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嘉闵高架路(北翟路~G2公路)高架道路南起北翟路,北至曹安公路。长约4.67km;地面道路南起北翟路,北至曹安公路,长约5.13km。高架道路采用整幅式小箱梁的结构型式,设立G2公路互通立交,以及北翟路北侧、金沙江路南侧各设置一对平行匝道。  相似文献   

2.
<正>(一)长江西路隧道总体目标2016年12月底通车。目前,浦东岸边段已于2010年4月完成,浦东接线道路桥梁结构和路基、风塔已完成;隧道段内部结构基本完成。浦西段工作井2010年10月16日开工,目前已完成了现有腾地条件下的全部结构施工,约占浦西结构总量的60%。下穿铁路南基坑于2014年6月初复工,10月底已完成车道顶板。(二)嘉闵高架南1段(莘松路~联明路)2014年12月底原嘉闵高架至G60立交段主线高架及WN和NW匝道建成通车。(三)嘉闵高架北1段(北翟路~G2公路)2014年12月底主线高架通车、地面道路(北翟  相似文献   

3.
一、工程概况上海市南北高架道路工程为连接上海市内环线的第一条南北向穿越市中心区的快速干道,南起中山南路鲁班路,北至中山北路共和新路,全长约7公里。高架道路主线为六车道,标准段桥宽25.5米。沿线共设7对平行式匝道与地面道路相接,标准段匝道宽8.5米。上部结构除跨  相似文献   

4.
《上海公路》2015,(2):4-5
<正>(一)嘉闵高架南1段(莘松路~联明路)2014年12月28日主线高架(原嘉闵高架至G60立交段)及WN和NW匝道已建成通车,剩余工程尚在施工。(二)嘉闵高架北1段(北翟路~G2公路)2014年12月28日主线高架全线、地面道路(北翟路—金园四路)已建成通车,剩余工程尚在施工。(三)嘉闵高架北2段(G2-S6)目前,累计完成桩基61%、承台51%、立柱4l%、盖梁16%、箱梁预制17%、箱梁安装8%。(四)长江路越江隧道浦东段:接线道路完成沥青中下面层摊铺,风塔完工。隧道段:内部结构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5.
本工程位于嘉定区、宝山区,主线道路西起G15沈海高速,东至$20外环高速,全长约11.77km。全线设置沈海立交、外环立交(除与S7沪崇高速连接匝道外)二座枢纽型互通式立交及永盛路、浏翔公路两座菱形立交。预留嘉闵枢纽型互通式立交。地面辅道由两段组成:西段由永盛路至沪宜路,约1.65km;东段由嘉新公路至科福路约4.15km。  相似文献   

6.
<正>一、已建成和年底建成项目1、虹梅南路一金海路通道越江段:年底建成。2、嘉闵高架南延伸(莘松路~联明路):已建成通车。3、嘉闵高架北延伸(北翟路~G2公路):已建成通车。4、中环路沪闵高架路立交西向南匝道:已建成通车。5、辰塔公路跨黄浦江大桥:年底建成。  相似文献   

7.
一、工程概况上海市南北高架道路工程为连接上海市内环线的第一条南北跨越市中心区的快速干道,南起中山南路鲁班路,北至中山北路共和新路,全长约7km。高架道主线为六车道,标准段桥宽25.5m,沿线共设七对平行式匝道与地面道路相接,上部结构除跨越主要交叉路口采用30+40+  相似文献   

8.
赣州市创业路快速路是城市骨干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高铁片区及蓉江新城的核心区域,包含高架桥梁、地面道路、跨江桥梁1座、隧道1处、立交节点3处、匝道出入口4对,全长约12.4 km,其中桥梁长约6.8 km。以赣州创业路快速路为例,从桥梁总体布置、下部结构设计、上部结构设计展开,论述不同类型桥梁设计要点,为类似工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主线道路西起G1501上海绕城高速公路,东至G15沈海高速公路,全长10.6km。位于青浦区。地面辅道西起山周公路,东至华徐公路,全长约8.04km。全线设置01501上海绕城高速、赵重公路、嘉松公路、G15沈海高速公路(含新府路东侧匝道)共4座互通立交。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合肥市阜阳北路高架桥的总体设计,阜阳北路是合肥市"六横六纵"快速路网体系中的"中纵"的一部分,是合肥市南北向快速通道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合肥市北向重要的出城口道路,工程全长9.3 km。全线采用双向6车道地面辅道+双向4~6车道高架桥型式。高架道路全线跨越现状铁路及专用线两条;沿线共设置6对平行式上、下匝道;与北二环快速路相交节点设置互通立交一座。高架桥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下部结构采用柱式桥墩。  相似文献   

