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换乘车站相关各线路建设时序的不同,对换乘车站的类型进行划分,并从系统运行可靠性、系统投资经济性、运营管理便利性等方面,对换乘车站中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按线路分设和合设两种不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不同类型的换乘车站中各系统的建议设置方案,即建设时序相隔较近时,宜采用合设的方案,而建设时序相隔较远时,宜采用分设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关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介绍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车站换乘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了国外轨道交通车站换乘枢纽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改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换乘问题的建议,如抛弃已不适应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落后模式,规划与建设时做到"以人为本",车站换乘的方案设计应早于车站总体设计等.  相似文献   

3.
赵丁 《铁道勘察》2023,(2):64-68
《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形成多层次、优衔接、高品质的轨道交通系统,并建成一批多种轨道交通一体衔接、高效换乘的综合交通枢纽。为了深入研究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等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存在的土建接口条件差、AFC系统不统一等问题,结合杭海城际铁路工程实例,采用新建换乘通道、既有车站土建接口改造和AFC系统改造等方法,在不影响既有线运营的同时,实现了城际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在车站付费区的有效连通。研究表明,通过对车站土建和系统等方面进行完善,可以满足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间的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4.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与传统RTU方案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介绍电气化铁道、城市轨道交通电力监控系统的构成及发展状况、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方案和传统RTU方案在结构模式、功能特点的比较,说明在变电所被控子站采用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是技术先进、价格合理的优选方案,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变电所自动控制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城市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商业区的无缝换乘和空间一体化设计要求很高。基于对乌鲁木齐行人行为特征的调查分析,以乌鲁木齐轨道交通2号线、4号线的换乘站及乌鲁木齐高铁站为案例,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高铁进出站层的衔接,对地面、站厅、站台层的空间布局和渠化、换乘模式、商业区布局、应急疏散等功能环节进行了针对性的仿真优化,并提出了一体化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功能布局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内包含众多的弱电设备系统,如通信、信号、综合监控、环境监控、办公自动化、门禁、自动售检票、火灾自动报警、屏蔽门、应急照明、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等,这些系统负责地铁车站的旅客运输、环境监控、信息传递和乘客导引等,属于重要或特别重要的一级负荷,需要可靠性很高的UPS电源.以保证供电质量和供电连续性。  相似文献   

7.
认为通信网络是变电所自动化系统的关键.介绍城市轨道交通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在分析通信网络技术特征和通信实时性要求的基础上,阐述现场总线和以太网在变电所综合自动化中适用的层次;提出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提高站内通信网的通信开放性的最佳途径是所有厂家都采用标准的通信协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车站各设施设备的负荷,可建立一套可以描述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压力状态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换乘通道部位的客流压力进行评估,利用行人路阻函数来表征车站换乘通道的通行能力及客流压力情况。选取上海轨道交通线网中的江苏路站及四平路站为案例,形成这两个换乘站换乘通道走行时间函数。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提出利用公共自行车系统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有效衔接,解决城市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与公共自行车的关系;将轨道交通车站所在区域分为城市外围居住区、城市公共中心区、交通换乘枢纽区3类,分析各类型车站区域公共交通需求特点;最后提出改善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衔接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于引入多条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铁路枢纽站而言,研究综合换乘功能最优的线站位方案是两者衔接的前提和关键。