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消除或缓解桥头跳车关键是减少不均匀沉降量、延长沉降特征长度、减缓不均匀沉降梯度,从而起到匀顺纵坡的目的。本文根据桥头跳车现有防治技术,从地基处治技术研究防治措施,以期可以较好解决桥头跳车现象。  相似文献   

2.
姬庆峰 《中国水运》2009,(8):225-226
近年来随找我国公路快速发展,公路施工中的软基处理逐渐增多,由于软土具有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和透水性很小等特性,因此必须重视地基的变形和稳定问题,常常需要采取措施,。本文通过对软土地基特性的描述进行分析及提出措施,进行地基处理。保证地基的稳定,减少基础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3.
在新近高抛填土体上,修建房建工程,由于抛填土体还未完成自重固结,如果未对地基做处理,直接在该地基上施做基础,随着荷载增加,土体将会产生不均匀沉降,直接造成房建主体结构的破坏。因此如何处理新近填方土体,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对房建主体结构的稳定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方案对比,优选建筑基础形式,后通过试验监测方法进行验证,得到解决新近高抛填土体上长细比较大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4.
以西藏地区复杂地质环境下大日公路加宽工程为背景,分析了加宽路基地基沉降和路堤自身的压缩变形、路基土的塑性累积变形等造成的不均匀沉降基本特征,为道路改扩建工程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复杂地基条件下自动化集装箱堆场存在显著不均匀沉降问题,提出非桩基可调式轨道基础二次接高施工方法。通过现场实测,堆场不均匀沉降主要有3种类型:整体均匀沉降型、顺坡沉降型和凹槽沉降型。单轨不均匀沉降最大可达到150mm。通过二次接高方法可以根据轨道不同沉降类型和轨道安装标准制定对应的轨道标高调整方案,保证轨道安装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软土地基上设计桩基轨道梁,桩基的长度和间距直接影响轨道梁的安全和工程造价。如何获得既满足轨道梁沉降控制要求又经济合理的桩基长度,成为该类工程的主要技术问题。考虑轨道梁刚度和桩基刚度共同作用,研究桩基未进入坚硬持力层的桩基式轨道梁受力模式,采用明德林桩基沉降计算方法,分析不均匀沉降对软土桩基式轨道梁受力的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不均匀软土地基上轨道梁沉降控制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东营软土地基上,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处理5万m3储罐软土地基。对储罐加水试压期间的竖向土压力及环墙基础沉降的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探讨CFG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及荷载分担比规律;从平面倾斜和非平面倾斜两方面进行不均匀沉降控制分析,并计算复合地基最终沉降量。分析结果显示,CFG桩复合地基中,CFG桩的桩体作用明显;储罐的竖向位移累计沉降量、沉降速率、平面倾斜以及非平面倾斜都满足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闫笑铭  张斌 《水运工程》2020,(5):187-191
弹性地基梁具有施工速度快、经济效益高、结构刚度大等优点,是目前自动化集装箱堆场ARMG基础的优选方案。依托某境外砂性地基上的自动化集装箱堆场工程,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不同分段长度的ARMG基础模型,分析了弹性地基梁对分段长度、地基不均匀沉降和温度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ARMG轮压作用下,弹性地基梁的弯矩和接缝剪力随梁长增大而增大,梁长超过10 m后,梁内弯矩和接缝剪力趋于稳定;当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梁长越大ARMG基础对不均匀沉降的适应性越强,梁长超过10 m后,梁内弯矩和接缝剪力趋于稳定;温度对梁内力影响较小,温度引起的弯矩随梁长增大而增大,当梁长大于25 m,温度引起的弯矩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隧道基础采用了多种基础形式,包括PHC刚性桩复合地基、高压旋喷半刚性桩复合地基、挤密砂桩柔性桩复合地基及天然地基基础。结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以及《Technical standards and commentaries for port and harbor facilities in Japan》对上述复合地基及天然地基的沉降计算方法和参数选取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挤密砂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应符合《Technical standards and commentaries for port and harbor facilities in Japan》,PHC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应符合GB50007—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高喷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宜符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水泥土搅拌桩的规定,天然地基沉降应考虑应力历史的e-lgp沉降计算方法以及次固结沉降计算应选取与实际应力相符试验条件下的次固结系数。概述岛隧工程隧道不同基础加固形式的沉降计算方法及沉降计算参数选取原则,为类似工程沉降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胡高松  张海军 《水运工程》2019,(S2):114-118
在海上超软地基施工砂袋围堰时,因地基淤泥深厚、承载力差,容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导致筑堤基础不稳。目前由于国家对用海审批严格,严禁超越用海使用红线,所以无法通过采用传统工艺加大底层持力砂袋或围堰前沿抛石、填土等进行压脚扩散荷载。通过对砂袋围堰形成过程的受力分析,并进行典型段试验,采用整体通长砂袋筑堤的方法,得出解决砂袋围堰不均匀沉降的更优方案,可以使砂袋筑堤过程受力均匀,减少不均匀沉降,加快施工速度。  相似文献   

11.
