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嵌入式轨道在重载铁路中的适用性,采用有限元法,建立嵌入式轨道有限元模型,从钢轨应力、钢轨位移、轨道板位移的角度分析货车轴载对嵌入式轨道结构受力及变形的影响,并针对现有嵌入式轨道结构进行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货车轴载对嵌入式轨道轨头应力、轨底应力、钢轨横向及竖向位移影响显著,其中,轨头应力、钢轨横向位移均超过限值要求,但其对轨道板位移影响较小;采用75 kg/m钢轨替换60 kg/m钢轨后,轨头应力显著减小,但钢轨横向位移仍然超过限值要求;在此基础上,随着填充材料弹性模量的增大,钢轨应力及位移均显著减小,且均在规范限值内,填充材料弹性模量建议取为400 MPa。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钢轨波浪形磨损的形成原因提出了新的理论解释。文中论述了轮轨间的合力作用结果使轨头内层产生塑性区,而负蠕滑率又使塑性区材料向前压缩产生辗压变形,致使轨面先以单波的形式开始,同时经过不均匀压宽、反复堆积和不均匀磨耗后,发展成多波。文中还得到了波浪形磨损的四个特征。这个理论得到现场和实验室里的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转线装置主要用于既有线与施工便线之间的反复连接,即通过安装转线装置的置换头轨和尾轨,将营业线和便线连通,使得运输车可以顺利进入便线;要点结束后则拆除转线装置的置换头轨和尾轨部件,恢复既有营业线行车.相对于传统的正线间牵引出便线的拨接、插入道岔等方法,此方法具有成本低、耗时少、影响范围小等特点.介绍了应用新型转线装置与既...  相似文献   

4.
嵌入式轨道钢轨倾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有轨电车-嵌入式轨道承轨槽内部结构的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分析其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征和轨头横移量,以及垂向荷载偏心距e、轨腰楔形块间距、高分子材料弹模、弹性垫板弹模等因素对嵌入式轨道钢轨倾覆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列车通过时钢轨振动的基本参数和敏感区域,基于多体动力学软件GENSYS和有限元软件ABAQUS,分别建立车辆-轨道动力学模型和轨道-下部基础有限元模型.以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的轮轨力为激励,输入轨道-下部基础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车速、轨道不平顺和钢轨支承方式等因素对钢轨加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钢轨加速度从轨头到轨底逐渐减小,轨枕上方轨头加速度明显大于轨枕之间.钢轨加速度对车速最为敏感,车速从200 km/h增加到350 km/h时,无砟轨道轨头加速度从1.476 km/s2增加到2.980 km/s2.连续支承式无砟轨道,钢轨加速度小于传统离散支承式无砟轨道.加速度传感器建议安装在轨头外侧,传感器的采集频率、量程应考虑列车速度、轨道不平顺等影响.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速铁路预打磨钢轨进行磨耗和疲劳裂纹萌生仿真预测和现场跟踪试验,对预打磨钢轨的实施效果、伤损类型和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实施特殊型面的新轨预打磨能有效地控制轮轨接触点的位置和接触宽度,获得较好的轮轨关系。预打磨后的钢轨在运营中主要受磨耗影响,磨耗呈线性增加的趋势,外轨磨耗分布在轨头-10°~60°范围,内轨磨耗分布在轨头中心±10°范围。运营大约1年,部分地段的外轨预打磨型面被磨耗所改变,轮轨接触状态恶化,高速铁路预防性打磨周期可以在1~1.5年内实施。  相似文献   

7.
乘坐火车时车窗外“咣当”、“咣当”响起的车轮撞击轨缝声音,曾经是许多人美好的童年回忆。在小学的常识课本上,我们已知道,铁路线上的钢轨由于受热胀冷缩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延伸、收缩等变形,而铁路轨缝就是为了弥补钢轨变形而特意留下的。虽然列车通过轨缝时的撞击声充满了旅行情节的诗意,但更多带来的却是列车振动颠簸,甚至是无尽的噪声。  相似文献   

8.
为了弥补42号高速道岔钢轨磨耗规律理论研究的不足,建立了高速道岔钢轨磨耗发展的理论预测模型. 基于Archard材料磨损理论和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仿真分析进行钢轨磨耗深度分布计算;采用了一种自适应步长算法对岔区各特征位置钢轨型面进行更新,可有效减少误差累积、改善数值模型稳定性;基于理论预测模型研究了42号高速道岔尖轨和基本轨的磨耗分布和发展规律. 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 直向过岔时,轮载过渡发生于35.0~50.0 mm断面之间;在轮载过渡前磨耗发展缓慢加快,轮载过渡区段磨耗发展迅速加剧,轮载过渡完成后磨耗发展有所减缓. 2) 侧向过岔时,列车进岔后很快就开始贴靠曲尖轨运行,9.1 mm断面即出现侧磨;随着曲尖轨逐渐加宽,尖轨轨肩始终存在较严重磨耗,直基本轨虽主要承担轮载,但磨耗相对曲尖轨要小得多;轮载过渡开始后曲尖轨磨耗分布变宽,轨肩磨耗显著减小,至全断面后曲尖轨磨耗再次显著减小;曲基本轨磨耗均主要分布于轨头中部,轮载过渡前磨耗发展逐渐加快,过渡开始后磨耗发展减缓.   相似文献   

