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制约城镇污泥处理的主要因素是污泥的高含水率,污泥脱水是污泥处理的关键环节.文中进行了自然下渗、无密封底部真空负压、密封底部真空负压3种工况底部渗流污泥脱水模型试验,进行了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污泥颗粒沉降速度与颗粒大小有关,颗粒越小沉降速度越慢,细颗粒淤积到粗颗粒孔隙中,堵塞排水通道,产生淤堵;底部真空负压在污泥浆液中产生的负超静孔隙水压力影响污泥颗粒的沉降速度,负超静孔压越大,颗粒沉降速度越慢;表面密封,底部真空负压在污泥泥饼中产生球应力,挤压污泥排水,脱水效应显著.为改善污泥脱水工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王品 《中国水运》2010,(5):113-114
好氧颗粒污泥是建立在厌氧颗粒污泥的研究基础之上的,文中在分析城市污水组成及特点的基础上,对于好氧颗粒污泥的应用进行介绍,最后指出了好氧颗粒污泥处理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苑仁民 《中国水运》2007,7(8):57-58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本船发电柴油机的型号、一些主要技术指标、滑油系统的功能及其组成等;并说明了引起发电柴油机滑油压力下降的原因,本文着重论述了发电机油底壳生成污泥的主要原因。最后,讲述了对发电柴油机滑油系统维护管理的一些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特征及其处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群 《中国水运》2006,6(9):95-96
随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率逐步提高,产生的污泥量越来越大。污泥处置的无害化,以及作为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介绍了污泥的特征,处理与处置方式以及污泥处置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通过利用连续搅拌槽式产酸脱硫反应器来处理人工合成的含有SO42-的废水,主要研究了反应器的启动和污泥驯化两个阶段.认为:较高的污泥接种量有利于反应器的快速启动.当进水SO42-负荷为1.19kg/m3·d,COD浓度为3000mg/L,HRT为20h时有利于污泥的快速驯化.反应器SO42-负荷为1.19kg/m3·d时,SO42-的去除率稳定在88%以上.  相似文献   

6.
选取合理的细观参数是开展PFC2D数值模拟的前提条件,因此开展黏性土宏观-细观参数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数值双轴试验模拟室内平面应力应变试验研究黏性土抗剪强度指标c和ψ与细观参数颗粒摩擦系数μ、颗粒切向接触强度τ_c 、颗粒接触强度比n_b/s_b等定性、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数值双轴试验研究黏性土宏-细观参数关系是可行的;黏性土内摩擦角主要取决于颗粒摩擦系数,颗粒切向黏结强度和颗粒接触强度比是影响黏性土粘聚力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王卫 《中国水运》2007,5(7):93-94
铁路污水处理场的污泥处理、处置不当就不能充分发挥其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作用。同时也就明显地消弱了污水处理场的净化功能。铁路污水处理场的污泥既会造成二次污染,但又可进行综合利用。污泥中所含的有机物是有效的生物能源。同时经高温堆肥稳定化、无害化处理后可作为农用有机复合肥。污泥的处理、处置与污泥资源化相结合是污泥"绿色与环保"的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型厌氧工艺介绍及其中试装置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新型的厌氧工艺-厌氧序批式活性污泥法(ASBR)的工作模式,工艺特点。着重介绍ASBR中试装置的工艺流程,设备组成及控制系统构成。试验结果证明,该工艺在处理高浓度的淀粉废水时能取得较高的处理效率,并能成功培养出颗粒污泥。  相似文献   

9.
污水污泥高掺比量制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污水污泥高掺比量制砖工艺,以污水污泥、河泥、粘土和粉煤灰为原料,经过挤压成型、自然干燥和高温焙烧三个工序烧结而成,干化污泥掺比量可达50%,烧结的污泥砖可达到国家二级建材标准。  相似文献   

