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结合南京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中华门站,讨论高架车站的平面、立面的设计、车站规模的确定和车站建筑设计以及立面造型处理。  相似文献   

2.
针对中国台湾地区铁路建设,立体车站应采用地下或高架形式,经大量勘察与研究,台北、台南、高雄采用地下车站,台中市内采用高架车站。介绍立体化车站设计原则;绿色建筑及节能设计方法;高架车站、地下车站设计原则,并从结构、站体空间、设备需求、环境影响、绿色建筑设计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铁路车站立体化必须衡量各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及地理条件,经客观调查与勘查分析,因地制宜,以使有限资源在合理分配下达到最有效的利用。  相似文献   

3.
周超 《都市快轨交通》2014,27(6):104--108
分析太阳能光伏发电在深圳地铁6号线高架车站应用的可行性,阐述深圳地铁6号线高架车站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电池的选择、光伏组件与车站顶棚的结合方案、光伏并网设计、光伏监控系统、防雷接地,并进行经济效益和环境、社会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光伏发电平均成本均低于目前深圳地铁的用电电价,同时减少了碳排放,实现了光伏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4.
鲍宁  董玉香 《都市快轨交通》2014,27(6):112--116
新加坡地铁东北线(NE线)运营之前,陆路交通管理局为其主持了一个“ARTIN TRANSIT”项目,邀请19位本土艺术家针对每一座车站的文化背景和装修风格创作一批艺术作品,从而将交通建筑与公共艺术结合起来通过对新加坡地铁东北线车站的实际案例调研,从地铁车站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两部分出发,总结出新加坡地铁车站建筑的特点:空间分布灵活多样,商业业态丰富完善,室内设计注重城市人文历史和地域特色等,为我国地铁车站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结合GB/T 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地铁车站地下空间绿色建筑设计研究的发展现状。从宏观场地规划、中观建筑设计、微观空间表达三个维度解构地铁车站绿色建筑设计影响要素。结合客观技术和主观感知层面,提出利用组合赋权法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提出了地铁车站地下空间绿色建筑设计体系中各影响要素的综合权重及总得分的计算公式。系统地归纳了地铁车站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拓展了地铁车站空间文化表达方式,并探索了地铁车站地下空间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地铁设计规范》问与答(13)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问题39地铁地面和高架车站站台火灾自动报警探测器如何设置? 答:地铁高架站、地面站为地上建筑,车站站台建筑造型一般为通透、敞开式,采用自然通风,不设集中空调;同时,车站设备较少,建筑布局简单,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疏散及救灾方便.  相似文献   

7.
徐爽 《广西铁道》2009,(3):8-9,11
介绍了武汉轨道交通古田二路高架车站的总平面、车站建筑、车站立面造型、无障碍等建筑项目的设计原则及具体布置。并以该车站设计为例,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设计的一般原则及高架车站建筑设计的常见形式。同时,提出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要注意的事项,并指出采用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道路堵塞和拥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深圳地铁3号线高架车站结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高架线路的增长比例更快.如何在高架车站的结构选型和设计方面取得优势,将高架车站对城市空间的影响降到最低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深圳地铁3号线工程和其他城市地铁建设经验,对高架车站常用结构方案及设计要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为类似高架车站设计提供参考.研究结论:根据深圳地铁3号线“建桥一体化”高架车站结构受力特性,采取针对性的结构设计措施和验算手段,可以对该类结构特点扬长避短,满足轨道交通对高架车站结构安全性和乘客舒适性要求.  相似文献   

