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岩溶区隧道塌方地段,选取合理的处治方案是非常关键的。利用TSP超前地质系统对尚家湾隧道出口左洞ZK 67+390~ZK 67+270进行了探测,破译出ZK67+360附近可能赋存充填型溶腔,当施工至ZK67+360时充填型溶腔揭露并发生塌方,探测结果与现场实际揭露情况基本吻合。根据工程塌方处治实例,比较分析各种塌方处治方案的优缺点,给出了优化处治方案:护拱法配合砂浆锚杆稳固塌腔岩面。在处理段增设监测断面,通过监测隧道的水平收敛位移和拱顶沉降量以及钢拱架的内力反映隧道围岩的稳定状况,量测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内围岩达到稳定,表明采用此方法处理隧道塌方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王建  黄鹏  朱明明 《公路交通技术》2011,(3):114-118,124
平面交叉段隧道结构由于支隧道的存在,使得平交段结构受力复杂,围岩应力集中程度高等,给施工增加了很大难度。为了解特大断面平交段隧道的稳定情况以及施工中安全控制事项,以四川省某水电站场内交通工程的一处特大断面隧道平交段进行建模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平交口的施工是整个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支隧道开挖后对主隧道围岩的影响主要...  相似文献   

3.
复杂岩溶问题是国内外隧道施工地质界施工技术难题,本文以黔张常铁路晏家堡2号隧道溶洞处理技术为基础,阐述粘土填充型岩溶处理方案,总结岩溶隧道施工技术为类似隧道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谢恩连 《中外公路》2011,31(6):217-220
通过对广西钦州至崇左高速公路四方山隧道特大塌方的成因机制、形成过程的分析,结合该塌方段的实际地质和施工条件,阐述了公路隧道特大塌方综合处治技术和相关的防排水措施.监控结果表明:处治后塌方段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位移速度均满足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整体处于稳定状态,说明所采取的综合处治技术措施是有效的,为隧道特大塌方的安...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速铁路隧道施工中仰拱及填充施工工序繁琐导致的施工进度缓慢一直以来影响整体施工进度。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工程实例,对当前使用的单洞双线大断面高铁隧道Ⅲ级围岩仰拱及填充施工方案进行分析,通过设计使用长栈桥与多模板、滑模施工、仰拱与填充分区段作业等措施,对施工方案加以优化,形成新的仰拱施工技术,从而使仰拱及填充工作面月进尺由96 m提高至175 m,为Ⅲ级围岩大断面隧道快速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达到提高隧道整体施工效率的目的,并为今后类似技术的研究与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扁平特大断面隧道修筑及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曲海锋 《隧道建设》2009,29(2):166-171
扁平特大断面隧道是近几年为适应多车道高速公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隧道形式。该类隧道的扁平率低,开挖方法、受力及应力重分布的情况复杂。但是,当前我国扁平特大断面公路隧道修建数量较少,施工实践经验缺乏,无设计规范或标准。为此,文章重点总结和综述了国内扁平特大断面隧道及相似工程的建设与修筑情况;对扁平特大断面隧道的施工方法、隧道力学问题及围岩稳定性、隧道断面形式等研究热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公路隧道岩溶构造地质预报是地质雷达超前地质预报的重难点,而对岩溶构造的地质雷达反射波形特征识别是预报准确的重中之重。为了准确识别反射波形特征,通过对隧道围岩溶腔中不同填充介质的岩溶构造建立雷达正演模型,模拟研究雷达反射波波形特征。本次模型构建填充情况主要分为空溶腔(空气),充水的溶腔,充泥、砂的溶腔,混合填充的溶腔4类,对应得到其正演反射波形特征为2大类。将模拟结果与探测实例波形特征对比研究,其反射波波形特征作为地质雷达探测预报岩溶构造时可参考的波性特征,定性判别岩溶构造中不同的填充介质情况,以进一步提高预报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特大断面隧道施工开挖工序复杂,同时也导致结构受力复杂,以往的状态设计理念已不适用于特大断面隧道.结合特大断面隧道施工特点,提出了过程设计理念,同时对过程设计理念隧道荷载确定方法提出实现思路和进行公式推导.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过程设计理念较状态设计理念的隧道荷载更符合特大断面隧道现场情况,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隧道建设》2014,(3):242-242
<正>近日,中铁四局"特大断面地铁车站暗挖施工技术研究"荣获2013年中国质量评价协会科技创新奖。特大断面地铁车站暗挖施工技术是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及专家论证,将传统的地铁车站特大断面暗挖双侧壁导坑9部开挖法调整为6部开挖法,相比之下,可减少开挖步骤,优化临时支撑,增大各断面的作业空间,方便机械施工,在满足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0.
