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节能减排环保背景下的船用双燃料柴油机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西全 《船舶工程》2014,36(5):10-13
船用天然气/柴油双燃料柴油机是一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节能减排环保船用动力设备。从船用双燃料柴油机发展的时代背景,发展趋势及天然气燃料的优势,包括国内外船用柴油机发展趋势、船用双燃料柴油机的发展前景、船用天然气燃料的优势;船用双燃料柴油机及其子系统研究;船用双燃料柴油机的国内发展现状等方面,对节能减排环保背景下的船用双燃料柴油机发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针对节能减排对船舶行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对应用米勒循环技术的某型船用低速柴油机进行了模型验证与仿真计算,分析了米勒循环强弱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给出了米勒循环强弱对柴油机缸内压力、温度、放热率及NOx排放的影响规律,并对船用低速柴油机的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米勒循环强弱对柴油机缸内温度及放热率具有较大影响,控制米勒循环强弱能够显著降低NOx的排放,排气阀每晚关10oCA, NOx生成量降低6%-7%,当米勒循环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继续加强米勒循环将在降低NOx排放的同时,导致燃油经济性降低且需高压比的增压器匹配,使得配机成本增加,这些结论将为船用低速柴油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新的排放限制及净化需求,详细介绍船用低速采油机控制降低废气排放方面的主要技术的发展及技术特点,分析废气再循环技术、催化还原技术海水洗涤法脱硫和低硫油使用切换的原理和应用,为船用低速柴油机废气的节能减排的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限制船用柴油机废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相关排放附则对船舶发动机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排放限制作出明确规定。为了实现节能减排,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选择性催化还原、废气清洗、废气再循环、双燃料发动机、双燃料供气系统等新技术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5.
船用柴油机应对IMO Tier Ⅲ排放法规的路线选择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吴哲  陈永艳 《船舶工程》2015,37(8):25-29
首先对比了国内外柴油机的排放水平现状,然后对船用柴油机NOX减排技术进行了介绍,并从成熟度和经济性方面,对其中能够满足IMO Tier III排放法规的EGR、SCR以及DF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对我国船用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路线的选择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船用柴油机排烟管的腐蚀特点和热镀锌的防腐蚀原理。分析了热镀锌应用于船用柴油机排烟管的防腐蚀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从1912年柴油机首次被安装到远洋船舶上以来,欧洲已经称霸世界船用柴油机领域近百年。欧洲之所以能够成为这一领域的翘楚,持续不断地科技创新是其决定性因素。如今,面对船舶减排风暴,欧洲正致力于高效超低排放船用柴油机项目(HERCULES)的研发,以期继续引领船用柴油机的发展方向,巩固其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8.
目前,近200多艘旅游船常年航行于桂林漓江水域,船舶柴油机尾气排放已成为漓江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漓江旅游船舶主要动力源依然是柴油机,柴油机在工作中会排出大量的有害物。我国"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船舶节能和使用绿色能源,重点发展LNG作为主要的船用清洁能源。研究和应用节能技术降低船舶能耗,加强船舶管理和设备维护保养及节能减排的基础性管理,不仅可以为航运企业节省燃料费用,还可以减少船舶造成的环境污染,获得经济和环保双重效益。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气污染的形成和日益严重,人们认识到船用柴油机废气排放对大气环境和人身健康的危害,要求对船舶废气有害成分进行排放限制。国内外主管机关制定了分阶段实施的、越来越严的船用柴油机排放控制法规。本文系统地疏理了国际海事组织针对船用柴油机排放限制的法规,探讨了经济且可行的船用柴油机排放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TierⅢ排放标准,在新造船上开展降低NO_x排放的技术研究已成为航运业的共识。探讨国内船用柴油机满足IMO TierⅢ标准的最新NO_x减排技术;综合柴油机减排效果、减排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和减排技术经济性等因素,对这些技术进行对比优选;介绍中远海运集团应用这些优选技术的最新情况。相关分析对我国自主研发满足IMO TierⅢ排放标准的技术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航海技术》2009,(5):49-49
