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介绍了双向自增力式制动器中的拉索型和杠杆型制动器的制动间隙自调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对领从蹄式制动器的螺纹推杆型制动间隙自调装置、棘齿型制动间隙自调装置和凸轮型制动间隙自调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机动车辆气压制动系统所采用的制动器基本是采用凸轮式制动器,或称“S”凸轮制动器,而另一种新型的制动器——楔块式制动器已开始应用。东风汽车公司在EQ1068G的3吨车上,特别是城市公  相似文献   

3.
用气压传动的汽车鼓式制动器一般都用凸轮作为张升装置,凸轮的工作面轮廓对制动器张开力的大小、方向等有很大影响。以下是几种典型的制动器凸轮。一、圆弧工作凸轮如图1所示,这种凸轮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为许多汽车如CA10B、CA30、EQ140等汽车所采用,但作为制动器张开装置时却有一个缺点,即所产生的张开力值会随凸轮转角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4.
结构参数对鼓式制动器高频噪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在建立鼓式制动器高频噪声问题的结构闭环耦合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对某国产车的高频噪声问题进行了计算。分析中所用的制动底板,鼓和蹄的结构参数均取自实际结构。计算分析的结果表明:制动器所有部件的结构参数对制动高频噪声均有重要影响,过去仅把产生高频器材怕的原因归结为蹄与鼓间的参数匹配是不正确的。对计算结果的归纳表明:对制动器高频噪声起决定作用的是鼓子结构和包含有底板,蹄,分泵及油路操纵系统在内的PSPO  相似文献   

5.
随着零部件分工越来越细,且国际间零部件采购进一步加大,同时也随整车出口的需求,国内现汽车制动器总成正逐步向蹄端滚柱S形凸轮制动器发展,这种制动器不仅可满足整车出口装车的需要,也为零部件出口创造了条件。现对蹄端滚柱S形凸轮制动器作一介绍: 1.蹄端滚柱S形凸轮制动器仍是一种支承销式领、从蹄制动器(见图1)。  相似文献   

6.
赵永达  陈涛 《汽车运输研究》1996,15(2):42-44,56
本文针对在用凸轮制动器的结构缺陷,介绍了新近研制的浮动凸轮制动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并通过性能测试和装车使用试验论证了浮动凸轮制动器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现代轿车广泛采用了制动器蹄鼓间隙自调装置,提高了制动的可靠性,以夏利轿车后轮制动器的齿板锁爪式间隙自调装置为例,介绍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汽车制动时制蹄运动规律的分析,揭示了鼓式制动器间隙调整原理,并联系实际介绍了汽车在使用中调整制动器间隙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前期的DD650型客车,因后桥车轮制动器存在一定缺陷,致使制动性能不良及后轮轮胎爆破损坏。通过分析,找出了导致缺陷的结构弊病。因新制动器结构参数已改变,所以必须对后桥突缘盘进行必要的加工,并根据具体要求对制动鼓和制动蹄摩擦片进行搪削和磨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领从蹄式鼓式制动器制动力矩的效能因数法计算公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各公式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并对公式的选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针对凸轮廓线导引型汽车滑动天窗机构的运动简图,推导了其主要运动参数的公式.对某车型电动天窗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结果表明,机构中带导向槽(凸轮廓线)的杆件在某个位置的角加速度变化较快而引起冲击噪声.为此,基于三次样条曲线拟合法,提出了一种凸轮廓线优化设计方法,最后为该车型天窗机构给出了可有效降低冲击的优化的凸轮廓线.  相似文献   

12.
MFB2带圆弧段凸轮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构造了MFB2带圆弧段凸轮型线,该类型线具有大的气门开启时面值。给出了型线的构造和设计方法.在机构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凸轮型线时面值为目标函数,以气门落座速度、凸轮最大接触应力、凸轮最小曲率半径、气门活塞最小距离等为约束条件的动态优化设计模型。数值算例表明,该型线具有很好的充气性能及较好的动力性能。  相似文献   

