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支座病害已成为影响桥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常用的支座监/检测手段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低,时效性差。为实时掌握桥梁支座服役状态,提出了基于分布式应力监测的桥梁支座转角、位移状态多级评估方法。首先,介绍了适用于所提方法的智能盆式橡胶支座结构及应力测点布置;其次,提出了综合考虑橡胶板两主轴方向各测点应力变化特点的测点标准化应力比指标,并基于此设定了服役期支座转角、位移状态多级评估判据,然后以位于广东西南沿海的山竹沟垌中桥实际工程为例,确定了可用的智能盆式支座型号,建立了支座精细化有限元模型;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分析对所提方法进行说明,明确了用于服役期支座转角、位移状态多级评估的各阈值取值。  相似文献   

2.
东海大桥健康监测系统桥梁健康状态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青  朱利明 《桥梁建设》2006,(Z2):166-170
在东海大桥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评估子系统中,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桥梁性能评价模型,分析确定影响桥梁结构性能状态的各因素及隶属度。对可量化的桥梁监测、检查数据以模糊推理法进行评估打分,对非量化的程度描述根据专家系统直接评估打分,综合分析计算后,得出各区段桥梁安全性、耐久性及使用性的评分,再以加权的方法最终确定大桥健康状态等级。实现了桥梁状态即时评估,为养护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桥梁建设的不断发展,桥梁结构的状态评估备受关注。桥梁结构技术状况评估是桥梁结构状态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外对桥梁结构技术状况评估均给出相应的实行方法,我国的桥梁技术状况评估工作主要是在《公路桥涵养护规范》、《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以及《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在对上述规范评价方法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桥算例给出桥梁结构技术状态评估的真对性意见和建议,可供桥梁结构检测及养护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既有桥梁质量评估过程中定量指标与定性意见难以综合的问题,采用了多级模糊模式识别与非结构性决策理论的桥梁评估方法。该法可综合考虑定量、定性评估意见及评估人权重来对桥梁质量状态做出综合评估。工程应用表明,该法可对桥梁质量做出准确的评估,确保桥梁运营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以模糊层次分析法为基础,通过桥梁健康状态评估的隶属度函数和桥梁技术状态评估等级之间的量化关系,建立桥梁健康状态评估模型,利用计算的各因素隶属度值和权重的结果,获得各层次的模糊评价集。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来评估桥梁结构对应的技术状态等级,用其结果来指导桥梁的维修养护决策。  相似文献   

6.
蔡长丰  郝海霞 《公路工程》2008,33(2):150-153
将模糊神经网络引入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可靠性评估,充分利用高斯隶属函数的万能收敛性、人工神经网络的自学习性和模糊神经网络高度的非线性进行桥梁结构可靠性评估。以常宁北门桥为例,以受力最不利截面的实测位移、应变、挠度为神经网络输入参数,输出构件的可靠指标。算例表明模糊人工神经网络应用在桥梁结构可靠度评估,为桥梁评估开辟了的新途径。该方法简单、合理、思路清晰。  相似文献   

7.
以城市桥梁为对象,从影响桥梁承载力和耐久性的因素出发,建立了桥梁状态评估指标体系。基于Sugeno模糊模型建立了桥梁状态评估系统,并开发了桥梁信息数据库和友好的管理界面。通过算例检验了系统的学习能力,应用评估系统对杭州市高新八路跨线桥的评估实例表明,学习后的系统具备桥梁专家的经验及推理能力,系统在实际旧桥评估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桥梁老龄化日益严重,桥梁安全状态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对桥梁进行合理的状态评估有助于桥梁管理养护和危险预警,保证桥梁正常运营。首先介绍了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分析监测系统存在的问题。其次分别从试验、数据分析和数字孪生方面介绍了桥梁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然后阐述了桥梁状态评估的发展与挑战,综合分析表明目前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仍存在较多问题,试验方面基于动力测试的损伤识别和基于视觉监测的桥梁状态评估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海量的监测数据需要进行有效的处理,BIM技术下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能实现监测与养护一体化运维管理,数字孪生技术将为桥梁状态评估带来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模糊神经网络在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模糊神经网络引入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可靠性评估,充分利用高斯隶属函数的万能收敛性、人工神经网络的自学习性和模糊神经网络高度的非线性进行桥梁结构可靠性评估.以常宁北门桥为例,以受力最不利截面的实测位移、应变、挠度为神经网络输入参数,输出构件的可靠指标.算例表明模糊人工神经网络应用在桥梁结构可靠度评估,为桥梁评估开辟了的新途径.该方法简单、合理、思路清晰.  相似文献   

