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升船机适用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一心 《水运工程》2006,(10):160-163
探讨升船机适用条件,提出升船机在优化航道网、提高航道通航效率中的作用。升船机的省水特点决定了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航道开发建设中的地位。升船机也是解决高坝通航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刘锦  易春辉  王洋 《水运工程》2017,(12):14-19
水力式升船机是高坝通航建筑物,其电气控制系统的正确和快速反应极为重要。以景洪水力式升船机的驱动系统和承船厢系统为例,采用充、泄水阀门和承船厢的上、下游卧倒门的自动化控制流程,通过升降承船厢实现厢内自动快速充放水,此方法已在景洪升船机取得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3.
水力式升船机是高坝通航建筑物的一种新形式,在国内外没有运行经验可供借鉴。为保障水力式升船机安全可靠运行,针对重要风险源风险评价的模糊性难题,通过构建水力式升船机重要风险源因子事故树,辨识水力式升船机运行风险因子及其逻辑关系,提出基于模糊理论的水力式升船机运行安全重要风险源风险分析方法。以景洪水力式升船机为例,定量分析风险因子的风险等级,对水力系统、机械系统重要风险源进行安全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客观地评价风险,可为水力式升船机运行风险预警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水力式升船机以水力代替电力的新型驱动方式,在高坝通航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保障水力式升船机安全运行,针对其驱动核心输水系统运行安全进行风险分析。构建水力式升船机输水系统运行风险评估方法的理论体系,剖析输水系统运行原理,阐明输水系统竖井水位差风险特征;基于云模型理论,建立输水系统竖井水位差风险预警指标;依托景洪水力式升船机,预测100米级水力式升船机输水系统竖井水位差风险指标阈值。结果表明,本方法可有效控制由竖井水位差引起的水力式升船机运行风险,将其应用于水力式升船机领域风险预警,能够为水力式升船机的运行风险防控提供决策。  相似文献   

5.
百色水利枢纽最大通航水头为113.80 m,上游库区水位变幅大,下游右江水位变化速率快,航运用水会对枢纽发电效益产生影响,建设通航设施面临高水头通航、节约水资源、降低对已建设施安全与运行影响等技术难题,建设方案应实现高效通航、运行可靠、维护便利、投资经济等多重目标协同效果最优。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工程采用船闸与升船机组合方案、升船机与升船机组合方案、单级升船机方案和多级船闸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推荐船闸与升船机组合方案,其发挥了船闸适应大水位变幅和升船机提升高度大、过闸时间短的技术优势,并对升船机形式进行比选,推荐的船闸与全平衡卷扬式垂直升船机组合方案能够实现高效通航、运行可靠等建设目标。为实现高坝通航提出了新思路,对类似工程建设及规范修编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水道港口》2007,28(1):47
本刊从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获悉,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于2006年12月23~24日在天津召开了“高坝通航中间渠道和渡槽的尺度及通航条件研究”成果鉴定会。鉴定专家委员会的鉴定意见认为,由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完成的该项研究,采用现场调研和国内外资料分析、物理模型试验、遥控自航船模试验、数值计算的技术路线,以龙滩通航建筑物两级垂直升船机带中间渠道和渡槽方案为依托工程,同时针对山区河Ⅳ、Ⅴ级航道的高坝通航中间渠道、渡槽和船厢尺度及通航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该项研究技术路线正确,成果可信,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所提出的“不同类型中间渠道和渡槽尺度的确定原则和最小断面系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7.
根据工程总进度安排,构皮滩水电站在2008年汛后下闸蓄水,位于水库内的第一级升船机需在蓄水前完成水下部分施工。受地形地质条件、左岸缆机平台布置、施工进度要求等因素制约,第一级升船机布置和选型极其困难。本文通过对构皮滩水电站通航建筑物第一级升船机形式选择及布置方案进行研究,从技术条件、通过能力、施工工期、经济效益等方面,对采用常规全平衡式升船机形式与下水式升船机形式两种方案进行了全面比选,研究并提出了上游下水式垂直升船机创新布置方案,有效解决了升船机建设制约工程蓄水发电的核心矛盾。  相似文献   

