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男,22岁。主诉上腹痛2月,加重伴全身黄染20余日。在外院按“胃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治疗,效果不佳,转本院。肝功:黄疸指数120U,GPT200 U,余阴性。B超检查:肝斜切11.8 cm,右叶厚8.7 cm,左叶厚5.6 cm,门口宽1.0 cm,肝光点分布均匀。胆囊9.1cm×3.7cm,壁厚0.5cm,水肿呈双层影,液性暗区尚清晰。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胆总管宽1.6 cm,于总管末端(胰头处)见1.4 cm×1.1 cm增强光团,后伴声影。  相似文献   

2.
<正> 近两年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了3例胆总管囊肿病人,报告如下: 例1,女,32岁.以复发性右上腹痛9年主诉入院.查体温37.8℃,巩膜及皮肤明显黄染,右上腹压痛,可扪及一界线不清约鸭蛋大小之囊性包块.黄疸指数60u,麝浊10u,GPT32u(赖氏法)胆红素直接阴性,间接阳性.尿胆素阳性,尿胆原阴性.B超检查提示:肝门部巨大椭圆形囊性包块,胆总管囊肿声像图.术中  相似文献   

3.
<正> 副伤寒丙(简称副丙)临床表现多样,常被误诊,现将我院患者中临床表现特殊,且经病原学证实确诊的30例报告如下。本组系我院30年来住院的副丙患者,住院时分别诊断为病毒性肝炎、风湿病等9种发热性疾病,后经血、骨髓、粪、尿、心包液培养证实而确诊.其中男18例,女12例,男:女为3:2,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30岁,17~30岁21例,以青壮年为主.发病季节多集中在7~9月.肝炎型共7例,5例起病酷似急黄肝,1例有发热、黄疸、出血皮疹、昏迷,诊为急重肝,1例发热、黄疸、肝脾大、腹水征阳性而诊为慢活肝.后均经血、骨髓培养证实而确诊.伤寒型7例,症状重、热程长,具典型伤  相似文献   

4.
<正> 病毒性肝炎合并胆囊炎、胆石症较多见,慢性活动型肝炎并发胆囊管综合征未见报告,现报告一例如下。患者杨某,女,28岁。以乏力纳差10月眼黄半月的主诉入院。患者于15天前发现眼黄,尿黄鼻衄及下肢浮肿。4年前发现GPT增高。入院检查:神志清楚,巩膜、皮肤中度黄染。心肺(-)。腹平软,肝肋下2.5cm,  相似文献   

5.
我院外科近期收治 1例罕见的肝脏良性间叶脂肪瘤 ,现报告如下。患者 ,女 ,34岁 ,上腹间断不适伴背痛半年。查体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正常 ;B超探查示肝右叶有1 1 cm× 7cm强回声肿块 ;CT增强扫描可见肝右后叶有1 1 cm× 9cm类圆形低密度占位性病灶 ,分界清晰 ,中有不规则条网状强化影。手术之中看到肝右叶有 1 0 cm× 8cm×6cm淡黄色包块 1个 ,质软 ,无包膜 ,周边与肝组织界限清楚。病理活检镜下见到大量分化良好的脂肪细胞 ,有少许血管相混杂 ,诊断为肝脏良性间叶脂肪瘤。讨论 良性间叶瘤中的脂肪瘤常有以下亚型 :血管脂肪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梗阻性黄疸术后肝内胆汁淤积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胆道梗阻及再通模型,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红素(TBIL)水平;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DA)的含量;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胆道梗阻后,血清中ALT、AST、GGTI、BIL和TBIL水平及肝组织MDA含量明显升高;肝细胞水肿,炎细胞浸润,胆管上皮及结缔组织增生,假小叶逐渐形成;肝组织UGT1A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胆道梗阻14 d再通后以上变化逐渐恢复,再通7 d后已接近正常。胆道梗阻28 d再通后以上变化恢复速度明显变慢,再通7 d后与对照组相比,仍有显著差异。结论随着胆道梗阻时间的延长,肝组织UGT1A1的表达明显下降;胆道再通后,UGT1A1的表达恢复缓慢。这可能是大鼠梗阻性黄疸术后肝内胆汁淤积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 骨肉瘤常原发在骨骼系统,腹膜后腔极罕见,我院诊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50岁,以右上腹包块1年之主诉入院。查体:右上腹可触及18cm×10cm肿块,质硬、表面不平,不活动,与肝下缘分界不清。腹部平片及胃肠钡餐示:肝下方有18cm×10cm×11cm钙化块影,胃、十二指肠降段受挤左移,结肠肝曲受压下移。B超示:肝肾隐窝有19cm×10cm强回声肿块,肝内大小不等之  相似文献   

