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倪少玲  马延德 《造船技术》1998,(5):20-21,29
本文论述了船模操纵性试验,结合船模操纵试验中运动轨迹的测量,展示了测量方法原理和测量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在船舶结构密封性能试验中的应用,组建了以嵌入式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控制与测量系统,并给出了测控软件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3.
开发了一套耐波性船模和实船试验中测量船舶运动的系统,该系统由加速度传感器、角速率陀螺和数据分析、处理软件组成。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一种非线性迭代算法。对该测量系统进行了水池模型试验和实船试验的验证,也利用三自由度运动平台进行了比测,比较结果令人满意。本装置是一种可靠性好、成本较低的船模和实船在波浪中运动测量系统。  相似文献   

4.
《水道港口》2017,(1):94-98
在泥沙室内试验研究中,一直缺少高效、方便的含沙量测量手段。室内含沙量测量多采用过滤烘干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试验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基于OBS 3+传感器开发了含沙量测量系统应用于泥沙试验研究,可以通过控制采集计算机上的软件界面设置测量参数并实现含沙量自动、连续测量,采集的数据经过RS232通讯电缆存储在计算机上。通过系统标定,得到标定曲线和含沙量转换公式,用于将浊度数据转换为含沙量。通过在泥沙试验中测量含沙量,说明该含沙量测量系统操作简单、方便,测量结果稳定、准确。  相似文献   

5.
在波流水槽中进行试验时,通常在波流水槽上搭设可移动的测量平台,在测量平台上设臵可移动的测量设备,通过移动测量设备对波流水槽中不同位臵的试验数据进行测量。但是,现有水工物理模型试验用的测量平台和测量设备依靠简单机械滑轮来移动,使得测量效率低、误差大。本文通过设计一种新型的地形测量系统,极大提高了泥沙冲淤试验中的测量效率和测量精度,并通过实践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为今后相关试验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海上试验中,无人测量船的测量设备大都由蓄电池进行供电。在冬季时,海上环境温度较低,蓄电池低温损耗严重,进而导致测量设备无法正常工作。因此,论文设计一种设备电源自动保温系统,可有效地解决蓄电池低温损耗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船模试验中,船模在运动过程中的轨迹、姿态等参数是船模试验主要的测量目标。目前船模试验中的主要测量设备是陀螺仪、适航仪等设备。随着船模测量精度要求不断的提高,国内外逐渐使用非接触式方式进行相关参数的测量,其中最常用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是光学测量技术。本文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研究了船模姿态的计算方法。本文研究了计算机视觉技术,讨论了船模姿态测量理论,分析了船模的追踪算法。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船模试验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郭卫平  薄远 《舰船电子工程》2011,31(10):82-84,99
通常在干扰试验中,通信双方首先要选择较安静的频段用来传输信息,这首先就需要对所需的频段进行监测,了解信道的占用情况,以确定可用的通信频率。本文研究了信道占用度的测量方法,并在某自动化测量系统中实现。  相似文献   

9.
无触点遥控测量技术与有限元分析方法相结合,可对舰船甲板在受载状态下的实际变形和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试验中应用了相干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和表面检测软件。首先在无栽荷状态下对甲板进行测量,然后在施加中拱载荷和中垂载荷状态时分别测量甲板的变形。试验中对大量的点进行了高精度测量,以便直接与有限元法预报的变形进行比较。同时,还详细介绍了试验过程以及试验数据与有限元法预报的比较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为满足浅水区管节沉放和对接对自动化、高精度和高可靠性定位的需要,设计了基于测量塔全站仪和GPS的精密定位系统,并给出了一套完整的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将该系统应用于管节沉放对接试验中,取得了优于2 cm的定位精度,从而验证了该系统及其数据处理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该系统采用虚拟仪器技术、游标测量技术、声信号检测分离技术等关键技术,本着试验测控装备体积小、重量轻的原则,采用VC++、Lab VIEW编程软件实现信号的采集、实时显示及事后频率处理、回放,实现对水声信号的监测与观察,对水声设备试验中各参试设备工作是否正常作出判定,为试验中的异常情况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结果,避免评定结果出现争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顶举试验中人工读数不精确、数据处理繁杂等问题,以LabVIEW 2016为软件平台进行船舶轴系轴承负荷智能化测试及分析系统的构建,利用实验室轴系台架和实船测试数据对系统的实用性和测量精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实验室台架测试,系统导出的顶举曲线具有顶升、平衡及下降阶段的所有特征;通过导入实船测试数据,系统最终结果与船厂计算结果仅相差1.82%,由此证明本套系统的实用性和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辅助测试在液压马达型式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中海  严建新 《江苏船舶》2005,22(5):28-29,40
介绍了利用计算机辅助测试(CAT)技术完成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型式试验中性能参数的采集、数据处理。探讨了从传感器、隔离端子、A/D转换及RS-232到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的组建,论述了利用VB开发的数据采集、数据显示、数据处理辅助测试软件。现场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液压马达型式试验的技术性能的测量。  相似文献   

