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该文通过研究上海地下公共工程的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防汛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上海地下公共工程防汛防台管理体系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正>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南延线暨光谷广场综合体工程近日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集轨道交通、市政设施、地下公共空间于一体,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4.6万m2,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市政交通综合体工程。武汉光谷广场综合体工程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既有光谷广场下方,工程空间布局分为3层。地下一层为地铁站厅及地下公共空间,地下一层夹层为地铁9号线站台、鲁磨路公路隧道;地下二层为地铁2号线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具体项目地下公共工程防汛影响专项论证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分别对施工期和使用期作了防汛安全影响研究.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工程施工期对周边防汛设施的影响,并针对该地下公共工程施工期和使用期存在的防汛安全隐患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最终给出了防汛论证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醋经纬  曹东  李通  杨博 《公路》2022,(5):292-297
中央商务区的特点决定其交通矛盾突出,采用地下空间交通一体化设计,是改善中央商务区交通的优先途径。以地下道路交通为骨架、公共交通为主导,因地制宜地将地下开发系统和地下道路系统进行有机整合,集约化城市公共资源的整合共享、复合型城市功能的配置组合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实现城市公共资源共享、能源的集约化。以某新区起步区二期路网一期工程的地下空间交通一体化设计案例为基础,从交通模型预测、功能定位、技术标准、总体方案布局、出入口设置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地下环隧设计,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当前超大型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界面复杂、涉及专业及管理部门多,传统的规划及设计分工和管理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本文结合广州南沙横沥岛尖地下公共空间综合体的开发实践,探讨了复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管理问题,涉及管理机制、开发模式、技术保障等多方面因素,提出基于片区开发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一体化开发模式,以期为类似片区开发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14年,浙江省杭州市计划开发地下空间500万m^2,其中新开工300万m^2、完工200万m^2,同时,建成地下停车位3.5万个,其中主城区建设3万个。在这些地下停车位中,很大一部分属于房屋项目的配建车位。去年实施的《杭州市城市建筑工程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标准实施细则》明确要求,公共租赁住房应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设置至少一层地下车库作为公共停车库,公共停车位数量不少于总户数的20%;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建设进程中,合理利用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青岛市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地铁建设。在地铁建设的同时,同步按照规划建设快速路,并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实现轨道交通、快速路、地下综合管廊"统一路由、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此举可避免路面的二次开挖,有效降低建设成本,并减少对人们出行的困扰。现针对目前正在实施的青岛地铁4号线,分析三者的结建方式,从工程的实施难度、投资等方面论证同步结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的需要,建设安全、绿色、活力、智慧、友好的街道,统筹协调街道交通、公共活动、经济、环境功能与效益,结合市政道路建设及整治工程实际情况,开展全要素技术标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路面系统、地下管线、综合杆、综合箱及城市家具等。  相似文献   

9.
娄中波  王海燕  朱彬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8):125-128,383,384
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是可持续城市化面临的最大挑战,出路在于集约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城市地下空间包括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商业设施、地下管廊、地下车库、城市综合防灾系统、地下仓储、高层建筑地下室、地下军事系统等诸多领域。地下交通设施,又分为地下铁路、地下步行街、人行通道、城市隧道、地下联络通道等。地下交通设施的完善,是解决地面交通拥堵的又一途径。目前,我国的地下交通设施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该文对泰达MSD地下交通空间工程总体设计进行论述,并通过VISSIM交通仿真软件对总体设计进行检验,给同行提供一种地下交通空间工程的设计思路,抛砖引玉,期待同行们设计出更多安全、畅通、有序的地下交通空间工程。  相似文献   

10.
付军  杜峰 《隧道建设》2010,30(6):678-682
针对目前国内常用的地下连续墙接头形式及国外新型地下连续墙NS BOX钢制地下连续墙工法作了介绍。结合上海轨道交通四号线修复工程,介绍了该工程中地下连续墙接头的施工难点、地下连续墙接头比选过程以及相应的技术保证措施,通过对该工程的实际应用以及检验,证明了采用十字钢板接头形式在软土地区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隧道及地下工程的产业化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的行业特点、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出路,指出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事业的产业化发展方向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国家快速发展对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需求巨大,隧道及地下工程的产业化前景辉煌。同时建议国家和政府给以适当的扶持。  相似文献   

