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何宣 《广东交通》2009,(6):60-60
11月12日14时15分,一辆"鲁F09551"金龙牌中型客车,由西向东行至烟威一级公路双岛海湾大桥处时,车辆突然失控,冲破隔离带坠入海中,事故造成13名广东游客遇难。经对现场勘查、取证,初步认定驾驶员雨天未保持安全车速,操作不当,致车辆失控发生侧滑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获取道路线形、驾驶员属性、车辆类型、事故形态等因素对山区公路穿村镇路段过境车辆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机制。本文基于元双公路(元谋—牟定)2012—2017年事故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人、车、路、环境等方面筛选出15个影响因素;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以事故严重程度为决策变量,分析不同证据变量与驾驶员行为共同作用的推理结果。结果表明:不安全驾驶行为与危险事故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会增加事故严重程度;当涉及货车时,由于未保持安全距离,伤人事故率增加8.2%;在弯坡组合路段,由于驾驶员判断失误,伤人事故率增加 19.6%;阴雨天行驶时,由于驾驶员判断失误,伤人事故率增加5.4%;由于操作不当,发生侧翻事故时,伤人事故概率增加3.1%。  相似文献   

3.
◆河南发生特大交通事故,死12人,伤39人 2004年5月6日15时25分,山西省宏圣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女驾驶员程江利,驾驶晋E15845号宇通牌大客车,乘载35人(核载42人),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风景区驶往小浪底风景区,行至县道西寺线38公里加200米急弯路段时,因超速行驶、车辆制动失效,与8辆机动车先后发生碰撞,造成12人死亡、39人受伤.  相似文献   

4.
营运车辆驾驶员适宜性是道路交通事故的关键影响因素.文章回顾了针对驾驶员适宜性短期演化和长期演化的国内外文献,总结出工作强度和年龄是驾驶员适宜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比研究了国内外公路货运、公路客运、公交车和出租车4类道路运输行业驾驶员的职业生涯年龄分布,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工作强度下,营运车辆驾驶员适宜性的衰退速度可以降低,部分大龄驾驶员亦可以长期维持较高的驾驶适宜性.  相似文献   

5.
以现行《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2004)为依据, 提出一种考虑桥梁实际技术状况等级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限载分析方法, 并推算了不同时期规范中桥梁在不同技术状况等级下的典型车辆限载建议值; 以结构可靠度理论和现行规范设计表达式为基础, 以设计活恒载比为基本参数建立了公路桥梁限载简化分析模型; 以现行桥梁设计规范抗力标准值为基准确定了不同技术状况等级桥梁对应的抗力修正系数; 应用公路桥梁限载分析程序分别计算了按《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 023—85、JTG D62—2004和JTG 3362—2018)设计的桥梁在不同技术状况等级下的限载系数; 依据设计汽车荷载标准值效应限值与典型车辆荷载效应等效假定, 提出了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的限载建议值。分析结果表明: 在相同的技术状况和安全等级下, JTJ 023—85规范中汽车-超20级和汽车-20级桥梁限载较JTG D62—2004规范中安全等级一级的公路-Ⅰ级和公路-Ⅱ级高, 最大差值分别为1.2和5.0 t; JTG 3362—2018规范中公路-Ⅰ级和公路-Ⅱ级的桥梁限载明显高于JTJ 023—85和JTG D62—2004规范, 最大差值分别为13.8和8.6 t, 且技术状况等级越高, 桥梁限载差值越大; 不同时期规范中桥梁初始设计抗力的差异导致其在相同技术状况等级下的典型车辆限载不同, 在按技术状况等级对在役桥梁制定限载措施时, 应考虑不同时期设计规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驾驶员在双车道公路回旋线路段转向行为的影响因素,采用驾驶模拟实验收集15名驾驶员在72个不同半径、不同转向和不同回旋线长度的弯道上的方向盘转角信号.运用小波变换将方向盘转角信号的空间序列进行分解,研究自然转向行为和轨迹修正行为依半径和回旋线长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车辆入弯时的自然转向行程和曲线半径、回旋线长度均...  相似文献   

7.
2006年2月24日6时21分许,四川省泸州市川泸运业有限公司川E15729号宇通牌ZK6115D车(核载50人,实载51人,其中含学龄前儿童4人)从广东中山驶往四川泸州,当行至贵州省贵阳市境内东出口高等级公路12km处时,车辆撞坏波型护栏驶出公路右侧,  相似文献   

