不同方法,引入叠合层的黏结滑移本构和钢筋的剪切-滑移模型相结合的本构关系,建立后张预应力预制混凝土框架中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计算结果与足尺模型的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开展了轴压比、混凝土强度、预应力筋有效应力及筋黏结构造(全黏结、部分黏结和无黏结)等有限元参数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轴压比由0.2增加到0.4时,承载力提高了11%,由0.4增加到0.6时,承载力增加不明显;提高混凝土强度、增加有效预应力可显著提高承载力;预应力筋黏结构造对节点承载力影响不显著,增加无黏结长度,可一定程度延缓节点的屈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一榀两跨三层型钢混凝土框架模型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翼缘狗骨式削弱的型钢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框架按"强柱弱梁"的原则设计,且对节点核心区附近梁端工字形型钢的上、下翼缘采取狗骨式削弱,并适当增加了梁端根部到型钢翼缘最大削弱部位纵向钢筋的配筋量。试验结果表明:框架的变形能力、承载能力、延性、耗能能力等受力性能均满足延性框架的抗震要求;这种构造措施能将塑性铰从梁端根部转移到翼缘削弱部位从而有利于型钢混凝土框架形成梁铰耗能机构,增强其耗能能力。采用ANSYS参数化程序设计语言(AP-DL)编制了命令流,对模型框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基于分离模量理论计算的翼缘削弱的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全过程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神经网络模拟框架柱低周反复加载试验性能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神经网络的智能特点,通过对一框架柱在低周反复水平荷载作用下行为的“学习”,来模拟框架柱经受不同荷载历史的性能。模拟结果试验检验,符合良好,表明了用神经网络模拟试验代替部分真实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近日从“汽车售后服务与服务标准化研讨会”上获悉,汽车售后服务标准化工作思路、汽车售后服务业标准体系框架(草稿)已基本形成,该体系框架将重点推动8大重点标准的制定。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空心砖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行为,进行了1榀足尺空心砖完全填充、1榀足尺带洞口的单层单跨空心砖填充RC框架结构模型的水平低周循环荷载加载试验,研究了空心砖填充RC框架结构的破坏形式、滞回特性及位移延性等试验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大量单层单跨填充墙RC框架模型的试验数据,分析了洞口对填充墙RC框架极限抗侧承载力和初始刚度的影响,给出了相应的折减系数计算式.研究结果表明:与带洞口的RC框架相比,完全填充的RC框架的水平峰值荷载在早期加载阶段最少可增加70%;随着填充墙破坏程度的加大,当层间位移角达到1%时,两者水平峰值荷载基本相等;洞口降低了填充墙RC框架的抗侧承载力,但结构的变形能力得到了改善,填充墙的开裂及破坏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框架地道桥的动力特性,从动力特性角度分析桥梁施工质量,运用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系统,对某新建斜交框架地道桥进行了现场实测,同时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做有限元分析,比较自振频率与冲击系数两项参数的理论值和实测值。结果表明:两项参数的实测值与理论值相差不大,证明了有限元分析模型的适用性;对于新建框架地道桥,当静力特性受条件制约无法分析时,可从动力特性角度分析其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5.
W.Klingenberg断言球面S^n(1)的凸半径R=π/2,但没给出证明,由J.H.C.Whitehead给出的一个更一般的定理,人们由此可得到这一结论。在这个注记中,我们给出这一结果不同于J.H.C.Whitehead的,但却初等的证明了(没有用到Jacobi场)。  相似文献   

16.
为对标准Ⅲc型轨枕进行外形优化及揭示轨枕优化前后道床横向阻力特性,针对Ⅲc型轨枕特定部位增设混凝土加宽(加厚)块,形成3种框架式轨枕,结合道床横向阻力测试实验,分析对比不同道床断面形式下(砟肩宽度300 mm堆高0 m;砟肩宽度500 mm堆高0 m;砟肩宽度500 mm堆高150 m)各框架轨枕与标准Ⅲc型轨枕道床横向阻力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道床断面型式下,各型框架轨枕均能有效增大道床横向阻力,相较于标准Ⅲc型轨枕,A型框架轨枕(轨枕承轨台双翼缘型)可提升道床横向阻力37.8%~50.8%,B型框架轨枕(枕中截面十字型)可提升道床横向阻力25.5%~41.0%,C型框架轨枕(轨枕承轨台下底部加厚型)可提升道床横向阻力13.3%~23.0%.   相似文献   

17.
设B(4,1,m)是具有一个公共点的m个K,组成的图,J.C.Bermond猜想当m≥4时,B(4,1,m)是优美图,本文证明了当4≤m≤13时该猜想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18.
单调荷载下叠合受弯构件延性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预应力混凝土叠合连续梁、混凝土叠合框架梁、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框架梁及相应的对比梁、对比框架梁在竖向单调荷载下的试验成果分析,证实了二阶段制造、二次受力不会降低叠合受弯构件的延性,提出了保证叠合受弯构件延性的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19.
依据混凝土叠合板的拼接试验研究,叠合双向板的工程经验,以及叠合梁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叠合双向板的内力和配筋计算方法,以求在理论上解决叠合双向板的设计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多投报文传输协议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研究计算机网络中“多投”传输协议的性能分析方法,推导出了各咎复杂拓扑结构下的多投报文时的报文流量计算公式;具体分析和比较了“基于发送方”和“基于接收方”两各凤方法中系统产生的应答报文(ACK/NAK)流量;并进一步得出,当线路报文传输概率较小时,“基于接收方”比“基于发送方”可靠多投方法要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