9.
在MHK-500环块试验机上进行轮轨环块磨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轮轨材料的硬度对轮舅滑块磨损影响很大,轨块硬度提高,轮环的滑动磨损量大大增加,对于淬硬轨,轮环硬度提高,其滑动磨损量明显减小,而轨块滑动磨损量变化不大,当轮环硬度达到HRC36-38时,双方磨损量都都小;对于非淬硬轨,随着轮环硬度的提高轮环磨损量减小,轨块磨损量也减小,而当轮环硬度超过轨块硬度时,轮环几乎不磨损,而轨块磨损量却较大,当  相似文献   

10.
重型钢轨轨端裂纹失效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宏观力学试验与微观分析方法相结合,对重型钢轨轨端裂纹的失效机制进行探讨,研究表明,轨端裂纹与轨端冶金质量,机械损伤及养护不良有关,本文还对防止轨端裂纹脆断的措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天津开发区新交通导向轨工程中,承轨槽的施工是整个工程的一道关键工序,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导向轨的定位精度、环氧树脂的粘接强度及整个工程的施工效果。主要介绍了承轨槽的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及其验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焊轨方法,並给出经过焊接50多个接头的初步试验结果。采用这种新方法,可大幅度提高铝热焊接头质量,使接头各项性能接近闪光对焊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合理选取固定辙叉心轨轨顶降低值,基于车轮踏面在翼轨和心轨间过渡时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和动力相互作用,提出了心轨关键断面降低值的选取及评价方法.以LMA型车轮踏面列车直逆向通过60 kg/m钢轨12号固定辙叉式道岔为例,用该方法对心轨轨顶降低值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心轨关键断面降低值的确定,在满足固定辙叉区轮载过渡的安全性和心轨承载断面强度要求的同时,应提高列车运行的稳定性;断面降低值越小,产生的轮轨相互作用越小,有利于提高行车性能,但需考虑此时轮轨作用位置是否超出心轨结构承载能力范围;60 kg/m钢轨12号固定辙叉心轨顶宽20和50 mm断面处,可分别取3和0 mm降低值作为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4.
车轮接触点迹线及轮轨接触几何参数的计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提出一个用样条函数拟合法精确计算轮轨接触几何参数的方法。车轮踏面和轨头断面可以是任何形状。文中根据此法编制了电算程序,并提供一些轮轨配合的算例。  相似文献   

15.
稀土轨钢过冷奥氏体转变机理及CCT曲线的预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金相观察,扫描电镜分析,能谱分析,电化学萃取定量相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稀土和铌元素对稀土微合金重轨钢热处理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铌影响碳的扩散是铌提高轨钢淬透性的主要机理,稀土通过在晶界偏聚和影响碳的扩散而对过冷奥氏体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稀土轨钢淬透性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硅锰含量的增加,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该钢种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和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一系列金属物理测试手段,研究了天兰线K1454+36^#轨裂事故发生的原因。研究表明,轨端夹杂物严重超标是造成钢轨脆断的主要原因。轨腰的几何缺陷及侧磨也促进了轨腰的断裂。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车轮踏面与不同钢轨型面的匹配关系,分别从轮轨接触几何参数、轮轨静态接触力学性能、车辆运行稳定性和磨耗方面进行对比分析.CONTACT轮轨接触模型和SIMPACK多体动力学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由于60N轨面将轨头部分进行了改进,轮轨接触光带居中,车辆运行稳定性趋于优化;两种车轮踏面与60N轨面匹配时具有更优的黏滑区比例,能有效减小轮轨间的损伤和磨耗;LMA踏面和小位移下的S1002CN踏面与60N轨面匹配时接触应力较大,易造成较大的垂向磨耗;对于S1002CN踏面与60N轨面匹配的情形,在横移量4~8 mm时的接触应力小于其与60 kg/m轨面匹配时的数值,有利于降低曲线线路轮轨间磨耗.由此可见,60N轨面与动车组车辆踏面的接触关系更利于改善车辆的运行稳定性,但过于集中的轮轨接触点对加剧了钢轨的垂向磨耗.  相似文献   

18.
《轨道交通》2008,(3):14-14
按照成都市重大交通项目指挥部的统一部署,成都市今年将开工建设“三轨九路”中的“一轨三路”,其中的“一轨”指年内开建的成郫灌轻轨线。据了解.“三轨”项目估算总投资170亿元,全长105公里.包括成温大线、成郫灌线和成龙线,“三轨”的建成将初步形成中心城与郫县等3个外围组团及成温邛城市发展走廊之间的轨道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19.
采用欠速淬火工艺对再用轨进行全长热处理,对经过热处理后的再用轨和普通再用轨的力学性能如冲击韧性,断裂韧性,疲劳强度,残余应力,硬度及金相组织等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经过欠速淬火后,再用轨的强韧性和塑性有明显提高,并结合铺设实施,探讨了欠速淬火提高钢轨强韧性能的原因以及它与使用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吊杆张拉、存梁时间、二期铺装等施工因素对高铁桥梁轨底线形产生的影响,以全长309.6 m某预应力连续梁拱组合高铁桥梁为工程背景,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Civil建立全桥模型,对各不同施工因素影响下成桥轨底线形进行研究,并针对主梁实测线形提出轨底精调后续施工建议。结果表明:吊杆张拉对成桥轨底线形影响最大,存梁6个月后徐变效应对后期主梁线形影响很小,轨道板浇筑厚度与轨底标高呈线性变化;针对该桥主梁实际施工完成2.5个月后轨底实测高程偏差,建议采用吊杆一次张拉,且调整轨道板铺筑厚度以确保成桥轨底标高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