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国铁路客运专线大规模建设全面展开,”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奔驰在神州大地,这标志着中国铁路高速时代的到来。为了推动动车组配套设备最新科技成果在高速铁路动车组中的应用,满足中国高速铁路动车组配套设备的应用需求,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会、《世界轨道交通~技术与装备》杂志联合主办了“高速铁路动车组设备供应商供需交流大会,  相似文献   

2.
随着多条线路的开工建设以及相继建成通车,2010-2014年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将进入全面收获时期。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标志着中国铁路全面进入高速铁路时代。如此大规模的高铁建设及建成运营,将会对未来中国经济区域及产业结构产生哪些重大影响?又能为哪些相关的上市公司带来投资机会呢?  相似文献   

3.
新年寄语     
转眼间,已是在翻阅2011年的日历了。走过的2010年,满眼间,高速铁路,风驰电掣般行进,"中国速度"再创新纪录,站世界前列,令世界为之倾听、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速铁路桥梁占比较高,随运营年限增加,部分高速铁路桥梁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为保障高速铁路安全舒适运营,应加强高速铁路桥梁病害检测。通过列举不同国家高速铁路桥梁安全性、舒适性控制指标,结合工程实践,归纳了中国运营高速铁路桥梁的典型病害类型。从高速铁路桥梁的性能要求及桥梁病害现状分析运营期高速铁路桥梁的检测及养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运营期高速铁路桥梁检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快速发展的中国高速铁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高速铁路网将由时速≮250 km 铁路客运专线网和时速≮200 km 铁路提速线路组成。借鉴国外高速铁路代表作的技术格局,结合中国国情、路情,中国高速铁路的自主技术体系初步形成,站前技术已经取得全面突破,站后技术创新工作已经进入重点突破阶段。透视时速300~350 km 客运专线,中国高速铁路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运输组织、工务基础设施、牵引供电系统、通信、信号、信息化及动车组等方面内容,要着力解决好无碴轨道、轮轨关系、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轨下基础工后沉降控制等重大技术,有效利用资源,创新技术管理手段,采取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措施,取得中国高速铁路关键技术的全面突破。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发展概况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长江 《科技交流》2005,35(2):38-42
通过大量的国外高速铁路发展概况资料的统计与分析,合理预见了21世纪的铁路运输业将会面临的形势:轮轨系高速铁路的全面发展,全球性高速铁路网建设的时期已经到来.纵观我国铁路现状,追求高速,已成为铁路部门改革的重要趋向.  相似文献   

7.
从2007年的第六次大提速,到2008年的京津城际铁路,再到2009年的武广高速铁路,中国铁路的高速之路快速而稳健。高速动车组为什么能有如此高的速度?高速铁路的通信信号与普通铁路有何不同?高速铁路如何调度指挥?从本期开始,本刊将连载“走进中国高速铁路”系列文章,让我们一起揭开高速铁路的科技与奥秘。而我们的探秘之旅,就从大家对高速铁路的第一印象——高速动车组开始。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作为一种安全可靠、快捷舒适、运载量大、低碳环保的运输方式,已经成为世界铁路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中国在高速铁路领域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正因如此,2010年1287日至9日,国际铁路联盟决定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标志着世界高速铁路大会首次在欧洲以外的国家举办。来自4个国际组织、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驻华使馆官员以及企业负责人、高速铁路领域的技术与管理专家、学者,共计2500多人参加了本届高铁大会。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应邀出席本届大会并发言。  相似文献   