8.
文中针对乌江思林升船机电气系统,从总体规划设计角度,提出了升船机电气设计原则,电气控制网络结构,现地I/O子站的设置,三种控制模式,系统软件与硬件实现,主要流程设计。此总体方案设计已用于乌江思林升船机及乌江沙沱升船机电气系统。  相似文献   

9.
以白鹤滩超高扬程齿轮齿条垂直升船机工程为例,对不同机房形式的升船机方案,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考虑地基-塔柱-顶部机房共同作用的升船机塔柱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升船机塔柱和顶部机房在不同工况下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对比不同工况的地震响应和鞭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塔柱结构一阶振型是横向振动,二阶振型是扭转振动,进行塔柱结构设计时有必要适当增强结构的抗扭刚度;地震作用下超高扬程升船机结构鞭梢效应明显,分离式机房较整体式机房在鞭梢效应方面表现更弱。在升船机结构设计时宜合理选定机房形式,塔柱顶部宜采用梁板结构连系。  相似文献   

10.
隔河岩第一级升船机主提升系统的设计是实现船机通航功能的关键,也是升船机可靠运行的保证。本文介绍了隔河岩第一级升船机主提升控制系统,并对其组成结构和功能做了详细说明。另外对系统的可靠性保证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升船机厢内船舶最大纵向系缆力的计算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尝试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建立卧倒门启闭时升船机承船厢内船舶所受最大纵向系缆力的计算模型(NNCM-MLHF-SLC-TGO);根据岩滩升船机和三峡升船机的模型试验资料对网络模型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神经网络计算模型可用于船舶所受最大纵向系缆力的初步预测;同时为升船机承船厢水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余良民 《造船技术》1997,(12):27-30
本文记录并分析了作为三峡升船机的中间试验工程的水口升船机承船厢下水计算,技术准备和下水过程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水力浮动式升船机工作原理,提出了水力浮动式升船机的适用条件判别准则,以及平衡重、输水系统等关键部件的设计方法,并建立了水力浮动式升船机的数学运行仿真模型,为水力浮动式升船机的设计运行提供了基础分析理论和依据,为进一步研究该新型升船机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此文在对拟建的长江三峡工程的升船机的效能作综合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为充分发挥三峡工程航运和发电的综合效益,升船机应尽早,尽快建成,投入运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浙江省娥升船机轨道梁大修工程中,通过对斜面升船机轨道梁破损原因的分析,采用增设钢轨固定,活动垫板,钢筋网、钢纤维混凝土等技术措施,获得了较好的工程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电气控制系统的稳定、准确和快速反应对升船机运行至关重要。本文以福建水口升船机电气控制系统技术改造工程为例,探讨了如何构建可靠、容错的升船机电气控制网络,分析了如何处理升船机自动化运行中的常见关键技术难题,最后对安全保护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屈斌 《中国水运》2015,(2):49-51
作为目前世界上提升高度最大的升船机,三峡升船机具有建设规模大、技术难度高、运行控制复杂特点。为确保三峡升船机的安全运行,三峡升船机采用先进计算机监控系统并配以各种先进的传感器实现三峡升船机的自动控制。本文介绍了三峡升船机电气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在升船机领域所取得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水力式升船机在基础理论及输水阀门防空化、船厢抗倾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形式升船机的收敛稳定性通过原型观测得到充分验证。其次介绍了中国特有的船厢下水式升船机水动力学及运行安全关键技术、传统升船机安保措施上的创新技术。此外对大型升船机水动力学基础研究、升船机三维数值模拟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王婷婷 《水运工程》2022,(3):118-121
针对三峡升船机运行流程中部分机构运行时间较长、影响运行效率的问题,开展了升船机运行流程优化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和理论计算,指出上下游航道水位差小于一定范围时抽管道水步序会影响升船机运行效率。结合长期的运行管理经验,提出三峡升船机抽管道水流程优化方案,并进行安全性论证和效能分析。结果表明:现有条件下,流程优化后可每厢次节约升船机设备运行时间约70 s,极大提高升船机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20.
德国升船机技术与管理的考察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德国升船机工作原理、运行维护管理与内河航运管理体制的考察研究,对三峡工程升船机的建设、管理和长江航运规范化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