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铁路枢纽站间常见的2种线站位关系和5种衔接方式,以引入4条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重庆东站为案例,基于其枢纽定位、周边规划及现状、线网规划及换乘需求,研究多条城市轨道交通与规划铁路枢纽站衔接的线站位方案。结果表明,两者的衔接应首先考虑换乘便捷,流线组织简单;其次考虑尽量减少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多条城市轨道交通同时引入时,考虑将与国铁换乘需求较大的线路车站置于国铁站房下方,以缩减与国铁换乘走行距离,同时尽量避免国铁站房下方只设置一条城市轨道交通,以更快疏散国铁突发客流,便于客流组织。然后将其余线路车站置于广场下方,以解决周边城市客流需求。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网络结构与主要设备配置,以及将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集成于综合监控系统以实现电力监控的设计方案.对综合监控系统中电力调度子系统提出了具体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并对电力调度子系统信息流程及信息传输网络的安全策略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平台系统集成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杰  贾利民  秦勇  王艳辉  王卓 《铁道学报》2007,29(3):107-112
为了解决城市轨道交通监控系统中的自动化孤岛问题,必须建立综合监控平台以实现各个监控系统间的信息共享、无缝连接和综合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状况。本文首先对城市轨道交通各个监控系统的特征及现状作了整体的描述;根据各子系统的现状及特征,规划了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总体框架,提出整个系统由中央级及车站级综合监控系统组成的分层管理模式;对车站级综合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作了详细描述;根据车站级综合监控系统功能,应用异构数据源提取技术、分布式组件技术、XML技术、元数据技术以及工业控制接口技术等,提出实现车站级综合监控系统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铁路客站的类型以及综合交通系统各交通方式的主要特征.结合相关设计实例,研究了铁路客运枢纽车站和普通城际铁路车站与城市轨道交通、航空机场以及其它地面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接驳模式,并提出了综合交通系统协调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换乘站的换乘便捷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轨道交通整个线网的运行和乘客出行的效率.分析杭州地铁市民中心站换乘改造案例,利用车站结构施工后试运行前的窗口时间,增建换乘节点,实现便捷换乘,剖析该类换乘站改造方式的前提条件、改造原则及改造要点,并对车站换乘预留和改造提出建议,在近期车站设计中预留充足的换乘条件;适当加宽站台、加大站厅公共区;结合既有车站特点制定具体方案,合理利用土建条件进行适度改造等,为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电力监控综合自动化系统可以借助于城市轨道交通内部独立的通信系统。通过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对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的各种电压、电流、交流、直流等设备的运行进行监控和管理。通过电力监控综合自动化系统。可以使调度中心及时掌握各个变电站的运行情况,直接对设备进行操作,及时了解故障情况。并迅速进行处理,使牵引供电系统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并且还可做到与其他自动化系统互换数据,充分发挥整体优势,进行全系统的信息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和现场总线CAN技术的介绍,分析指出传统综合自动化系统间隔层设备通讯方式的不足,提出利用CAN总线通讯技术的解决方案,并论述了系统的硬件、软件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地铁换乘车站变电所的功能及设备构成,提出了换乘车站变电所整合原则,并分析了地铁换乘车站变电所整合方案及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铁8号线霍营站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不断发展,换乘车站作为地铁交通的连接点除了解决地铁乘客换乘的功能需求外,更在引导当地经济和城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换乘车站的设计时,更多的应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定位换乘地铁站的功能和作用,同时结合站位周边的详细工程环境,综合考虑近、远期的开发及建设时序,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车站设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北京地铁8号线霍营站为例,根据以上设计原则、指导思想和车站功能定位几方面确定该站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网络化运行的地铁线路大量出现换乘车站,许多换乘车站是与早年建设的车站进行换乘,受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和现代建设标准的提高,实现既有车站与新建车站设备系统合理衔接难度很大。如何保证既有线的正常运行,对新线的建设施工存在很大的挑战。介绍北京地铁既有2号线车公庄站与新建6号线换乘引起的10 kV高压电缆路径改造施工。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用好客流预测的结果对线路、车站、各系统的规模影响很大。通过西安地铁3号线规模设计实践,从全线路列车编组、线路两端车站、一般车站和换乘车站的规模设计等方面分析研究如何用好客流预测的成果,提出建议:设计时应注重敏感性分析结果在列车编组规模设计中的应用;对线路末端车站周边土地发展潜力要作充分估计;车站的规模设计要注重车站自身高峰小时客流;换乘车站的规模设计需综合考虑换乘客流的方向不均衡性及与进站客流的关系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