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600年之前的郑和正在成为21世纪初全世界科技界.经济界、航海界.军事界和外交界等的热门话题。人们为什么对郑和念念不忘呢?究其根本原因是:郑和给人类社会做出的贡献确实很大。随着历史进程的演变.他的光辉业绩将永远值得人们纪念、学习和仿效。特别是在当前.我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的东方,就是应该从郑和的业绩中吸取精神营养.激励我们一往无前、创造出更大的业绩。  相似文献   

2.
杨槱 《上海造船》2005,(2):31-35
今年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以来,在郑和航海和郑和宝船的学术研究方面存有不同的声音.只有认识历史真相,才能古为今用.为了求得真知和丰富学术内涵,作者针对郑和航海和郑和宝船研究发表一些个人见解,以同业界商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政治、外交、经济、外贸、文化、宗教、军事、航海、天文、地理、民俗、建筑等方面阐述了中国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的业绩,同时作者从郑和是地理大发现的先导;是印度洋的首批探险者;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最后实现,拥有郑和的一份功劳;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航海活动;郑和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五个方面,首次系统地论证了郑和在世界航海史上拥有的杰出地位.  相似文献   

4.
周永峰 《中国水运》2007,(7):F0003-F0003
本刊讯(记者周永峰)7月10日,2007郑和航海经济文化国际论坛在青岛举行,我国和国际航海界资深专家、学者、知名人士都围绕着"弘扬郑和精神,发展航海事业,促进海洋和谐"的主题发表演讲。  相似文献   

5.
1405年,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开始了他的航海壮举.其船队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和访问地点之多都是世界航海史上史无前例的.自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最多时达200多艘船的规模宏大的船队,其中长148米、宽60米的大型船只60余艘.使用了罗盘、测深器、牵星板等世界先进技术,航程10万余里.先后到过印度支那半岛、印度尼西亚的婆罗门洲、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东岸的索马里,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郑和的航海壮举为中国的外交、经济、文化和海洋事业诸多方面建立了辉煌的业绩,为我国推动和平外交、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人类文明等方面做出了不朽的功勋.  相似文献   

6.
关于郑和“宝船”的大小问题,目前学术界、航海界有几种不同的看法。本刊现发表中国航海学会航海史研究会副主任丘克辉同志的《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考》一文作为引子。对“宝船”的大小问题,欢迎大家来稿进一步讨论。——编者  相似文献   

7.
郑和功成名就的航海活动广为人们所传颂。他的船队所经过的地方还流传着许多神话般的轶闻。有些故事还在地方志记载过。下面介绍的是郑和与麻风病人的故事。有次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路经厦门附近的海面时,忽报船队中有人患了麻风病,病情正在日趋恶化。郑和知情之后。为制止麻风病蔓延,不得不做出一种既令人伤心但又十分果断的决定:把麻风病人暂时流放在就近的一个小荒岛上。光阴荏苒,转瞬已是数年。郑和出使西洋归国。尽管这位伟大的航海家疲于事务,但并没有淡忘那位患了麻风病的普通船员。在返航途中,他特令船队驶  相似文献   

8.
正云南是伟大航海家郑和的故乡,位于云南昆明的郑和纪念馆则是云南对于郑和的最好纪念,这座在去年航海日正式对外开放的纪念馆,让更多人能够了解郑和,了解七下西洋的史诗故事。本次2018年珠江片区"中国航海日"活动捐赠船模仪式就在郑和纪念馆举行,蕴含着缅怀故人、追根溯源的寓意。七件珍贵船模入驻郑和纪念馆作为2018年珠江片区"中国航海日"活动的重要环节,7月19日15时30分,船模捐赠仪式在郑和纪念馆举行,来自珠江水系的珠江航务管理局、广东海事局、南海救助局、南海航海保障中心、中交广  相似文献   