9.
梁婕 《铁道知识》2010,(1):28-30
发展经济,振兴国家,一直是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从1896年清政府决定修建粤汉铁路时起,到今天武广高速铁路建成通车,中国铁路走过了从一穷二白到世界之巅的腾飞之路。武广间的钢轨,不仅书写了中国百年铁路史上跌宕起伏,荡气回肠一章,更缩微了中华民族百年发展的兴衰荣辱与历史沧桑。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法国修建高速铁路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世界上许多国家掀起了建设高速铁路的热潮,意大利,德国,英国、原苏联,西班牙等国也先后建成或修建了高速铁路,就连过去曾因铁路不景气拆掉一部分线路而被称为“汽车王国”的美国,也在重视并着手高速铁路的建设。目前,高速铁路技术在世界上已经成熟,高速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铁路发展的共同趋势。在全球高速铁路建设热潮的涌动之下,带着对中国高速铁路未来发展的关注与无尽期待,本刊记者专访了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交通专家司凯强先生,世界银行咨询顾问Richard Bullock先生及世界银行咨询专家J.SONDHI先生,听听他们怎么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世界各国高速铁路的轨道结构及材料构成,并从中总结出我国开展高速铁路轨道结构及材料研究的一些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速铁路经过近20年的发展,接触网设备正逐渐进入大修期。通过梳理高速铁路接触网设备大修面临的问题,明确高速铁路接触网大修方案的工作思路。以京哈高铁秦沈段为研究对象,对接触网线材及张力配置、支柱及零部件服役状态进行全面评估,进而确定京哈线秦沈段接触网大修技术方案,为后续高速铁路接触网大修方案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住建部、科技部、环保部、国土部、商务部、交通部、铁道部、中科院、全国工商联、中国贸促会及数十家行业组织的指导和支持下,2011年10月12~16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召开2011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建设暨高速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大会将就高速铁路建设与投资、技术与装备、政策解析与商业运作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铁路跨越式大发展的今天,高速铁路特别是电气化铁路成为当仁不让的幸运者。自2004年秦沈客运专线建成通车以来.经过广大科研生产人员的不懈努力.中国已成为继法国、德国、西班牙,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之后.拥有并全面掌握高速铁路设计、制造、施工、运营、维护技术的国家之一,电气化铁路设计、施工、集成技术也在跨越式发展当中.对电气化铁路相关设备的采购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智能高速铁路的创新应用,基于中国智能高速铁路战略发展规划和当前时期的体系架构,结合成渝中线(重庆—成都)高速铁路主要特点和全生命周期应用需求,提出了以智能铁路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平台为核心,包含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3大板块智能应用的成渝中线高速铁路智能化方案,阐述了智能高速铁路AI平台主要功能、智能应用主要工程内容和通信网络构成。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科技强国”和“交通强国”等战略的深入推进,铁路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展开,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技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亟需总结既有成果,梳理技术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持续攻关,争取更大的发展。本文概述了中国铁路线路工程的主要技术成就,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提出了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更高速、更智能、低碳绿色、更安全、更舒适”的发展方向,围绕CR450科创工程和重大铁路建设,提出了下步的工作重点,可为创新平台布局与科研课题立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铁路资讯     
中国高速铁路突破10000km占世界45% 据人民网报道,9月26日,随着我国第一条连接海峡西岸和中部内陆腹地的快速铁路——向莆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0000km,约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45%,稳居世界高铁里程榜首。截至2012年底,中国高速铁路总里程达9356km。  相似文献   

18.
京津城际铁路的建成通车无疑给中国高速铁路注入了一剂兴奋剂,也揭开了中国高铁革命的序幕。“海豚”的外形,风一般的速度,体贴入微的细节设计,“和谐号”的诞生宣告了中国铁路实现了快速自我“造血功能”,也把中国高速铁路推倒了世界前列。“中国速度”超越了“世界速度”,这是外媒对中国高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正在从重视“工程数量和规模扩张”向重视“质量安全和效益”转变。为应对新的建设模式对施工工艺提出的更高要求,立足京沈高速客运专线施工作业标准,围绕铁路客运服务信息工程,以交付安全、优质工程为目标,借鉴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系统工程设备安装经验,阐述工艺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工艺质量评定体系,对此类安装工程的实施质量进行全面评定,为打造精品客运服务信息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成渝中线高速铁路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建设标准最高、运行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为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CR450科技创新工程,依托成渝中线高速铁路的建设,开展我国时速400 km高速铁路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和更高速度标准的综合试验验证,系统优化完善我国既有时速250~350 km高速铁路基础理论及规范标准,全面构建时速400 km全生命周期技术标准体系。研究成果不仅可助推我国高速铁路装备升级和高速铁路成套建造技术创新发展,还能指导我国的既有高速铁路网进一步提速,促进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