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现代轿车的前轿与后轿之间装设了轴间中央差速器,奥迪车所采用的为格力森公司设计的新型的托森差速器,详细介绍了奥迪用的托森差速器的结构,分析了汽车直线行驶状态和汽车转变行驶状态下托森差速器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同时简要介绍了托森差速器的锁紧系统。  相似文献   

2.
《汽车杂志》2009,(8):325-325
编辑们:您们好!我经常看到一些高性能的轿车或者跑车上都会有说装了限滑差速器,我想知道一下普通轿车的前后轴上也会有差速器吗?如果没有的话,那过弯的时候外侧轮跟内侧的轮不是有不同的轨迹吗,怎样解决?轿车和越野车的差速器也会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Audi轿车轴间差速器的构造、原理。该轴间差速器是格里森公司设计的一种新产品,它在汽车转弯或其它行驶情况下,都可借蜗轮以相应的转速自转,使前、后车轮以不同的转速在地面上只滚动而不滑动。该差速器的锁紧系数为3.5,它可以对附着力较好的轴施加以较大的驱动力。另外,对Audi轿车轴间差速器的操作也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4.
一、马自达323LX轿车摩擦片式差速器无法锁止故障现象一辆马自达323LX轿车行驶在泥泞的陡坡上,出现后桥一侧车轮打滑,汽车无法行驶的现象。故障分析与排除该车装置有摩擦片式差速器。它是普通锥齿轮差速器的变型,是通过增加差速器内的摩擦力来实现差速器锁止(即防滑)目的。为了增加差速器的内摩擦力,在半轴齿轮和差速器壳之间装有主从动摩擦片和推  相似文献   

5.
差速器垫片在差速器作用时跟着差速器行星齿和半轴齿一起转动,起到降低摩擦的作用。目前常用的差速器垫片有两种结构:(1)整体式的尼龙垫圈:(2)分体式的金属垫片。由于分体式金属垫片承受齿轮的压力相互之间没有影响,并且冲压工艺在目前非常流行,所以目前在轿车里面主要使用分体式的差速器垫圈。本文主要通过实际例子讨论分体式差速器垫片的强度校核方法。  相似文献   

6.
向丽康 《世界汽车》1997,(1):26-27,42
托森差速器作为一种新技术在4轮驱动轿车上的应用愈来愈受到重视。其特点是结构独特,原理简单。利用蜗轮蜗杆会传动的不可逆性和摩擦原理,使差速器根据其内部差动转矩的大小而自动地锁死或松开,极大地提高了汽车的转向通过性。  相似文献   

7.
田越 《汽车杂志》2004,(11):104-109
越野车重心比轿车要高.如果轮胎的抓地力很好的话,在高速急转弯的时候的确比轿车容易造成翻车。因此对越野车来说,转弯半径设计和方向盘的转向比例大些会更安全。另外,诸如轿车一样的高速转弯和高速甩尾动作也要十分小心,同样是因为重心较高的原困,还有,没有中央差速器的分时四驱车在4H挡时因为轮胎被迫以同样转速驱动,急转弯时也有可能因紧急制动而导致翻车。  相似文献   

8.
以某微型货车为研究对象,设计了适合电控限滑差速器的模糊PI控制器,并建立动力传动系统模型和13自由度的整车动力学模型,研究电控限滑差速器对整车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整车动力性和操纵稳定性进行仿真研究,同时对装有普通差速器、机械式限滑差速器和电控限滑差速器的车辆进行实车对比试验。仿真分析和道路试验研究表明,装有电控限滑差速器的微型货车比装有普通差速器和机械式限滑差速器的微型货车在整车动力性和操纵稳定性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LSD差速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晞 《汽车技术》1992,(3):51-55
介绍了日本三菱汽车工业公司在轿车与越野车上采用的一种LSD(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新型差速器的性能、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装配与维修方法。该型差速器已全部用于1985年以后生产的PAJERO吉普车及部分四轮驱动小型货车上。  相似文献   

10.
一汽技术中心自主研发的某款手动变速器,在其试制过程中,为实现差速器壳体与从动齿轮的铆接,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与试验验证,并辅以设计的专用工装夹具,首次在普通压床上实现了其铆接过程,填补了自主开发轿车变速器总成差速器铆接工艺领域的空白,为后续同类产品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并积累了实际经验。  相似文献   

11.
汽车侧面碰撞乘员约束系统的多目标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某轿车建立了基于多刚体理论的侧面碰撞乘员约束系统动态仿真模型,并依据试验结果进行了模型的有效性验证。通过对乘员侧面碰撞伤害指标的分析,提出了包含乘员多输出目标值的综合伤害评估值,并应用试验设计方法,以所提出的综合伤害评估值为目标进行了该车的侧面碰撞乘员约束系统多参数优化,给出了符合实际的优化结果。  相似文献   

