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引进转向回正的主观评价方法及评判指标,确定此款国产化商用车的转向回正性能的不足,基于影响转向回正性能的系统零部件性能分析,通过台架性能试验结果对比,进口件与国产件装车后性能表现,逐步查找真正导致转向回正性能差的关键因素,并通过改进的国产件在整车上的换装验证,最终提升了此款国产化商用车的转向回正性能。  相似文献   

2.
交通事故统计结果表明,方向盘是造成驾驶员头部、胸部严重受伤的主要原因,其中以胸部受伤的频率最高。本文对欧洲ECER12,美国FMVSS 203,日本TRAIS11-4-6及我国GB1157-1998中的转向系统缓冲性能法规进行对比分析,并对胸部模型冲击试验的试验方法及方向上装备安全握囊时的试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介绍转向系统相关标准体系,标准中对汽车转向系统的基本要求,阐述了转向试验方法,探讨了响应时间和转向力是转向系统试验时两个重要的指标,可供试验人员在试验过程中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4.
张昕  施国标  林逸 《汽车技术》2007,216(12):14-17
针对某乘用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进行了整车移线性能转向感觉主观评价试验,介绍了试验及数据处理方法,并对转向操作量、侧向动力学响应、反馈速度、侧倾响应等客观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指出,应用上述指标参数可以系统地评定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移线转向感觉,指导EPS与整车的匹配开发。  相似文献   

5.
为了使主观评价能够用客观测量的方法进行数值量化,从而实现客观评价完全替代主观评价的目标,对乘用车转向性能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观评价试验以转向性能为研究对象,客观试验以转向盘角脉冲试验、蛇行试验、转向盘中心区试验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转向性能主观评价体系和客观评价体系,包括固有转向特性、转向瞬态响应、横摆响应特性等7个主观评价指标,以及共振峰频率、平均转向盘转角、横摆角速度增益等17个客观评价指标。通过对4辆乘用车进行实车试验,每辆车均获得7组主观评价得分与17组客观测量值。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主观评价得分与客观测量值之间的二元回归线性方程。结果表明:在小样本前提下,乘用车转向性能主观评价指标与客观测量指标均呈现线性相关关系,分别为一元线性关系与二元线性关系;在线性函数中,大多数主观评价指标均与共振峰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通过假设检验与车辆动力学分析发现:共振峰水平是影响转向性能主观评价的重要指标,当共振峰水平的数值较小时,能获得较好的主观评价得分。  相似文献   

6.
电动助力转向中间位置转向感觉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转向感觉进行了系统分析,其中转向盘中间位置的转向主观感受是汽车转向感觉研究的主要内容,直接影响驾驶员对稳定性、安全性和行驶的判断,研究通过整车中间位置转向感觉主观评价试验,介绍了试验及数据处理方法,并对客观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分别研究了中间位置转向灵敏程度,转向手力特性,以及中间位置行驶时的汽车响应特性等三方面的客观评价指标.应用这些指标参数,可以系统全面的评定EPS中间位置转向感觉,指导EPS与整车的匹配开发,以获得更适宜的中间位置转向感觉.  相似文献   