14.
鱼雷动态打靶试验是检验鱼雷武器毁伤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鱼雷动态打靶试验中由于鱼雷爆炸对靶船产生的剧烈冲击会造成靶船的严重毁伤甚至沉没,因此鱼雷动态打靶试验中对靶船的冲击测量需要考虑测量设备冲击防护、远程控制、数据的可靠回收等诸多技术问题,通过对鱼雷动态打靶试验测量工作所面临的技术问题的难点分析,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可以作为鱼雷动态打靶试验测量工作实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码头系泊的FSRU和LNG船的水动力性能进行了研究,分别对FSRU单船码头和FSRU-LNGC并排码头系泊进行了模型试验.码头与船和船与船之间均采用系泊缆和靠垫进行连接.试验中考虑了风、流、浪等环境因素对码头系泊系统的影响.在风浪流模型试验中,分别测量了不同海况下系泊系统的动态响应,其中包括FSRU和LNG船的六自由度运动响应、系泊缆张力和靠垫接触力.相比较其它浪向,横浪(90°)引起的船舶运动更大,进而导致系泊缆和靠垫的受力增大.结果还表明,FSRU单船码头系泊在所有海况下安全性较好,但对于LNG船旁靠FSRU码头系泊系统,其对环境的响应非常敏感,尤其是横浪环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码头系泊的FSRU和LNG船的水动力性能进行了研究,分别对FSRU单船码头和FSRU-LNGC并排码头系泊进行了模型试验。码头与船和船与船之间均采用系泊缆和靠垫进行连接。试验中考虑了风、流、浪等环境因素对码头系泊系统的影响。在风浪流模型试验中,分别测量了不同海况下系泊系统的动态响应,其中包括FSRU和LNG船的六自由度运动响应、系泊缆张力和靠垫接触力。相比较其它浪向,横浪(90°)引起的船舶运动更大,进而导致系泊缆和靠垫的受力增大。结果还表明,FSRU单船码头系泊在所有海况下安全性较好,但对于LNG船旁靠FSRU码头系泊系统,其对环境的响应非常敏感,尤其是横浪环境。  相似文献   

17.
针对海港工程氯盐腐蚀导致的腐蚀问题,在室内电化学脱盐研究的基础上,在湛江港进行了实体工程试验.主要研究了室内电化学脱盐过程中电解质溶液的选取,以及实体工程试验中电化学脱盐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及运行,进行了电脱盐后混凝土氯离子含量的降低程度及钢筋腐蚀电位的变化情况的测量,最终探讨了电化学脱盐的通电量与排除氯离子量之间的关系,供电脱盐工程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8.
竹排浮式结构消浪效果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竹排浮式消浪结构进行了波浪模型试验,在试验中测量了堤后波高,计算了透射系数,并测量了锚链所受的波浪力。通过模型试验比较了几种竹排浮式结构的消浪效果,提出了推荐的结构型式,并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导出了改进的透射系数计算公式,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9.
基于EMD自适应滤波的信号积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烽  王大云  张华  缪泉明 《船舶力学》2007,11(4):528-532
针对从测量所得的加速度信号通过直接积分变换为速度信号和位移信号时精度不够的不足,提出了基于FFT时频转换和EMD自适应滤波的积分变换新方法.通过对海浪模拟信号的仿真,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实现测量信号的高精度积分变换,对某船模水池Z型试验中角速度/航向数据的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在实际信号测量和分析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获取海上航行船舶及自航模试验中船模的姿态参数,设计一种基于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的波高倾斜一体化传感器的船舶运动姿态测量系统。此系统通过MEMS波高传感器对船舶升沉信息进行采集,利用倾角传感器对船舶的纵摇和横摇姿态信息进行采集,采集到的信息经多路A/D转换后送入单片机进行处理,实时得出船舶运动的升沉、纵摇及横摇变化。经处理后的三组数据由船舶运动姿态测量系统通过RS-485串口送到数据接收处理机存储、分析并实时显示船舶运动的姿态变化曲线,该数据接收处理软件采用VC++编写。经过大量试验及海上测试,该系统性能稳定,测量精度高,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