12.
乘用车室内噪声是影响汽车乘坐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乘用车室内噪声模拟试验入手,通过客观生理指标的变化来评价汽车乘坐舒适性,实现对主观评价的客观化,尝试提出一种乘员烦躁度的客观—主观模糊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心率变异性分析中的LF、HF及LF/HF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车内乘客的噪声舒适度。随着噪声舒适度等级的降低,相应的HRV生理指标LFnorm均值,LF/HF均值大致递增,HFnorm均值大致递减,并且呈现一定的线性规律。  相似文献   

13.
应用模糊控制器控制轿车空调制冷及风道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仲华  唐双波  陈芝久  刘维华  沈军 《汽车工程》2001,23(4):240-243,251
本文应用状态反馈模糊控制方法对轿车空调系统中的电子膨胀阀和温度混合风门进行控制来调节轿车车室内温度,在车速变化和热负荷变化的扰动下实现了车室内平均温度的自动控制,为最后轿车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产品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一种用于车内结构声源辨识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渭平 《汽车工程》2002,24(2):145-148
结合“声学互易性原理”及车内噪声有限元分析,提出一种车内结构声源辨识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摆脱对试验的依赖,因而能够应用于车身结构的图纸设计阶段。然后,采用该方法对某型国产轿车的车内结构声源进行辨况,发现对驾驶员右耳位置处噪声贡献最大的车身结构板块为右前车项,这一结论与采用相关分析法所得结论相一致。最后,基于车内降噪优化模型对右前车顶进行降噪处理,获得了明显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电控空气悬架能够根据客车行驶工况进行车身高度自适应调节,从而能够显著提升客车行驶稳定性以及燃油经济性,车高调节控制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模糊PID控制算法对车身高度调节进行控制策略设计,有效缓解了客车电控空气悬架车高调节过程中存在的空气弹簧的“过充”“过放”及“振荡”等问题,分析客车电控空气悬架车高调节具体过程,建立包括车身、储气罐、电磁阀以及空气弹簧等在内的车高调节系统数学模型,最后完成了客车电控空气悬架车高调节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策略设计及性能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运用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策略能够完成客车电控空气悬架车身高度的准确调节。  相似文献   

16.
车辆折算系数的分类及算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熊烈强  李杰 《公路交通科技》2005,22(7):128-130,134
提出了标准车的选择原则:车长等于约定的长度;当交通流密度很小时,以道路设计速度行驶;驾驶员遵守交通规则。定义了微观车辆折算系数:交通流全部由标准车组成时的流量与交通流全部由某种车组成时的流量之比。定义了聚类车辆折算系数:组成该类车型的所有自然车的微观折算系数与组成比例的乘积之和。定义了宏观车辆折算系数:组成混合交通流的所有自然车的微观折算系数与组成比例的乘积之和。计算了这三种车辆折算系数。  相似文献   

17.
徐长明 《天津汽车》2014,(1):13-14,18
乘用车市场的发展态势是各大汽车制造企业关注的焦点,对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至关重要。在分析2013年乘用车市场逐步走高态势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对比美、欧、日等国家的汽车销量和保有水平,对2014年我国乘用车市场需求及发展走势进行了预测。受发展规律、宏观经济及汽车政策的影响,2014年我国乘用车需求预计为1860万辆,同比增长14%。2014年乘用车市场将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针对概念设计阶段的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提出了一种可实现车身多材料结构设计的分层迭代优化方法。该优化方法的设计变量中,除常见的板厚、材料外,还包括装配设计中的拓扑连接,以实现“将合适的材料用在合适的部位”的要求。分层迭代优化的第1层以拓扑连接为设计变量,采用图分解和NSGA-II对车身装配拓扑结构进行多目标优化,最大化车身弯扭刚度和1阶固有频率;第2层对板厚和材料进行多目标优化,最小化车身质量和材料成本。最终采用基于模糊集合的评分公式选定综合最优解,实现了考虑成本的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交通工具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传统的客车以其快速平稳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且这一交通工具本身的灵活性较强,能够适应各种路况。但在客车承载着大量运输工作的同时,人们对客车的安全性能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由于客车的骨架结构影响,其在整个客车的性能方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海外出口客车量的增加,海外车辆对于客车车身防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锈钢材料在客车车身上应用技术日益成熟,为满足海外客车的防腐要求,不锈钢做为客车车身材料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阐述客车不锈钢材质选择、车身设计结构、车身制造工艺难点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