9.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针对深圳地铁3号线高架线路比重大的特点,提出高架线路应重点研究的几个课题,以解决高架线路设计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方法:结合城市规划、高架线周边环境、结构体系等进行综合技术对比分析。研究结果:通过深圳地铁3号线高架线路设计中对高架桥梁、车站站台型式、减震降噪等课题的研究,探索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路设计的经验和相关技术措施。研究结论: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的选型除满足结构受力要求外,还应结合城市规划、城市景观统一考虑,通常应选择箱形梁。高架车站站台的型式从运营、体量等方面考虑,一般宜选择岛式站台。高架线路的减震降噪要从结构、轨道、声屏障等方面采用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地铁高架车站形式类比及其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铁高架车站作为地面建筑,周边情况复杂,限制因素多,其对城市的影响也比地下车站大。为解决地铁高架车站在设计过程中,车站不同形式对用地、道路、客流、景观等多种因素的适应性问题,通过对地铁高架车站周边地块及道路对车站形式的影响入手,再深入到不同功能需求下车站本身的站型及内部公共区布置形式,利用分析法得出各类型高架车站的特点,总结出不同类型车站对不同外部条件及功能的适应性,得出适应常见条件因素的优选方案。旨在为地铁高架车站设计工作中快速准确地形成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铁路客站作为公共交通建筑,与一般的公共建筑有较大差别,其设计和使用过程中有诸多自身特点.重点探讨在方案设计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的各专业的设计评审要点,并分专业说明了这2个阶段的主要图纸文件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地铁车辆车体设计知识重用率不足而导致研发周期较长的问题,提出集成实例推理技术和关联设计技术的地铁车辆车体快速设计方法。首先,构建地铁车辆车体主模型,并以该模型为基础建立地铁车辆车体快速设计流程;然后,研究基于实例推理的产品配置方法,以及基于关联设计的产品变型方法;最后,以地铁车辆车体为例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既有线路三维模型的建立理论及实现方法.通过分析它们存在的困难和不 足,提出了一种利用航测或外业勘测地形数据,在微机上建立设计线行经地区的三维空间的地形模型;利用横断面数据建立线路三维模型,通过修改地形模型达到地形上显示三维线路模型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协同设计技术在大型交通勘察设计企业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研究协同设计技术,提出交通勘察设计企业为提高勘察设计效率和质量应采取的对策。 研究方法:分析协同设计在大型交通勘察设计企业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国内外协同设计的现状,结合协同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了交通工程勘察设计项目协同设计的方法。 研究结论:交通勘察设计企业的协同设计宜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可分4步,即:(1)利用现有网络及相关资源搭建一个简单的协同设计平台,按照“松散型协同”方式开展设计,摸索适合自身的工作模式;(2)结合各自特点梳理基于文件级协同的需求,建设实用性强、技术性能好、集成性高、应用方便的协同设计平台系统,并开展设计;(3)以主导专业应用软件为基础,制定与其他专业的数据接口标准,并形成集成化软件,实现不同专业间设计规程的集中管理和数据的交流、传递;(4)引入BIM,制订完整的数据标准,在三维设计的环境下开展协同设计,实时传递信息。  相似文献   

15.
针对北京地铁10号线工程知春路站设计,因地制宜地采用明挖结构和喑挖隧道相结合的建筑结构形式,较好地解决了工程施工与城市主干道交通的矛盾。详细地介绍了车站方案、结构设计等,并提出了优化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比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和《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在高架车站设计中所用地震参数的异同,包括地震重现期、反应谱曲线构成、衰减指数等,得到《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对多遇地震下低烈度区软弱场地的地震作用提高最多,比《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约提高30%,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约提高80%。通过某场地条件下高架车站墩柱截面设计比较,得到《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圬工量提高20%。  相似文献   

17.
地铁设计贯穿于地铁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覆盖地铁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结合地铁工程特点,介绍了从投资控制、质量控制、项目管理以及工程接口管理等几方面实行地铁设计技术质量管理的实践,以达到“规划满意、环保满意、业主满意”,实现地铁工程设计创优。  相似文献   

18.
通过沙特麦加轻轨铁路项目旅客逃生及消防设计的研究分析,介绍了该项目旅客逃生及消防设计的理念、标准,分项总结了该项目的旅客逃生及消防设计,对国内同类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铁地质设计及地铁规范修订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谢明 《都市快轨交通》2005,18(2):55--59
根据广州地铁的勘察、设计实践,提出地铁(轨道交通)地质设计的含义,论述其工作内容和方法,从理论上和工程实例方面提出修订地铁规范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前,人们对站房建筑方案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站房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不仅仅是几个孤立的建筑。因此,针对南京紫金山东站房的创作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对方案的分析,寻找站房空间的特征及构成要素,阐明它们的内部和外部关系,以求更系统地认识铁路站房的设计特色。以紫金山东站房实例,阐述了"感性"创作手法因素在建筑中的应用,分别从站房设计的六个因素:设计理念、总体布局、平面布局、建筑造型、交通组织、细部设计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