王鹏  杜文涛  汤明  付责庆  孙强 《中外公路》2019,39(2):215-217
针对复杂岩溶区小净距隧道洞口塌方问题,以贵阳七冲村一号特大断面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对其洞口塌方原因进行全面分析,确定隧道拱侧存在的充填溶腔为该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结合隧道地质条件和施工方法,采取了"先护后挖"的塌方处治方案。通过对塌方段断面进行监测,拱顶最大累计沉降43mm、水平累计收敛6mm、钢架结构内外边缘最大应力171MPa,研究综合表明所采取的塌方处治措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南山寨隧道地质复杂,位于岩溶发育溶蚀带、裂隙发育带或结构破碎断裂带,溶沟、溶蚀裂隙较发育全填充溶洞,遇雨季施工时可能产生突水、突泥现象。本方案主要采用108热轧无缝钢管长管棚洞内穿越塌腔以及结合CD法开挖的综合技术处理方案,施工可达到方便可靠、高效快捷,安全、经济节约的目的。实践证明,本方案的实施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液压式栈桥仰拱台车在大断面公路隧道仰拱施工中的应用研究,对液压式栈桥仰拱台车施工大断面高速公路隧道仰拱和仰拱填充层的施工工法进行了总结。该工法施工的公路隧道仰拱和仰拱填充层分开进行,达到标准化要求,与拱墙二次衬砌的受力形成闭合环,能有效保证仰拱的施工质量。相对于传统仰拱浇筑混凝土施工工艺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技术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13.
余超  梁波  欧阳天烽 《隧道建设》2010,30(2):151-156
在分析国内外爆破振动理论的基础上阐述要根据具体的工况,有针对性地引入振动速度、振动时间等多种参数进行分析,且以兰渝线关子岭特大断面隧道爆破为依托,应用数值分析方法,模拟特大断面隧道爆破振动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既有隧道仰拱迎爆侧附近应力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上部既有隧道最大拉应力依次出现在迎爆侧仰拱、拱脚、拱顶及背爆墙等位置,并且其强度经历由弱变强,又由强变弱后逐渐减小消失。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在特大断面爆破施工中应采取的一系列减振施工技术措施,希望为以后遇到类似特大断面爆破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南山寨隧道地质复杂,位于岩溶发育溶蚀带、裂隙发育带或结构破碎断裂带,溶沟、溶蚀裂隙较发育全填充溶洞,遇雨季施工时可能产生突水、突泥现象.本方案主要采用φ108热轧无缝钢管长管棚洞内穿越塌腔以及结合CD法开挖的综合技术处理方案,施工可达到方便可靠、高效快捷,安全、经济节约的目的.实践证明,本方案的实施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岩土工程边仰坡是公路隧道建设经常遇到的重要问题之一.边坡的稳定性对于隧道工程建设与运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对于隧道安全进洞和进洞后的安全施工有很重要的影响.随着交通量的增长,特大断面隧道越来越多,其施工工序复杂.由于多次施工对边坡造成的多次扰动,对隧道施工安全影响越来越大.依托龙头山单洞四车道隧道,对特大断面洞口仰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可作为今后同类隧道洞口仰坡设计和施工借鉴.  相似文献   

16.
《公路》2017,(9)
国内隧道导洞转正洞施工一般均采用挑顶方案,该方案对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衬砌变形起到了很好的控制效果。特大开挖断面隧道围岩的稳定性相对较差,挑顶施工中对施工工法的要求更高。以济南东南二环项目隧道为依托,详细介绍了特大断面隧道导洞转正洞挑顶施工中的关键技术,以期对后期同类项目施工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7.
庞旭卿 《路基工程》2010,(4):242-244
京包铁路集宁至包头段八苏木隧道属于单洞、特长双线、特大断面隧道,且洞身有膨胀性围岩分布。因采取了合理有效的施工及防排水系统等针对性技术措施,确保了施工安全及质量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许将 《隧道建设》2009,(Z2):45-47
我国对铁路工程技术要求的提高以及建筑材料的快速发展,使得目前对混凝土的技术要求以及混凝土材料本身和以往有了明显不同。在耐久性要求下,随着建筑材料的发展及混凝土技术的进步,隧道工程填充混凝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在设计强度等级与耐久性指标不匹配、某些配合比设计不能与混凝土耐久性要求相适应以及客观存在的施工及养护问题等,本文初步探讨了这些问题,并给出了提高填充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按照耐久性要求设计填充混凝土配合比、加强施工与养护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单、双线隧道开挖跨度一般为小跨度、中等跨度及大跨度,特大跨度隧道较为少见。文章以实际工程为例,对特大跨度隧道V级围岩施工技术进行探讨,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的基础上,研究了四台阶九步开挖法,并总结了一些施工控制要点及注意事项,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五指山特长公路隧道发生的特大突涌水坍方的灾害发生过程分析,认为成功排泄坍方体前方的积水是处理坍方的关键所在,并运用TSP203地质超前预报系统查明了坍方体的大致范围。本文主要介绍采用迂回导洞技术进入主洞坍方体前方实现泄水和坍方处理的施工技术。结果表明采用迂回导洞泄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排泄主体隧道的涌水为坍方的治理创造条件,而且也为隧道的继续开挖提供了工作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