8.
针对山区公路的路线特点,结合驾驶员行驶特性以及车辆安全性能,分析山区公路不同路段安全设施(标志、标线、护栏等)的设计防护重点,达到较少交通事故,保证交通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四川成南高速公路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死亡11人、伤46人 1月20日凌晨1时许,一辆由成都驶往南部县的北方牌大型普通客车(川R15926),载客57人(核载47人),至成南高速路138公里桂花大桥处(遂宁市境内)时,突然冲出路基右侧翻至10米高的大桥下,11人死亡,14人重伤(其中5人尚未脱离生命危险),32人轻伤.  相似文献   

10.
刘丽 《广东交通》2010,(1):44-44
1月20日,乳源瑶族自治县境内坪乳公路大桥镇路段发生一起8车相撞、6人死亡的特大交通事故。 经公安交警部门初步查明:当日,某驾驶员驾驶鄂H35781号大货车沿坪乳公路由北往南行驶,12时30分左右,当车辆行至S249线41KM+40M(乳源县大桥镇下长坡路段)处,疑车辆制动失灵,追尾碰撞前方同向行驶的粤T55892号小客车,随后又与粤F47701号小客车、鄂S09872号大货车、浙JC7507号半挂车(挂车号为浙JC328挂)、鲁VXY969号小客车、粤XQ5285号小客车及湘D29908号小货车发生连环相撞,事故造成鄂H35781号大货车上4人(其中1人被车上货物压死)、粤XQ5285号小客车上1人当场死亡,一名伤者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另有11人不同程度受伤。  相似文献   

11.
缓和曲线长度对车辆行驶轨迹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自由流交通状态下,缓和曲线长度对车辆行驶轨迹的影响规律,在预瞄最优曲率模型的基础上,引入S-K(弧长-曲率)平面线形模型,提出了面向公路路线安全评价的驾驶员方向控制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车辆进入曲线段时,行驶轨迹存在朝曲线内侧偏移的运动趋势;出曲线段时,车辆行驶轨迹趋于朝曲线外侧偏移.缓和曲线长度对车辆行驶轨迹的影响显著,缓和曲线越长,车辆行驶轨迹侧向偏差越小,反之则越大.对于二级公路对称基本型平曲线设计,缓和曲线长度建议采用0.4~0.6倍圆曲线半径为宜.  相似文献   

12.
在贵州省G246公路小半径弯坡路段开展大型载货汽车和小汽车驾驶员自然驾驶试验,基于Begaze软件与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两类驾驶员注视点分布特征与小半径弯坡路段转弯方向、半径、坡度的关系;研究了左转、右转方向驾驶员瞳孔直径、信息获取能力与速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型载货汽车驾驶员在小半径弯坡路段中行驶时,主要关注车头前方15~25 m区域,对后方车辆关注度不足;小汽车驾驶员关注的区域更远,会关注对向来车和道路线形走向;转向和曲线半径是影响驾驶员关注点的主要因素,左、右转时驾驶员主要关注道路中央标线、右侧道路边线,且应着重加强半径小于30 m弯坡路段的视觉引导有效性;大型载货汽车驾驶员过弯时瞳孔直径和信息获取能力的峰值位置与弯道中央并不重合,现有将凸面镜等提示性施设设置在弯道中央的处理措施并不适宜大型载货汽车。  相似文献   

13.
◆广西自治区发生一起死亡11人的特大交通事故 8月7日7时,广西自治区都安县百旺乡琳琅村驾驶人黄忠(男,31岁,8年驾龄),驾驶桂M80696号大宇牌中型普通客车,乘载19人(核载19人),从百旺乡驶往都安县县城方向,行至县道都安至拉烈线(四级,沙石路面)32公里加590米处(下坡急转弯路段),车辆失控驶出路外,坠入垂直高度为68.6米的山崖,造成11人死亡、8人受伤.  相似文献   