8.
丹参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丹参对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型肝癌发展的影响。方法SD大鼠肝门部肝实质种植Walker-256癌株瘤块,建立恶性梗阻性黄疸模型。将模型鼠分成4组:生理盐水组(n=24)、肌苷+VC组(n=40)、丹参组(n=40)及5-FU组(n=40)。通过腹腔内分别注射生理盐水、肌苷+VC、丹参及5-FU,观察肝功、肝组织形态学及肝癌、癌周、临近肝叶及肺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①丹参组对肝功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和5-FU组(P<0.01),而与肌苷+VC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丹参组对梗阻性黄疸所致的组织形态学损害产生保护作用。②丹参组抑癌率和抑转移率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和肌苷+VC组(P<0.01);而与5-FU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丹参组肝癌、癌周、临近肝组织及肺组织中PCNA、VEGF、ICAM-1的表达均低于肌苷+VC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与5-FU组比较,PCNA和VEGF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ICAM-1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参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肝脏损害有保护作用,而且通过抑制肝癌细胞增殖、阻碍肿瘤血管的形成及防止肝内外转移等机制而表现出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10岁。以发热、头痛8天,眼黄3天,昏迷1天,入院。8天前在瓜地进食大甜瓜后,开始发热,头痛,腹痛,频繁呕吐,3天前发现眼黄,尿黄。1天前突然呕血700ml,继之神志恍惚,哭闹,烦燥不安。查体:T38.5℃,BP15/9.4Pa,神志不清,刺激有反应,皮肤微量,巩膜轻度黄染,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存在,颈软,心肺无异常,肝肋下2cm,剑下6cm,脾未及。膝反射活跃,踝阵挛(+),腹水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SD大鼠肝癌侵袭胆管所致恶性梗阻性黄疸模型 ,初步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Walker- 2 5 6瘤株近肝门部肝实质内接种 ,致高位胆管浸润转移造成狭窄 ,引起梗阻性黄疸。结果 本实验模型所致梗阻性黄疸表现及肝功能变化为慢性渐进性发展过程 ,病理切片光镜检查显示肝脏、胆管有癌细胞浸润和转移 ,同时肝内有不同程度的胆汁淤积表现。结论 此实验模型稳定、可重复 ,成功率为 73 .3 % ,其梗阻性黄疸表现特点与临床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症状极其相似 ,对研究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 作者报导了1例伤寒伴有肝脏损害的病人,经肝活检和免疫荧光检查证明,胆小管中有免疫复合物沉积,从而表明了其在伤寒性肝炎中对肝脏损害所起的作用。病例:26岁,男性,既往健康,以“高烧、头痛、干咳、腹痛10天,呕吐、腹泻5天。”之主诉入院。急性起病,有神志改变,体温40℃,肝脏肋缘下3cm,脾2cm。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3.6mg/dl,直接胆红素2.3mg/dl,SGOT200mu/ml(正常人<40),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超声形态与性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超声形态与性激素的关系。方法30例有正常排卵功能的育龄妇女,于尿中黄体生成素(LH)阳性日经阴道超声确定子宫内膜超声形态类型。按Gonen等子宫内膜超声形态的分型标准分为A、B、C三组。于月经周期第3天、尿LH阳性日和排卵后第6~7天放免法测定血清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水平。结果卵泡早期及围排卵期的血清E2浓度:A组>B组>C组,A、C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围排卵期LH和黄体中期血清P浓度为:A组>B组>C组,A、B组与C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围排卵期子宫内膜呈现不同的超声形态与雌激素的增殖效应、内膜分泌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正> 我院于1985~1987年收住46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均经检测乙脑血凝抑制抗体及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证实。其中20例并肝脏肿大,占同期住院病人的43.4%,肝肿大于病后3~9天出现,病情缓解后恢复,现报道如下。患儿,男1岁7个月,以高热4天,昏迷2天伴频繁抽风入院。入院时体温39.4℃,浅昏迷,前囟饱满,颈有抵抗,心肺正常,肝肋下2.5cm,质软,脾肋下2.5cm,四肢肌张力增高,布氏征(+),巴氏征(十)。血白细胞12.8×10_9/L。乙脑血凝抑制抗体(+),特异性IgM(+),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按乙脑常规处理,于病  相似文献   