MARPOL公约附则Ⅳ《防止船舶造成大气污染规则》和(2008年氮氧化物(NOx)技术规则》的修正案将存2010年7月1日正式生效.众多柴油机生产厂商正加紧研发,有些厂家已经陆续推出节能减排新产品。例如MANB&W公司的ME—C9船用柴油机.可以增强配备有高效废热回收系统船舶的“环保能力”。近日成功地通过了作为商船应用的定型试验;能满足IMO对TierⅡ柴油机排放法规要求、可直接与满足IMO排放法规要求的二冲程和四冲程TierⅡ柴油机配套的新一代TAC轴流式和TCR径流式增压器,亦已投放市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加强对各种交通工具的排放控制,通过一些措施对其进行废气减排。船舶作为一种大型的交通运输工具,在为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较大污染。船用柴油机会产生很多的含有氮氧化物的废气,事实证明这些氮氧化物对大气具有很大危害。而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SCR系统)是一种专门针对氮氧化物的控制减排技术,可以有效的减少船舶柴油机废气中50%以上的氮氧化物。本文基于PLC技术,对船用的SCR废气减排与综合利用系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张衡岳 《中国水运》2007,7(6):63-65
本文介绍了MARPOL73/78公约附则VI《防止船舶造成大气污染规则》,概括了船用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主要阐述了新型船用低速电控柴油机利用共轨系统控制并优化燃烧过程,降低排放的措施与试验,并得出船用电控柴油机的排放完全符合IMO排放规则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新增的《73/78防污公约》附则Ⅳ-《防止船舶造成大气污染规则》的出台使得船用柴油机废气排放测试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试从世界范围内排放控制趋势以及船用柴油机备件市场需求等角度,分析了排放实船测试的可能性,得出了船用柴油机废气排放实船测试势在必行的结论,并简要介绍船用柴油机排放测试方法研究的现状,提出研究一种新的简化实船测试方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如何控制RT-flex58T-B船用电控柴油机的排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MARPOL73/78附则VI《防止船舶造成大气污染规则》,概括了船用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主要阐述了RT-flex58T-B新型船用低速电控柴油机利用共轨系统控制并优化燃烧过程,降低排放的措施与试验,并得出船用电控柴油机的排放完全符合IMO排放规则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正废气再循环(EGR)是柴油机为满足NO_x排放要求而采取的一种机内减排技术。船舶柴油机为满足公约/法规排放标准而安装EGR系统,需验证其排放性能是否达到公约/法规的要求。本文依托科技部项目"自主船用低速柴油机开发验证平台研究及关键技术开发",以中船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改造加装EGR系统的6EX340EF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分析和识别其与  相似文献   

17.
瞿敏 《机电设备》2010,27(2):1-3,22
随着航运业的不断发展,船用柴油机排放污染物也已成为日趋严重的污染源。本文综述了船用柴油机排气中NOx、SOx.颗粒物、HC和COx等的后处理方法和技术,重点介绍NOx和SOx的净化技术.最后展望了船用柴油机排气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高嵩  骆义  王利朋 《中国水运》2014,(10):138-139
交通运输部2011年颁发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明确了针对“车、船、路、港”的CO2排放强度指标。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颁发了《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意见》,明确了船用及车用柴油的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和任务。鉴于出台的政策法规已对排放指标、技术重点、保障措施等予以说明,但不同货运方式的差别对环境的影响,尚无比对。因此,文中基于现行车船节能减排标准,虚拟货运条件,分析水路及公路运输优劣性,说明水路运输节能减排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双燃料低速柴油机在保持原发动机高效率的同时,能够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为了进一步缩小国内双燃料技术与国外技术的差距,文章从燃气进气技术、气体喷射技术以及燃烧技术3方面,对Laby-GI气体压缩机、泵气化单元、先导喷油器、双针阀喷油器、预混合稀薄燃烧技术、狄塞尔循环燃烧技术等船用双燃料低速柴油机技术进行分析,总结以上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优势,为我国在双燃料低速机领域的技术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码头船用岸电供电系统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船用岸电系统代替原有的燃油发电,大大降低了靠泊船舶的废气排放及对环境的污染,是节能减排、建设“绿色港口”的有效途径。分析国、内外船用岸电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结合我国国情,探讨船用岸电供电系统在应用过程中需重点解决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