何连钢 《中国水运》2007,5(7):118-119
本文介绍了多层住宅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港口工程施工过程中,软土地基一般会采用静力排水固结法和动力排水固结法进行施工。在实际施工时,静力排水固结法一般需要复杂的加压体系,而且能提高地基承载能力,避免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具有无环境污染、造价低廉、施工工期短、不均匀沉降小等优点。文章以实际工程为例,对静动力排水固结法进行了介绍,然后对静动力排水固结法在软土加固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超 《珠江水运》2023,(10):71-73
泵房因安装水泵及电机,对不均匀沉降较为敏感。某泵站受场地限制,泵房基础坐落在半软半硬的土基上。为控制泵房不均匀沉降,对该区域地基处理进行了详细设计,给出了相关设计参数和计算过程,可为类似的工程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红粘土隧道地基后的长期变形,保证施工安全和进度,结合某大断面红粘土隧道实测数据和数值模拟,探讨红粘土隧道地基固结机制。结果表明:红粘土在实际工程性质中表现出超固结性,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根据红粘土压缩沉降特性进行地基加固,经高压旋喷桩加固后,30m沉降范围内,地基中心最大沉降为7.83mm,未出现较大不均匀沉降,研究结果可为红层隧道地基处理方式的优化及长期变形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内河航道经过不断的治理,航道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内河运输的优势日益凸显,船闸作为内河航道的咽喉,在内河运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基不均匀沉降是导致建筑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地基结构发生不均匀沉降,会破坏结构原本的受力平衡,使上部结构产生附加应力,出现结构局部应力增加,从而威胁结构安全。本文对船闸闸室结构不均匀沉降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自己对后续研究方向的建议,希望对船闸的设计、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在外海、深水、厚软基地质条件下沉管隧道基础沉降及差异沉降控制技术问题,对传统桩基与复合地基方案进行对比,提出港珠澳沉管隧道采用PHC刚性桩、高喷柔性桩、挤密砂桩散体桩复合地基逐步过渡到天然地基的地基及抛石+碎石垄的组合基床方案。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分析及观测数据证明提出的新型复合地基及组合基床方案控制沉降及差异沉降的效果显著。提出沉管隧道基础沉降主要组成及复合地基建议的沉降计算方法,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结合上海港外高桥二期空箱堆场的地质条件和使用要求,提出振动碾压与降水联合的方法处理软地基,并采用土工格栅方法减小堆场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实际工程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满足集装箱堆场自动化机械对场地沉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道路桥梁修建完成的一段时间后由于是软土地基的缘故,就会产生沉降。桥涵是刚体,而路基是柔性体,则路基沉降远大于桥涵沉降,此沉降是不均匀沉降,使桥台与路基发生错台,因而车辆开上去后就会产生跳车现象。引起跳车的原因很多,其中地质原因使桥涵与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当然是主要原因,但技术人员设计不合理,监理不到位,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也是产生此现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针对软土地基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及变形,导致皮带机及其栈桥结构适应性差的问题,对皮带机及其栈桥结构一体化进行研究,对比多种结构断面和桁架形式,并进行优化以达到最轻量化,适应地基沉降。结果表明,无中间竖杆、无上平面联系杆件的桁架为最轻量化桁架结构,配合倒人字支腿结构,融入机械构造,可达到适应地基沉降的目的。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汉江雅口航运枢纽工程泄水闸地基为不均匀的砂砾石土层,建基面局部为粉细砂薄层,砂砾石土层局部含有粉细砂透镜体或大块卵石。针对地基沉降量大和砂砾石土层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提出了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案,并在现场代表性区域进行了成桩试验检测。结果表明:该地基处理方案技术可行、质量稳定、生态环保,适宜于本工程的应用,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