14.
<正> 患者,女,63岁。因劳力性心慌、气短1年加重1周于1991年10月15日入院。查体:血压13.3/9.3kPa(100/70mmHg)。半卧位、颈静脉怒张、两肺下闻及湿性罗音。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100次/min,律齐、心音低、心尖区闻及收缩期Ⅱ级吹风样杂音。肝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经超声心动图及x-线检查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Ⅳ级心功能。住院期曾2次因服用江苏省常州制药厂生产的巯甲丙脯酸(Captopril-CPT)发  相似文献   

15.
CIP2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CIP2A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CIP2A蛋白在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以及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分布;采用RT-PCR法检测肝癌组织及其相对应的癌旁肝组织中CIP2A mRNA的转录水平,统计分析CIP2A mRNA的转录水平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CIP2A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胞质,肝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1.7%(43/60);相对应的癌旁肝组织则较少见CIP2A蛋白阳性表达,其阳性率为23.3%(14/60),且阳性染色分布散在稀疏;正常肝组织中未见CIP2A蛋白阳性表达。肝癌组织中CIP2A mRNA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其相对应的癌旁肝组织(P<0.05)。CIP2A mRNA转录水平与肝癌直径、肝癌组织病理分化、临床TNM分期以及是否合并肝癌转移(门静脉癌栓浸润以及肝内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P<0.05)。结论 CIP2A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肝癌的恶性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CIP2A可能成为潜在的肝癌分子标志物或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6.
<正> 晚期胃癌误诊者罕见,本例表现奇特,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4岁。以腹痛5个月伴右下腹包块、腹胀、消瘦3个月之主诉入院。此前曾在外院做上消化道钡透疑为“胃窦癌”。纤维胃镜报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原有右下腹小包块几十年,病前无增大及压痛。查体:轻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肝脾肋下未及,右下腹可扪及一6cm×4cm  相似文献   

17.
<正> 我科于1987年12月2日收治1例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致眼、胰、肝、肾、皮肤等器管损害,全愈出院,随访1年未见复发,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40岁.以发冷发热4天皮疹3天主诉入院,入院时体温39.2℃,巩膜微黄染,球结膜充血,咽红,躯干及四肢皮肤可见约1cm×1cm大小之多形性环形红斑,中央点状着色较重,肝大肋下1cm,脾肋下刚及,  相似文献   

18.
<正> 患者女,39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年余,加重伴气短7个月,收住我院。两年前出现乏力,纳差,右上腹不适;检查肝脏大,SGPT 200u(正常值<45μ),经治疗症状减轻,肝功恢复正常。以后屡有肝功异常未予治疗。1年多以前开始反复咳嗽,咳痰,逐渐出现活动后气短,全身乏力,消瘦,遂住院. 体检:消瘦,唇无发绀,杵状指,手指末端发红,心脏无异常,两肺后背中下部可闻细湿罗音,肝肋下2cm,剑下3cm,质软,压痛不著,脾肋下未及,余无异常。  相似文献   

19.
慈菇消脂丸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药慈菇消脂丸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防治作用.方法 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慈菇消脂丸高剂量组、慈菇消脂丸低剂量组、东宝肝泰阳性药物对照组,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的含量.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环氧合酶-2(COX-2)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肝脏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脂肪变性及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镜下可见肝细胞内大量脂滴.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内SOD活性显著降低,MDA、NO含量显著提高,COX-2、iNOS蛋白表达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较,中药治疗组大鼠肝组织内SOD活性显著提高,MDA、 NO含量显著降低,COX-2、 iNOS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慈菇消脂丸高剂量组作用亦较阳性药物对照组显著.结论 慈菇消脂丸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改善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抑制脂质过氧化、抗炎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丹参对肝癌致梗阻性黄疸时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建立恶性梗阻性黄疸模型 ,通过对模型鼠腹腔内注射丹参注射液 ,观察肝癌瘤体大小、形态学改变和肝癌、癌周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 ,PCNA)的表达 ,评价其作用。 方法 用Walker 2 5 6肝癌株近肝门部肝实质内种植致移植性肝癌侵袭的高位胆管 ,造成胆道癌性狭窄 ,以建立SD大鼠恶性梗阻性黄疸模型。将模型鼠分成四组 ,腹腔内分别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肌苷 +VC、丹参和 5 FU。结果 丹参组肝癌平均减小体积、PCNA的表达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和肌苷 +VC组 ,抑瘤率提高 ;与 5 FU组相比 ,丹参组PCNA在肝癌组织和癌周组织的表达均低于 5 FU组 ;而丹参组平均瘤体大于 5 FU组。结论 丹参在肝癌致梗阻性黄疸时 ,通过促进肝癌细胞分化成熟、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对肿瘤发展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