9.
明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是15世纪的大航海家,他不仅在航海史矗立起一座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不朽丰碑,也在世界航海史上谱写了跨洋越洲、开创远洋航行的光辉新篇.无论是在船队的规模和在远洋活动的范围上,或是在远洋组织指挥和在航海技术上,郑和下西洋之举都明显领先于哥伦布等人.诚如近代大学者梁启超所说:"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即美洲)前80多年,当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前90余年."  相似文献   

10.
时平 《珠江水运》2005,(8):49-50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  相似文献   

11.
全国纪念郑和筹委会于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一日在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中央有关领导同志、部分中顾委委员、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市负责同志,以及航海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港澳地区代表和南京市各界代表三千余人参加了纪念大会。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纪念郑和筹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彭德清,交通部部长、中国航海学会副理事长钱永昌,江苏省省长顾秀莲,海军副司令员聂奎聚等同志在纪念大会上讲了话。这次纪念活动是一次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群众性郑和航海学术性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为深化郑和学术研究,倡导“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增强人民群众的航海意识和海洋观念,交通部决定成立郑和研究会暨郑和基金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13.
郑和下西洋原因的几种说法《明史》郑和传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是这样说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种说法,我们做一些分析。1.踪迹建文帝建文帝活不见人,死不见墓,人们的猜  相似文献   

14.
郑和与上海     
今年七月十八日是我国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最后一次归来550周年纪念日。国家有关部门已决定在上海筹建郑和纪念馆,以迎接后年7月11日郑和首下西洋58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郑和并非上海人,童年时代在家乡云南昆阳度过,青少年时代在北京生活,  相似文献   

15.
郑和,云南昆阳人(今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人.祖父与父亲同叫哈只.哈只并不是真名,而是阿拉伯语haji的音译,意思是"巡礼人",即朝圣者.当时人们把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人尊称为哈只.礼部尚书李至刚说郑和"自幼有材志",这与他从小所受教育及其祖父,父亲的经历很有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郑和航海风云榜推选活动是由海事服务网(CNSS)组织开展的非官方航海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国郑和航海风云榜推选活动自2017年启动以来,一直秉持"客观公正、公益为本,鼓励创新、崇尚发展,彰显价值、扶正扬善"的行为准则,旨在鼓励航海界在"一带一路"和交通强国、海运强国的建设中开拓创新、勇当先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明代大航海家郑和除了七下西洋的业绩脍炙人口、永垂史册外,他还有两件遗物,有幸留到今天。一件是第六次远航归来编绘的《航海图》,另一件是最后一次下西洋访问伊斯兰教圣城——天方(今麦加)时,请画师绘下的《天房图》。现在我们谈谈前者的一些细节,颇饶兴味。该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  相似文献   

18.
崔燕 《中国船检》2008,(12):36-36
2008年12月11日,我国郑和研究史上第一个全国性协会——郑和研究会在北京成立。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与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裁魏家福共同为郑和研究会揭牌,魏家福当选为首届会长。徐祖远副部长在成立大会上指出,郑和研究会的成立有利于郑和学术研究统筹规划、整合资源;  相似文献   

19.
朱巍 《上海造船》2005,(2):43-46
太仓自元代海运漕粮而兴起,郑和七下洋以太仓为起锚地和归舶港.介绍了目前太仓保存的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太仓人.郑和大规模的航海活动以太仓为代表的江南经济繁荣发展为依托,又极大地影响了明代太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方面,推动了太仓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的大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昌盛,其影响一直惠泽波及至今.  相似文献   

20.
《中国港口》2016,(Z1):61-66
最早发现郑和下东洋史料的是现南京大学的退休教授潘群。潘群花了2O多年的时间最终在1982年才公开发表相关论文,在史学界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此后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不断,辩论使人们对原有材料的认识愈加深刻,并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使郑和下东洋的史实更加清楚,使人们对郑和下东洋的出发港口、目的地、人数、意义更加清楚,不但为后来者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借鉴,也为后人研究中日关系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