13.
顶置凸轮配气机构仿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浦耿强  张云清 《汽车科技》2001,1(1):8-10,18
运用多体力学的方法对配气机构进行了动态仿真分析,采用数字多体程序的方法,建立了配气系统的理论模型,进行配气机构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除了得到气门的升程、速度、加速度外,还考虑了摇壁与气门之间的碰撞,以及摇臂支座的柔性。因此得到气门与摇臂之间的碰撞力,摇壁支座的柔性衬套的受力,气门弹簧力,凸轮轴支座反力,气门座反力及凸轮与摇臂之间的压力角等。为凸轮型线、摇壁形状和整个配气机的设计改进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曲波  王铁山 《汽车技术》1996,(10):19-27
根据盘式制动器的工作原理及盘式制动片的性能要求,阐述了盘式制动片的物理性能检测体系及盘式制动片性能的测试方法,简要介绍了吉林工业大学机电设备研究所开发研制的一些相关测试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特点,性能参数等。  相似文献   

15.
为了降低制动器摩擦衬片成本,将常用中重型汽车铆接式制动器摩擦衬片改为双层结构衬片即表层为现生产配方原料,底层以废料填充。各项性能试验证明,该双层摩擦衬片可满足使用要求,其工艺易实现,并可合理利用摩擦材料,有利于清除废料。  相似文献   

16.
To investigate the stability mechanism of a type of heavy-haul coupler with arc surface contact, the force states of coupler were analysed at different yaw angles according to the friction circle theory and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pler were summarised. A multi-body dynamics model with four heavy-haul locomotives and three detailed couplers was established to simulate the process of emergency braking. In addition, the coupler yaw instability was test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levant parameters on the coupler stabi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coupler exhibits the self-stabilisation and less lateral force at a small yaw angle. The yaw angle of force line is less than the actual coupler yaw angle which reduces the lateral force and the critical instability. An increase in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arc contact surfaces can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couplers.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needs to b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maximum coupler longitudinal compressive force. The stability of couplers i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by increasing the secondary suspension stiffness and reducing the clearance of the lateral stopper of the locomotives. When the maximum coupler compressive force reaches 2500 kN, the required friction coefficient reduces from 0.6 to 0.35, which notably lowers the derailment risk caused by the coupler. The critical instability angle of the coupler mainly depends on the arc contact friction coefficient. When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is 0.3, the critical instability angle was 4–4.5°.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locomotive line tests. These studies establish meaningful improvements for the stability of couplers and match the heavy-haul locomotive with its suspension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17.
利用凸轮机构的分析理论,获得了加工DD680系列汽车制动凸轮的轮廓曲线方程和加工该靠模凸轮的刀具中心轨迹方程。利用微型计算机进行了靠模凸轮轮廓曲线的辅助设计,保证了所设计的靠模凸轮的各项精度,采用该方法计算加工靠模凸轮比用作图法精度高,速度快。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传统柱塞喷油泵的结构,对凸轮进行了简化,并对采用切线凸轮来设计二甲醚发动机喷油泵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利用adams软件,对凸轮进行了建模与仿真,分析了凸轮在喷油泵运转过程中,其扭矩及其受到的力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采用切线凸轮来设计二甲醚发动机喷油泵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采用切线凸轮的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特性在匹配切线凸轮型线下的燃油特性。进行了高转速和低转速下的试验,低转速下对应的供油速度低,如果供油提前角太提前将导致断续喷射,高转速下较大的凸轮速度将对应较高的供油速度,使得供油压力高,因此可用凸轮速度范围受到限制,切线凸轮速度变化较大使得对应的工作区间较短;进行了不同提前角下的试验,供油角度的变化对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喷射特性影响较大,不利于通过调节喷油角度来优化排放性能;进行了不同油量下系统的特性试验,发现不同油量下喷射特性变化大,变化规律不满足理想喷油规律的需求;进行了高速下燃油系统试验,高速时由于压力波的影响出现了二次喷射。结果说明,切线凸轮型线的速度段斜率大,能够快速实现高速供油,有利于快速建立供油压力,但是采用切线凸轮的单体泵燃油系统的供油特性受到转速和提前角的影响,不利于发动机面工况的匹配和大功率柴油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