12.
钻孔灌注桩是地下隐蔽工程,每座桥梁的地质情况千差万别,尤其在溶洞发育的复杂地质条件下,就要特别重视。总结了武汉市八一路延长线工程菱角湖大桥灌注桩施工的经验,详细阐述了岩溶地区钻孔灌注桩施工的工艺流程、灌注桩质量控制的要点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应对方法等。  相似文献   

13.
软岩超浅埋近接跨越既有隧道地层变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地下工程中常遇到软弱围岩近接问题。深圳市丰盛町地下街D区就是软岩超浅埋近接跨越既有隧道的典型工程,它在垂直下穿埋设有大量地下管线的深南大道的同时上跨两孔地铁区间隧道,其最小埋深仅3.9m,结构跨度13.7m,地下街底部与地铁隧道顶部的净距仅为0.33m,地层变形控制十分困难。针对丰盛町地下街D区的工程特点,根据设计和施工方案,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预测地下街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及地铁区间隧道变形以验证方案的合理性,总结出软岩超浅埋近接跨越既有隧道地层变形分布规律,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津滨轻轨明挖区间横跨城市管线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对该种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步骤:管线加固与导墙施工、地下连续墙的分幅原则、泥浆制备、成槽工艺、钢筋笼加工安装、混凝土灌注等进行论述。此技术实现了不切改管线进行明挖地铁施工,为同类工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郭陕云 《隧道建设》2014,34(9):815-822
在分析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环保优势及其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水土流失、地表沉陷、爆破振动、"三废"危害等)的基础上,着重提出减少隧道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的对策:1)从长计议,合理加大工程投入,适当提高设计与施工标准;2)设计、施工要查明水环境,保护水资源,重视地质预探预报工作;3)正确认识"长隧短打";4)较大幅度地提高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机械和专业化水平;5)做到"达标排放",强调工程材料无公害;6)防灾、救援设施和管理制度必须完备。希望有关方面进一步重视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环境问题,力争做到积极开发、合理利用、精心构筑、科学运管。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中对重要管线保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从刚 《隧道建设》2007,27(2):68-71
在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中,地下管线不仅影响工程施工工期和安全,而且对工程投资和周边环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何降低其影响成为城市地下工程施工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通过在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九亭站某出入口施工中对横穿出入口基坑的电力排管原位悬吊结构及其保护措施所涉及的一些问题的解决和技术总结,为以后城市地下市政工程施工中类似问题的处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郭陕云 《隧道建设》2019,39(10):1545-1552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同样突出,重视和解决当下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困局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首先,从国家基本建设的发展态势及隧道与地下工程的优势分析,得出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有着良好的历史机遇。通过实例说明目前隧道的发展困局主要是隧道工程巨额亏损。然后,从工程理念、技术运用、管理体制和实务操作等方面分析导致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困局的原因: 1)处于主导地位的理念措施造成专业领域建设指导思想的混乱,包括低造价“王者称霸”、“狂躁症”害人害己、旧思维难以生新; 2)在技术方面,主要是工法运用不当带来的严重后果; 3)隧道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失调和管理实务操作失控,造成的不良后果明显。最后,从事业和产业进步的角度出发,提出对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的建议: 1)改革建设管理体制; 2)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3)走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之路; 4)培养和造就隧道建设专业队伍; 5)重视和提倡工程经济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郭陕云 《隧道建设》2011,31(6):648-651
分析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的现状,指出着力执行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是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的迫切需要。阐明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的概念,以隧道建设期岩溶地质风险的控制为例说明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的主要时段及操作要点。剖析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过程的重要特征及管理的突出难点。指出关键在于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并提出提高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有效性措施:一是必须实施动态化管理,二是正确坚持专家评审制度,三是走专业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