11.
金海快速路改建工程长约7 km,与杨高中路立交衔接并新建S20立交1座,全线新建4对上下匝道。从项目功能定位及服务对象、主要技术标准、路线走向及节点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尤其是针对高架桥梁布置主要受轨道交通盾构区间和车站结构控制以及高压线影响的情况,对道路路线设计和横断面布置方案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泸州市城市快速路二环线机场路南全互通立交作为分析对象,首先,对其进行了交通量预测分析;其次,介绍了立交方案,并进行了方案比较;再次,介绍了立交设计,对其匝道设计、匝道与主线的连接方式及匝道线形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3.
权戈冰 《桥梁建设》2012,42(Z1):23-27
粉房湾长江大桥及引道工程是连接江津与重庆主城区的快速通道,全长6.066 km.根据项目所处位置建设条件、技术标准,将该通道设计为由1座长江大桥、2座长隧道、3座立交共6个节点工程相互连接构成的道路.6个节点依次为:粉房湾长江大桥主桥采用双塔双索面钢桁梁公轨共用斜拉桥结构,津西立交采用迂回式四路交叉立交,艾坪山隧道采用小净距+分离式的组合式隧道(双向4车道)、江洲立交采用定向匝道和环形匝道互相组合的五层组合式立交、打雷嘴隧道采用连拱+小净距+分离式的组合式隧道(双向6车道)、小塆立交采用单喇叭+部分子叶式复合单喇叭组合完全互通立交.该项目全线考虑轨道通道,长江大桥与隧道采用公轨共建预留.  相似文献   

14.
在两条或多条高等级的道路交叉工程中,立交的选择和使用有效地提高了道路交叉的通行能力和安全度,也极大地提高了控制接入道路的运行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良好的立交设计不但改善节点交通转换效率和服务水平,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更可灵活运用变化的立交匝道流线,效仿水流循环流动的模式组织交通。现以深圳市如意路南延段嶂背立交节点为例,提出"湍流式交通"概念,重点阐述"湍流式"交通模式在立交选型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5.
该文分析了交通量、互通式立交相邻侧构造、交织段、司机驾驶、交通标志布置以及经济、地区7个因素对互通式立交间距的影响。根据立交间距的定义,采用匝道切线长和变速车道长度确定构造长度;采用车道变换模型、交通标志布置以及满足主线无交织运行的距离确定立交净距。最后,提出了主线设计速度80 km/h的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  相似文献   

16.
城市立交接地匝道接地位置的选择是否合理,严重影响着匝道甚至立交的通行效果.针对此问题,结合昆明二环石闸立交接地匝道设置工程实例,首先,对平交口进口道及出口道的匝道位置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如何确定接地匝道离地面平交口的最小距离.然后,对如何合理布置匝道口在道路横断面上的位置进行了分析,对匝道口在横断面上靠左、靠中、靠右设置分别进行了探讨.最后得出结论:接地匝道的接地位置对匝道的通行效果影响很大,接地匝道的匝道口应与地面平交口保持一定距离,并应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将接地匝道口布置在道路横断面中最合适的位置.从工程实例的效果看,匝道通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一、概述上海市南北高架道路工程,是上海市区规划高架道路网的南北主干道。高架道主线全长71公里。全线共设置7对匝道与地面道路相接。主线桥型结构为造型新颖、线条流畅的大悬桃等高度箱梁。梁高1.70米。匝道桥结构型式与主线相协调,有两种设计标准:单室大悬挑箱梁,梁高1  相似文献   

18.
封面工程     
正本期封面工程为重庆市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南桥头立交工程,由重庆市设计院设计。该立交是由江南大道、南岸滨江路、江苑路等5条道路相交形成的组合式立交。其特点为:(1)南桥头立交中的南岸滨江路与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南引道高差达36 m,立交匝道布置受到南侧长江河工模型线的限制,北侧受  相似文献   

19.
城市高架快速路"先入后出"式出入口,是影响快速路主线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在工程实践中,为便捷衔接地面道路网络,一般将上下匝道设置在主要交叉口处,将导致高架道路出入口交织段较短、出入车流严重影响主线交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现分别针对常规布置方法、辅助车道布置方法、集散车道布置方法、"剪刀叉"布置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进行分析,以期用合理的代价减少高架道路交织影响。接着,以石家庄市和平路高架快速路工程设计为例,对不同匝道布置方案进行分析,得出:对于该工程采用设置"剪刀叉"的匝道布置方案交通运行及工程代价等方面综合考虑较优。该匝道布置方案为高架快速路出入口间距无法满足规范要求且周边地块交通集散有需求的情况下,创造了设置匝道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在姑嫂树立交现状分析基础上,从设计标准、相交道路情况介绍等方面进行论述,对姑嫂树立交的3条“断头”匝道进行平纵横设计,完善立交转向功能,发挥姑嫂树立交做为武汉市连接三环、天河机场和汉口的重要节点功能。其中的集散车道沿张公堤堤顶路建设,是迄今为止新建的一条长度最长、同时具备百年一遇防洪功能和交通集散功能合一的匝道,建成的姑嫂树地面人字形交通闸是既有张公堤上采用人工辅以手动葫芦驱动启闭形式的规模最大的桥闸合一交通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