10.
海洋工程桩-桶基础设计及颗粒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文白 《水道港口》2004,25(2):69-74
提出了新型的桩 桶基础的设计概念,并进行了上拔荷载作用下的数值模拟试验。桩 桶基础是桩和桶的结合,结合了桩基础、桶基础在海洋工程中体现的各自优势。通过颗粒流理论和PFC2D程序,应用细观力学的方法对上拔荷载作用下的桩 桶基础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了桩 桶基础在客观存在上拔荷载过程中土颗粒的分布及变化、土颗粒的位移与变化,基础的上拔位移与时步关系,土体受上拔荷载影响区域的范围及其变化。根据土颗粒的分布、颗粒的结构、颗粒的位移及其变化,基础位移与时步曲线的凸、凹变化表明了土体的稳定与破坏,判定了基础上拔时的土中滑动破坏面为锥体,综合确定了极限上拔承载力,对基础受荷过程中土颗粒细观结构变化,针对颗粒流仿真试样的细观力学特征与宏观力学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揭示了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1.
水厂沉淀池排泥是保障水处理工艺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排泥水量是水厂自用水的主要组成部分,排泥设备的优化运行对处理效能及节水降耗有着重要影响。利用超声波泥位计测定和传统污泥浓度法间接校正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京某水厂沉淀池的污泥沉降曲线进行研究,通过考察沉淀池积泥高度进出水区较高,中间较低这一变化规律,提出先对前32m进行排泥,再对全程进行排泥这样的优化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2.
彩色混凝土主要是指利用一些矿物氧化物所具有的自然界特殊色彩及惰性,将其制成颜料。然后和普通混凝土充分拌和后浇筑成颜色显著、统一、均匀的混凝土制品。颜料颗粒粒径仅为水泥颗粒的十分之一,具有很强的吸附力,和水泥颗粒吸附后形成混凝土本体的一部分,对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特性影响很小。同时用于彩色混凝土的颜料具有不褪色、抗风化、持久性及经济等特点,结合混凝土自身的耐久性,从而给建筑物带来长久、美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城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对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处理城市污泥处理处置目的和要求,介绍了目前城市剩余污泥处理处置技术,针对目前污水厂污泥传统处理方法存在的不足与弊端,分析了污泥处置过程中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指出目前国内污泥处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污水处理量的不断增加和污水处理标准的提高,污泥的产生量也越来越多。本文分析了崇明区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划原则;对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常规理化指标、重金属指标和有机成分指标等进行了检测,通过与现行污泥利用标准对比,从技术层面提出了近、远期污泥处理处置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5.
分析现有污水处理装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膜生物反应技术处理污水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对污泥质量浓度、膜污染、膜通量及膜的清洗等关键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曹凯  张更生  程瑾 《水运工程》2014,(10):189-192
基于强风化花岗岩具有遇水崩解软化的特性,从崩解土质在管线中运移规律以及土质颗粒分布、颗粒形状、圆度、硬度等方面,对管线输送物料过程中的磨损量进行分析评价。依据管线断面不同位置磨损量大小,提出管道底部磨损量大的主要原因是受到粒径在0.25~5 mm砾砂和粒径大于5 mm的花岗岩残块的摩擦、冲击和切削管道壁面作用所致,探讨了管道磨损规律。  相似文献   

17.
自来水厂的含铁污泥被发现拥有潜在除磷酸盐的效果。在批量实验中,污泥在pH值为5.5和吸附时间为8h时,其最大吸附容量约为15.03mg/g。实验数据分别进行了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的拟合。结果表明,实验数据对于Freundlich模型的符合性更好。此外,动力学研究表明,污泥对磷酸根离子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8.
金属磨损自修复纳米颗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纳米颗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用于金属磨损自修复得到了广泛研究。文章概述了常用的纳米材料在自修复方面的试验研究情况,分析了纳米材料的自修复机理。针对目前制备纳米添加剂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重点介绍了等离子体辅助球磨技术。通过选择与润滑油适配的表面修饰剂,等离子体辅助球磨可以实现微粒细化与表面改性的同步完成。由于等离子体辅助球磨制备的纳米颗粒具有大批量、高活性、分散性好的特点,该技术在船舶动力装置的维修与再制造领域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颗粒运动在自然界中是一种复杂的现象,运动形式复杂、运动轨迹难以捉摸。而颗粒运动轨迹及其运动速度变化规律对坡面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大的意义。模型试验作为揭示实体特征规律的重要手段,能够方便、有效的对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本次研究开展室内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斜槽坡度(5°、7°、10°、13°)和颗粒体系大小对颗粒运动特性的影响。实验利用高速摄像机拍摄颗粒运动过程,捕捉颗粒瞬间运动状态,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分析颗粒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20.
UASB-SBR工艺处理淀粉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介绍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UASB)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SBR)处理淀粉废水的工艺 ,叙述该类废水的特点、试验系统组成、UASB的启动至污泥颗粒化的过程以及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该处理系统具有耐冲击负荷 ,处理效果稳定 ,运行管理简单 ,运行成本低等特点。废水经颗粒化UASB稳定处理后 ,出水COD可降到 5 0 0mg/L以下 ,然后经SBR稳定处理后 ,出水COD可降到 10 0mg/L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