10.
既有石板拱桥的评估及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有效提高石拱桥状况评价的准确性,提出针对石拱桥承载能力详细的评估和鉴定计算方法。考虑石板拱桥拱上建筑联合作用、桥梁破损特点及实际运营荷载,对如何建立较为符合实际的桥梁计算模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针对石拱桥的技术状况评估模型,对桥梁各评估元素的初始权重及技术状况评价标准进行初步研究;根据各评估元素状态对其元素权重加以修正并综合确定承载能力检算系数Z1。最后,以实际桥梁工程为背景,给出了计算实例,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较好的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对桥梁的健康状况评价是保证桥梁安全运行的重要前提.针对目前桥梁健康等级评估方法受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更加凸显了评价过程的不确定性.根据影响桥梁健康状况的评价因素,提出了基于模糊物元分析理论桥梁健康状况评价方法,同时采用欧式贴近度对传统的物元分析方法进行改进,通过实际工程的健康等级评判,表明基于欧式贴近度的模糊物元分析理...  相似文献   

12.
攀枝花新密地大桥为主跨182m的混凝土拱桥,采用悬臂浇筑法施工拱圈,为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成桥状态的准确性,需要在施工各阶段对线形、索力及应力等参数进行监控。以上游拱圈监控工作为背景,利用MIDAS Civil建立全桥空间分析模型,基于正装法计算出各拱段浇筑及张拉过程的理想结构参数,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合理调整扣锚索的索力来调整悬臂结构的实际状态,再根据拱段实测参数修正监控计算模型,达到计算模型与实桥施工状态的统一。施工过程中对拱圈线形、扣索和锚索的索力、拱圈应力、临时塔位移等结构参数的监控结果表明,主拱圈各项参数控制良好,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评估航道桥下部结构的船撞安全性,以遭受船撞的某内河航道桥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方法和相关规范计算受撞击的5号桥墩自身水平抗力、船撞力、墩顶位移,并从墩顶位移和桥墩抗力两方面对受撞桥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5号桥墩的横桥向和顺桥向抗力均由桩基强度控制,分别为2528 kN和1142 kN;事故船撞击工况下,墩顶最大横桥向和顺桥向位移分别为7.6 mm、13.4 mm,满足位移限值要求;沿横桥向和顺桥向的船撞安全系数分别为1.67和0.94,顺桥向的自身抗力不足以抵抗瞬时船撞力,导致桥墩桩基础受损,建议采用增大截面法对受损桩基础进行加固补强,并设置独立防撞墩以保障桥梁结构安全。基于分析过程,总结了桥梁下部结构船撞安全评估的一般流程。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桥梁养护检测规范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将桥梁现场检测所得的资料准确地应用于桥梁技术状况评价,提高检测水平、采用准确的评价方法是当务之急。通过收集美国、中国台湾、德国、英国、日本、中国等几个国家和地区关于桥梁养护规范中对既有桥梁的检测与评价方法,并将各个规范评价方法从检测体系、检测技术和评估体系3方面进行比较,得出养护规范中桥梁评价的异同点,提出桥梁检测评价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针对国内中小桥梁技术状况评价方法与美国、英国等特色鲜明的桥梁技术状况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国在工程实践中都倾向于用一个简单、综合性的指标来反映桥梁技术状况或安全状况,也都实现了桥梁构件层面的病害检测与评估,区别在于该综合指标如何计算。其中,我国采用的是分层加权综合评定法,美国为考虑经济成本的桥梁健康指数法,英国为经验评分加权平均法。各国采用的评价方法与其进行桥梁评价的目的和评价指标的应用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以某在役轨道交通矮塔斜拉桥的检测与评估为例,通过对矮塔斜拉桥受力特点的分析,确定了定期检测中矮塔斜拉桥的检测重点.主梁、主塔和墩柱的恒载几何形态测量表明,该矮塔斜拉桥整体保持稳定的状态,主梁跨中有沉降的趋势;通过桥梁自振特性、斜拉索索力和动位移的测试,明确了该桥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响应;通过外观检查,明确了主梁主塔混凝土结...  相似文献   

17.
基于静力试验的大跨钢管拱桥承载力的模糊神经网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深入研究现有桥梁结构承载力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把模糊理论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应用于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承载力评价.建立了模糊神经网络评价模型,通过样本训练,获取评价专家的经验知识和直觉思维.经实际工程检验,评价结果直观简单,较好地反映了在役桥梁结构的承载力状况.  相似文献   

18.
一座建成已近30a的悬臂挂孔桁架桥,日常交通负荷比较大。为考察该桥结构的实际技术状态,确保桥梁运营安全,组织了桥梁试验检测。该文介绍了对该桥进行检测评估的过程和方法,对同类桥梁的评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