14.
随着2017版《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的实施,沥青路面设计中面临着新旧车辆分类标准转换的问题.采用2015年河南省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系统采集的车辆数据,提出了一种车辆类型转换方法,将原6类车型转换为《新规范》下的11类车型;经计算得到河南省轴载谱参数的代表值;根据轴载谱参数,按照《新规范》要求计算了在沥青路面设计中各种车型的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确定了河南省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的代表值.结果 表明:所提出的车辆类型转换方法可行.但在车辆超载超限严重的情况下,采用规范方法计算出的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仍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5.
依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对车辆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的确定过程进行分析,并参考国家及地方相关超限超载的治理政策,提出了具体设计交通条件下车辆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有别于平原地区,使得高原公路相对平原公路的条件复杂,其对驾驶人员的影响也非常显著,为对高原低氧地区驾驶员视觉特性进行研究,选取不同海拔为试验点,利用视力检测仪对长期行驶的车辆进行实地测试。通过对实测数据分析得出:高原公路驾驶员的静视力和动视力的平均值分别为1.18和0.59;动视力相对于静视力的平均下降福度为49.62%,高于绿洲公路和沙漠公路。关联度分析表明:驾驶员特性与海拔、年龄、驾龄、连续驾驶时间有关,并且关联度均为0.73以上。  相似文献   

17.
车辆的径向加速度是车辆在弯道上行驶时驾驶行为的重要表征,通过对加速度的分析,可对驾驶员加速和刹车的行为进行定量描述.通过对双车道公路平曲线处的车辆运行车速现场进行行车实验,获得车辆转弯时的径向加速度,利用Matlab软件建立了车辆加速度与平曲线线形之间的数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平曲线处车辆行驶时的加、减速行为:车辆从直线进入到曲线时逐渐以较大的减速度减速至该圆曲线半径所对应的运行车速;当汽车离开曲线时,会适当加速至期望车速,然后做匀速行驶.  相似文献   

18.
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往往造成人员伤亡、车辆损毁、交通堵塞等严重后果,随着我国公路隧道数量及里程的不断增加,其交通安全问题已引起重视.采用图解法分析公路隧道道路与环境特征、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的特点、交通事故的季节分布、机动车辆的碰撞方式及影响因素,并从公路隧道的设计施工、路面质量、交通标志与标线、车辆的维护保养及合理使用、提高驾驶员自身素质等方面提出提高公路隧道安全行使和预防交通事故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部分或有条件自动驾驶车辆允许驾驶员将驾驶任务移交给自动驾驶系统,但驾驶员仍需对驾驶环境进行监测,若发生紧急事件或驾驶环境超出系统运行设计域等情况,驾驶员需要及时接管车辆。影响驾驶接管过程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因、交通环境以及人-机交互系统。本文分析了驾驶员认知负荷特性等人因对接管过程和接管时间预算的影响。分析发现,驾驶员长时间脱离驾驶任务会导致其陷入被动疲劳或驾驶分心状态,从而降低接管绩效。适当的非驾驶任务可以使驾驶员保持一定的认知负荷,降低驾驶员的被动疲劳水平。结合网联技术的应用可以多次发出预警信号,提高接管绩效。本文讨论了交通密度、道路条件等交通环境对接管时驾驶员感知、认知及决策的影响,探讨混合交通下过渡区智能网联车辆控制权切换 (Transitions of Control, ToC) 的管理问题。在复杂道路交通下,驾驶员需要更多时间恢复对环境的感知,且驾驶员在弯道接管车辆时更容易出现较大横向偏差。在混合交通环境中,为防止过渡区出现集中的ToC,可以制定相应交通管理措施,以降低过渡区域中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本文还分析了视觉、听觉、触 觉、嗅觉及其组合类型交互方式的优、缺点,讨论网联环境下人-机交互系统设计以及ToC形式。 单个的交互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多种类型相结合的交互形式能形成优势互补,及时地将接 管信息传递给驾驶员,并将其注意力集中于对环境的感知。网联技术发展使得可利用的行车信息的数量和种类都有所提高,网联信息需要更好地呈现策略,以保证人-机交互界面具有较高的可用性和接受性,为驾驶员提供更加准确的交互信息。同时,利用驾驶员状态识别技术实时监测驾驶员所处状态,并通过人-机交互系统提醒驾驶员,使其保持警觉,提高接管绩效。未来研究应该重点关注非驾驶任务对驾驶员认知特性的影响,结合接管时的驾驶环境,遵循预测算法辅助驾驶员实现控制权的平稳过渡。随着网联技术的不断应用,逐步改进现有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和性能,对过渡区域ToC的管理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设计控制是公路设计中应考虑的基本控制因素和必要条件,设计控制主要包括:驾驶员行为,设计车辆,交通特征,车速,公路通行能力,视距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