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轻型客车车内噪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左言言  曾发林  郭建新  王昊 《汽车工程》2000,22(3):204-206,191
本文利用声场分析技术和谱分析技术对轻型客车的车内噪声进行了测试分析,识别出车内噪声的主要噪声源,在声源识别的指导下,采取了探索性的降噪措施,使车内噪声级有了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轿车车内噪声源识别的道路试验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某国产国力样车的车内噪声控制问题为例,阐述通过道路试验进行噪声源识别的方法,对实验方法确定、测试信号选择以及数据处理的程度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分析结果,该车车内噪声主要由于发动机的二阶振动引起,而且在传递途径上存在很强的共振,车身顶棚和前围板是主要的噪声辐射源,对该车的发动机悬置系统和车身顶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减振降噪措施,取得了最大降噪8dB(A)的良好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3.
乘用车车内结构噪声治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车内噪声产生机理,阐述了车内结构噪声治理的试验与理论计算方法,建立了乘用车车内结构噪声治理的流程,主要包括车辆噪声振动测试、车内噪声产生原因分析、白车身有限元模态分析、白车身模态试验、车室声学分析、车身结构优化等.按照该流程进行了实际车辆车内结构噪声的治理,显著降低了车内结构噪声,提高了该车辆的NVH特性.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以车内降噪为目的车身结构动态修改的新方法,该方法将对车身壁结构的局部修改等效地视为在其上附加一子结构,并给出了车内声压变化与车身壁结构修改间的直接定量关系。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子结构的优化设计模型,通过具体算例说明了子结构位置选择的恰当与否对降噪效果至关重要,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及降噪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及降低车内噪声的常用措施,即通过密封,隔声结构,吸声,减振材料等措施的应用,达到降低车内噪声的目的,为车身降噪结构设计和材料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轿车车内噪声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系统阐述了控制某装备直列四缸发动机的国力的车内噪声的系统方法。首先通过试验分析确定发动机二阶振动是引起车内噪声的主要振源,识别出发动机固体振动向车内传递的传递途径,并且确定了对车内噪声有较大贡献的车身板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发动机、副车架悬置管的橡胶支承元件弹性特性的修改控制发动机振动向车内的传递;通过对车身顶棚结构板件的动力修改控制车身板件的振动。对改样整车的试验得到满意的降噪结果。  相似文献   

7.
轮毂电机驱动电动微型车车内噪声道路试验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道路试验的方法针对四轮轮毂电机驱动电动微型车车内噪声问题进行振源、传递途径以及主要贡献板件识别.分析中分别加速工况、回馈制动工况和匀速行驶工况下车内噪声和结构振动信号进行测量,通过对试验数据时间域、频率域、阶次跟踪分析发现:轮毂电机引起的6阶振动是车身结构振动和车内噪声的振源;不同频率范围内车身各结构板件对车内噪声有不同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试验结果对轮毂电机驱动电动车的进一步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车内耦合声场振动噪声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建立了轿车车身结构有限元模型、车室声腔声学有限元模型,以及声固耦合模型;进行了车身结构模态分析、车室声腔声学模态分析和耦合声场模态分析.研究了声固耦合系统在发动机和路面激励作用下的车内声学响应,预测了车内振动噪声并分析了车身各板件的声学贡献.据此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后,得到了较好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9.
降低车内噪声的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林彬 《上海汽车》2006,(11):37-38
车内噪声水平是体现汽车乘坐舒适性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汽车档次,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世界各大汽车厂商将车内噪声的控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传统的噪声控制技术,利用CAE工程分析和车辆试验测试,确定各声源对车内噪声的贡献值,在主要噪声传播途径上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配置具有吸声、隔声、阻尼特性的降噪材料的声学包,结果往往增加了汽车的整备质量,影响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等其他性能。新型降噪材料的出现以及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为车内噪声控制技术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整车进行道路噪声试验,确定噪声源和车内噪声特征;对白车身进行模态测试与分析,验证路试结果的准确性;将声源特征和结构特征相匹配,找到需要改进的区域;最后采用阻尼材料在相应位置进行减振处理,达到了良好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用选择性声强技术识别车内噪声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识别车内噪声的方法有许多。其中,将测试部位噪声信号作为参考信号,与噪声源的声强进行相关分析以确定声源的位置和响应频谱的方法称为选择性声强技术。本文运用此技术,通过对国产轿车给定工况下的测试分析,确定出试验车发动机舱内最大噪声的位置和驾驶员耳旁辐射噪声产生的原因,为进一步降低该车噪声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轿车声固耦合低频噪声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巍  刘更  吴立言 《汽车工程》2006,28(12):1070-1073,1077
建立结构载荷激励下乘坐室空腔声学系统和声固耦合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和LMS V irtual.lab对某轿车乘坐室结构与空腔声模态的频率和振型进行分析,采用直接法和模态叠加法对该轿车车内噪声仿真结果进行比较,指出采用模态叠加法计算声固耦合问题时,对于结构模态阶数的提取要求。通过计算仿真分析该模型低频噪声在频域中的分布情况,为降低由结构振动引起的车内低频噪声提供结构修改和声学修改依据。  相似文献   

