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能网联化已经成为当代汽车发展的重要主题,传统汽车网络通讯技术CAN,LIN等很难支撑汽车智能网联化的进一步发展,汽车以太网技术将在新一代汽车网络架构中承担重要角色。文章对汽车网络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对汽车以太网技术特点和现状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汽车以太网技术的优势,研究了汽车以太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与主要挑战,并探讨了汽车以太网对新一代汽车网络架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技术的进步,汽车正朝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汽车将成为互联网当中高度自动化的智能终端.智能化的汽车依赖于高效、可靠的车载网络通讯系统,以太网技术以自身的优势引入汽车通讯领域,给汽车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已成为未来智能汽车发展的基础.文章结合当前车载网络技术的现状和需求,从汽车智能化的角度对车载网络技术进行研究,并对未来车载以太网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随着汽车电子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逐渐成为车联网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基于此,分析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现状,探讨了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三大车联网技术,即智能驾驶辅助、车载资源管理和智能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联网技术发展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车载网络安全的系统设计研究及关键技术开发,以应对黑客通过网联攻击车辆,建立智能网联汽车车内网络信息安全交互模型;分析“外部网络环境”与“车内ECU群体”之间进行“信息资源”交互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研究其对车内网络信息安全的破坏机理;利用基于密码学理论研究车内网络安全通信协议的设计方法,解决车内网络在智能网联汽车环境下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5.
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快速发展,使汽车成为了移动智能空间和场景服务的体验终端。车载主机作为智能座舱人机交互的主控制器,集成了越来越多的车载功能。日趋复杂的功能和界面形成了对驾驶员注意力的争夺,而车载语音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帮助驾驶员降低对车内设备的操作依赖,增加车辆驾驶安全性。CAN总线技术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车载通信技术,为汽车语音功能的设计提供信号传输技术。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择智能网联汽车毫米波雷达技术来展开深入分析,首先简述车载毫米波雷达的概念及原理,然后分析车载毫米波雷达在智能联网汽车中的应用原理和应用场景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最后探讨了毫米波雷达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提高智能联网汽车在道路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障车内人员和路边行的安全,为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技术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随着汽车向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以太网技术逐渐应用到汽车领域,并且使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针对车载以太网,介绍了车载以太网技术与发展情况,车载以太网的相关标准制定情况,并且研究了目前车载以太网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8.
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对车载网络通讯速度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车载以太网因其传输速度快、功耗低等优势在汽车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车载以太网在传统以太网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更符合汽车对通讯质量和电磁兼容的要求。为保证车载以太网在汽车中应用的可靠性与稳定性,需要开展相关测试工作。本文分析了车载以太网物理层、交换机、通讯协议的技术特点以及一致性测试方法,为主机厂和零部件供应商开展车载以太网的可靠性研究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传统汽车网络总线类型及网络架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智能网联汽车特点智能化和网联化、以及智能网联汽车对传统汽车网络架构的挑战,提出基于以太网的汽车网络架构解决方法、并阐述了应用以太网网络架构的应用推进过程、介绍了汽车以太网应用协议的分类,解决了汽车大数据传输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政 《时代汽车》2021,(1):14-15
随着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的不断发展,车辆对数据传输带宽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车载以太网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车载以太网的特点及其应用过程,着重研究了车载以太网的DoIP诊断通信技术,剖析了DoIP技术对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这四个网络层级的需求以及DoIP数据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正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快速推进,给汽车产业带来新的技术变革浪潮,同时也让行业迎来新的商机和挑战。"CHINAPLAS 2019国际橡塑展"围绕"创新塑未来"的主题,致力为汽车行业提供高科技含量的应用解决方案。智能表面内饰,智能网联发展的"先行者"顺应智能网联化的发展,近几年汽车内饰已不仅仅是"颜值派",未来车内的每一个表面都可以智能化。可以预见,智能内饰将成为颜值与内涵相结合的"实力派"。要实现智能网联化,  相似文献   

12.
智能汽车与车联网技术不断融合,汽车正朝着智能化和网联化方向发展。随着车载网络(例如:CAN网络)的复杂性以及车辆与外界相连的方式增加,汽车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大幅上升。入侵检测系统作为保护车载网络安全的重要屏障,可以有效检测外部入侵和车辆异常行为。首先,介绍了车载网络的安全属性,并分析了智能网联汽车的网络安全问题以及车载CAN网络的脆弱性和对其的攻击方式。其次,总结了近几年车载CAN网络入侵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未来车载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提出几项开放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智能网联技术的普及速度 1.什么是智能化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ICV(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是指车联网与智能汽车的有机联合体.智能网联汽车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车、路、后台等智能信息的交换共享,实现汽车的安全、舒适、节...  相似文献   

14.
<正>当下,汽车正向着智能化与网联化的方向发展,从而衍生出智能网联汽车的概念,国内外一些机构已经给出了比较通俗易懂的解释。智能网联汽车指通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设备,或同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拥有V2X(即车与人、车、路等)信息交互能力,具备复杂的环境感知、  相似文献   

15.
随着汽车行业快速向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的方向发展,车载电子器件(ECU)在整车系统中逐渐增多,整车和ECU已经实现从物理方式到软件升级(OTA)的更新迭代。当前针对汽车的黑客攻击事件频发,OTA功能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重要功能,也成为黑客的重点攻击对象。攻击者通过劫持、篡改、替换等攻击方法对智能网联汽车OTA升级链接发起攻击。文章基于当前智能网联汽车OTA升级架构进行安全分析,通过设计安全的OTA升级方案,提升整车OTA升级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产业技术格局的快速演进,在互联网时代,哈曼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重塑车内信息呈现方式,引领数字化转型革命,进一步推进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进程,革新用户体验。在本届车展上,哈曼以"提升智联生活新体验"为主题,展示公司在革新未来互联生活体验的科技成果,包括车内人机交互的核心智能座舱、DRVLINE自动驾驶平台,远程信息处理技术、为驾乘者重新定义车载娱乐体验的新一代汽车音响产品和HALOsonic声音管理  相似文献   

17.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汽车在给我们带来便利性的同时,车联网、自动驾驶、大数据等各种新技术的应用,面临的安全威胁也大大增加,智能网联汽车的信息安全不仅涉及到财产安全,也涉及到人身安全以及国家安全。本文详细描述了商用密码在智能网联商用车上车内通信安全、车云身份认证、OTA安全、远程控制安全等不同场景的应用实践,在充分发挥密码在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中的基础支撑和核心保障作用的同时,构建以密码技术为核心的智能网联汽车安全防护体系,大力推动密码科技创新,完善密码标准体系,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和信息化相关标准与密码国家标准、密码行业标准保持协调统一,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睿 《专用汽车》2023,(11):34-36
针对智能网联汽车中车辆感应技术、辅驾技术、车载网络组织技术具有的特点展开详细分析,从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逻辑框架的建立、标准体系建立依据、标准体系框架的建立三个方面入手,系统论述了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发展框架的构建方式,为进一步促进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一、概述智能网联汽车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提出的新概念,是智能汽车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带来了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事故频发等社会问题。智能网联汽车是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案。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X指人、车、路、云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从汽车网络安全现状分析出发,研究目前车载网络主流的汽车总线技术,在此基础上对目前智能网联汽车上存在的总线安全威胁进行分析,同时对总线技术安全策略进行研究,并展望智能网联汽车总线技术未来发展趋势。智能网联汽车是指车联网与智能汽车的有机联合,是搭载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车、路、云平台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从而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节能、高效行驶体验,并最终可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