7.
为了减少某重型卡车多连杆转向系统转角误差,确定转向机构的结构强度,建立了重型卡车多连杆转向系统多体动力学模型;首先利用模型进行了转向系统运动学分析,确定转向系统转角误差,采用试验设计方法,求解转向系统转向误差最小的机构;其次,进行转向系统动力学分析,得出转向系统杆件的最大受力,并应用有限元方法,优化转向系统的结构强度;结果表明,转向系统转向误差明显减小,提高了转向系统的可靠性;转向系统的性能达到某卡车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转向器是转向系统的核心部件,其部件的可靠性和性能直接决定着整个转向系统和整车的转向性能的优劣。某轻型客车采用齿轮齿条式液压助力转向器,其活塞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导致转向卡滞,转向力变重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转向的性能。经过对活塞环结构进行优化,并通过了台架试验和道路试验验证合格,提升了转向器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Altair/MotionView环境下建立的转向系统和整车虚拟平台,研究了十字轴万向节转向机构的运动学特性.阐述了包括虚拟仿真、系统试验、主观评估的十字轴万向节转向机构面向整车动力学性能和零件开发的系统设计和优化方法,并运用该方法进行了某车型转向机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0.
张博  杨文志  芦勇 《汽车工程》2022,(11):1755-1762
针对冗余转向系统设计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和控制仿真软件Simulink联合建立冗余转向系统虚拟样机系统的方法。在分析齿轮齿条动力学的基础上建立了转向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Simulink建立冗余转向系统的控制模型,并在Simulink中搭建了联合仿真模型,利用该虚拟样机系统对设计的冗余转向系统进行助力性能仿真。通过仿真和试验验证,设计的冗余转向系统具有良好的助力性能且具有一定容错性,满足转向系统的使用要求;联合仿真所得数据和试验误差在5%以内,联合仿真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中对中间位置转向力特性主客观评价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线控转向系统,针对中间位置转向建立了一个参数可调的转向力特性模型,运用均匀试验设计方法分析了12种不同的中间位置转向力特性。评价人员在驾驶模拟器上对这12种不同转向力特性进行了主观评价。同时,通过离线仿真,按照ISO中间位置操纵特性试验方法对这12组力特性进行了客观评价试验。然后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主观评价项目与客观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应用建立的相关性对主观评分进行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4%。最后,基于所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求取了关键客观评价指标的理想值。该方法可有效地指导转向系统的开发。  相似文献   

12.
增强电动转向系统助力跟踪性能的H∞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文江  杜彦良  季学武  陈奎元 《汽车工程》2004,26(4):465-467,475
建立了电动转向系统数学模型,将H∞控制理论应用于电动转向系统跟踪性能的研究,采用线性矩阵不等式处理方法设计了最优H∞控制器,应用Matlab软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电动转向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助力跟踪性能。  相似文献   

13.
助力性能是评价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助力性能直接关系到汽车转向操作的安全性。以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跟踪性能和稳定性为控制系统设计目标,将经典控制理论的PID控制与虚拟样机技术相结合应用于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的设计,创建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机电一体化仿真模型。计算机仿真结果证实.所设计的PID控制算法使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和稳定性,仿真结果为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总结中心转向区性能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较完善的转向系统模型,将其嵌入到整车模型中,研究了转向系统参数对中心转向区性能的影响.通过中心转向区转向试验与仿真分析数据可知,转向系统传动比、干摩擦、刚度等特性参数直接影响驾驶员的驾驶疲劳度、驾驶路感和车辆的转向灵敏性.  相似文献   

15.
张玉杰  孔靓靓 《专用汽车》2010,(11):66-67,69
介绍了起重机转向系统的选型设计,利用MSC Adams软件对转向梯形机构进行了运动仿真,对其转向性能进行了优化,该起重机的道路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转向机构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能有效激发出车辆在危险工况或极限工况下转向不足趋势的试验方法,并制定合理的指标以评价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SC)转向不足控制性能,弥补国内外在该领域的不足,在分析ESC工作原理及基本要求的基础之上,利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进行整车模型搭建,并用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结合实车试验验证,提出了一种针对车辆ESC控制转向不足性能的测评方法,能有效地测试、评价在危险工况下ESC对于车辆转向不足的控制性能,完善了ESC测试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介绍汽车起重机双前桥转向系统的仿真研究,利用MSCADAMS软件对该转向梯形机构进行了运动仿真,对其转向性能进行了优化;道路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转向机构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对军用越野车辆全轮转向系统的功能要求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全轮转向液压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全轮转向电控系统及电控系统软件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为验证全轮转向电控液压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装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电控液压系统能够满足前期方案提出的全轮转向技术指标,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9.
汽车转向感觉主观评价试验方法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的转向评价标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兴的动力转向,如何系统的评价转向感觉,如何获得理想的转向感觉,已经成为国内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别对转向的移线性能、中间位置转向性能和转向的舒适性等主观感觉评价进行介绍,分析转向感觉主观评价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并探讨应用实车试验、驾驶员模型和驾驶模拟器进行转向感觉试验的主要方法,对今后转向感觉主观评价的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无功损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能耗分析,指出了能耗的途径,提出了无功损耗指标,探讨了节能的途径。同时提出了实用的试验测试方法和理想的按需型转向系统的概念,这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节能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