13.
乘用车室内噪声是影响汽车乘坐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乘用车室内噪声模拟试验入手,通过客观生理指标的变化来评价汽车乘坐舒适性,实现对主观评价的客观化,尝试提出一种乘员烦躁度的客观—主观模糊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心率变异性分析中的LF、HF及LF/HF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车内乘客的噪声舒适度。随着噪声舒适度等级的降低,相应的HRV生理指标LFnorm均值,LF/HF均值大致递增,HFnorm均值大致递减,并且呈现一定的线性规律。  相似文献   

14.
乘用车车身结构噪声测量分析及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志刚  王理周  李传兵 《汽车工程》2001,23(2):130-133,126
乘用车的车内低频噪声直接影响其乘座舒适性。本文探讨了声响感度分析、矢量合成分析,结构车内噪声声场耦合模态分析方法在车身结构噪声分析控制中的运用,在实车上其降噪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5.
燃料电池轿车的室内噪声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有松  左曙光  阎礁 《汽车工程》2006,28(9):861-864,872
探讨了利用有限元法对燃料电池车整车车内噪声仿真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包括乘坐室声学模态的分析、车身的结构模态计算以及整车结构声学耦合分析计算,并通过仿真分析找出了造成燃料电池轿车低频噪声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传递路径分析用于车内噪声贡献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传递路径分析(TPA)的基本原理.建立了TPA模型,并通过在实际工况下的测量和计算,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基于该模型进行了某车车内噪声各条传递路径贡献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排气管悬置4的Z向、发动机右悬置Z向及发动机左悬置Y向的贡献量最大,为主要的噪声传递路径.对车内噪声主要贡献量路径进行的频响函数与工作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在频率为26.7Hz时,排气管吊点Z向的贡献量主要是由其工作力所引起的,即发动机2阶频率时的振动所产生的力;发动机悬置与发动机表面声辐射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使用阵列技术识别高速行驶轿车的辐射声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阵列技术通过传声器获取声场信息,使用波束形成或功率谱估计原理对声场信号进行处理,能对宽带声源进行有效识别。在汽车表面声源分布假设的基础上利用平面十字阵列技术对某轿车高速行驶时的车外噪声源进行了识别。试验结果表明,阵列技术可以识别出高速运动轿车表面上的主要声源,从而为轿车的车外噪声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Neck fracture is a major cause of death in traffic accidents. This pattern of injury normally occurs in a frontal collision or overturn of a vehicl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ase of a neck fracture from a low-speed collision. In the examined case, the passenger in the front seat of the car fractured his neck and died. He did not have his seatbelt on when the vehicle slipped on a frozen road surface on a downward slope of a hill and impacted into the shoulder of the road at low speed. In this type of collision, an occupant’s body will be impacted by the windshield or other interior trim of the car. However, in this case, rather unusually, neither body tissue nor fiber remained although the collision involved a broken windshield. Thus, the reason for the passenger death was unidentified. This study applied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package Madymo for analyzing the accident. The result of the simulation was that the passenger, who did not wear a seatbelt, moved forward due to inertia. The upper part of the passenger then rotated and lifted when the knee contacted with the dashboard. By evaluating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the vehicle at the front, we deduced that the collision velocity was 30 km/h. Through a computational experiment that was undertaken using Madymo 7.0, NIC was estimated to be 240 m2/s2. This result far exceeded the threshold for neck injuries. In particular, in comparison with whiplash injuries, when the passenger’s head directly impacts the roof following a rear-end collision, the bending moment through hyperextension of the neck is greatly increased. In this study, we concluded that the manner of death was the hyperextension of the neck, as the passenger’s head contacted the roof from undernea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